最热门:四小海鲜出尽风头

胶州湾泥蚂:已成稀罕美食

  在城阳上马一带,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民谣中所说的泥蚂是一种生长在泥滩中的小海鲜,样子有几分像蜗牛,薄薄的外壳。以往,上马渔民很少将它看作海货,因为海货要拿去换钱的,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零食”。不是说泥蚂不够鲜,实在是因为太多了。如今,却成了稀罕物……[详细]


末货情结:越小的越贵

  末货其实是一种很小的虾仔,现在俗称“纳米虾”,多见于棘洪滩、上马、河套、红岛一带,青岛的其他地方则少见,加上个头极小,在市面上销售时,多被人误认为虾酱。提起吃末货,自然少不了城阳棘洪滩的前海西人。“海西的末货,越小的越贵。”末货中最富盛名的是海西末货……[详细]


海沙子:保健营养价值极高

  与贻贝、蛤蜊、虾夷扇贝、牡蛎等其他贝类相比,海沙子的蛋白质含量仅低于虾夷扇贝,其粗脂肪的含量居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最低,无机元素的含量最高。海沙子氨基酸组成非常全面,必需氨基酸总量高于牡蛎的,丙氨酸含量居于贝类之首, EPA和DHA含量之和明显高于其它贝类……[详细]


蚝艮:味道鲜美鱼难寻

  蚝艮,一种生长在青岛胶州湾北海岸浅水域的鱼,一斤要卖到上百元,即便想买,市场上也未必能见,因为只有河套、上马一带浅海的泥滩中才有。正因为如此,它成了河套、红岛、上马一带的专属,河套当地人更是以此为豪。正如当地人所说,吃这道菜不是吃鱼肉,吃的就是一个“鲜”……[详细]


最特色:美味海鲜无奇不有

青岛超级大海虹一只半斤

头尖顶宽长得像“簸箕”,味道鲜美的带子在薛家岛一带被当地人叫做“海簸箕”,在崂山沙子口一带则被叫做“簸箕蛤”,这种在青岛近岸沿海均有出产的海鲜却很少走上岛城市民的餐桌。然而运到南方,却摇身一变成为名贵海产品。这些贝类酷似海虹,但一只的重量就有小半斤……[详细]


黄鲫子鱼鲜香闻名罕比海参鲍鱼

“椿芽冒,黄鲫到;煎着吃,满嘴香;拌着吃,鲜倒人。”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是黄岛区琅琊湾出产的一种小鱼,名叫黄鲫子鱼,当地人又称其为“黄剪子鱼”,每年香椿吐芽时是最佳捕捞季节。曾经,这种小鱼是当地居民常吃的家常鱼,如今却因为数量很少,成了稀罕物……[详细]


青岛虎头蟹被奉为海鲜极品

一只奇特的螃蟹长相酷似老虎头,蟹壳上有两只圆圆的“大眼睛”,鼻子和嘴巴的纹路黑黄相间,像小老虎在瞪眼睛。这就是即墨丰城社区丁字湾里特有的稀罕物——虎头蟹。因为虎头蟹在春季捕捞最为肥嫩,其味道以甜、香、鲜为主,被当地人称为海鲜中的极品。因为数量稀少,每斤涨到了100多元……[详细]


青岛纯野生迷你墨鱼豆引哄抢

  形似圆形布口袋的身体,头顶上镶着两只比米粒还小的眼睛,透着阳光看微微泛着绿光。加上完全伸展的触须,整个身体长度还不如拇指长。在沙子口当地,它有个形象的名字叫“墨鱼豆”。每年的2月初到4月底,这些小家伙们就完全长大了,这个时候从海里捞出来,配上鲜菠菜,味道那叫一个鲜……[详细]


大毛蛤个头赛拳头 需"水鬼"潜海底打捞

  小港水产码头的赤贝大量上市,每斤10元出头的价格引来不少市民尝鲜。记者在摊位上看到,赤贝体格巨大,酷似大几号的毛蛤蜊。据了解,赤贝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及朝鲜沿海,生活在20至35米水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赤贝是冷水性贝类,生活水温5至15℃,肉味鲜美,富含营养,宜鲜食……[详细]


崂山仙胎鱼有黄瓜香 一般人难买到

  “仙胎鱼,有"青岛中华鲟"美誉。过去濒临灭绝,听说最近养殖挺成功,可咋就买不到呢……”近日,不少崂山居民向记者反映。这种当地特产,13年上市的只有3万尾,售价在80元一斤。有人想掏钱尝鲜,但养殖户无奈反映:“现在量太少,鱼还没出水就被高档会所给抢了”……[详细]


最划算:性价比高乃是首选

本地鲅鱼新鲜上岸 身价比去年下跌一半

  俗话说“五一到,鲅鱼跳”,今年的气温较常年升得快,鲅鱼也早早地游进了渤海。昨天,沙子口第一船本地鲅鱼上岸,一船5000斤鲅鱼当天上午就卖了近4000斤。今年的鲜鲅鱼卖出了“平民价”,同去年50元一斤的价格相比,今年10斤以上的鲅鱼售价仅为24元,较去年便宜了一半……[详细]


本地虾虎新鲜上岸 售价15元一斤

   在小港码头,海鲜商贩马师傅展示刚上岸的本地虾虎。这是今年的第一船本地虾虎,数量不是很多,一船只收获了四五十斤,每斤售价仅15元。据介绍,再过一个月大量本地虾虎将全面上市,青岛将迎来吃虾虎的高峰时期,届时价格将在每斤30元左右,而这批性价比高的虾虎应该很快会被抢购一空……[详细]


青岛鲍鱼跌至白菜价 1元促销仍很少买

  14日在大润发海鲜专柜区,更是看到鲍鱼卖出了白菜价,鲍鱼每个仅售0.99元,价格还不如一个肉火烧高。对于鲍鱼便宜的原因,可能是现在养殖的多了,供远大于求了。她说:我们以前鲍鱼大多卖给了酒店,今年受节俭风影响,,导致鲍鱼的市场需求逐渐萎靡,买的少了,价格自然就便宜了……[详细]


青岛贝类海鲜价廉肉肥受宠

  记者在水产品市场上看到,贝类海鲜依然卖得挺火,由于价格与刚过完年那时候相比又有所便宜,所以很多市民都买来尝鲜。随着天气越来越暖,吃贝类海鲜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正是吃香螺、海螺、毛蚬等小海鲜的最佳时节。随着天气变暖,新鲜海货也越来越多,爱吃海鲜的人们可算是有口福了……[详细]


面条鱼青岛新鲜上市 4月时价格便宜(图)

  面条鱼又叫银鱼是淡水鱼,见于东亚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国被誉为美味。3月29日,南山海鲜市场内,卖海货的小伙正在叫卖刚上市的面条鱼,每斤价格4元。目前,本地面条鱼已经上市,但数量较少、价格稍贵,客户以饭店为主,预计4月份大量上市后,价格会慢慢便宜……[详细]


胶州湾特色小海鲜坐蛸迎最佳时节

  说起八带蛸,人们并不陌生,可在城阳当地,它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坐蛸,是胶州湾里的特色小海鲜。记者了解到,每年清明节前后,也就是2月份到 4月底,都是吃坐蛸的最佳时节,这个时候的坐蛸有子,吃起来又脆又鲜,作为胶州湾特色小海鲜,受当地人喜爱 ,很多人家都会买来坐蛸尝鲜……[详细]


崂山黄金小海带面市 口感极佳市民追捧

  海带“家族”又添新成员了!色泽金黄、口感清脆,个头也只有1米左右的 “黄金小海带”正式面市。这个新品种海带是前年从福建引入我市开始培育的。经过多次改良后,去年10月份开始小规模养殖。经过几个月的培育,黄金小海带正式投入市场。其清脆爽口的口感也受到不少市民的追捧……[详细]


过瘾之前要"过脑子"

青岛三人就有一个高血压 吃海鲜喝酒是主因

  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突破3.3亿,每3名成人中就有1人患病,很多人觉得血压高不像心梗、中风那么可怕,然而它正是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目前岛城1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已达37.7%,青岛人喜欢吃海鲜、喝啤酒,海鲜本身含有盐,山东人又爱吃咸,导致钠摄入过量,从而引发高血压……[详细]


青岛人平均身高高 或是受益于爱吃海鲜

  在青岛,每天吃掉的海鲜量也不是个小数目,城阳批发市场工作人员透露,即使在销售淡季,市场每天也能卖出近1600吨海鲜。为了满足岛城市民的胃口,辽宁、威海、日照、连云港、南通、舟山、福建等地的海鲜每天都源源不断运往批发市场,再批发到各海鲜农贸市场……[详细]


啤酒海鲜致青岛痛风病人狂增

  炎炎夏日,岛城市民喝啤酒、吃海鲜的机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医院痛风患者接诊量翻番。医生提醒,痛风患者适量多喝茶水有利于排尿酸,酒最好要少喝。“进入夏季以后,接诊的痛风病人比之前多了一倍多。”多数痛风发作的市民近期都有吃海鲜、喝啤酒不注意节制的情况……[详细]


姑娘好久没回家馋得要命 猛吃海鲜晕倒

  26岁的小刘是黄岛区王台镇人,长时间没吃海鲜,休年假回青岛吃了个够 ,没想到身体却受不了了。老家在黄岛的小刘拎着行李准备返回北京上班,没想到7天年假的时间里吃了太多海鲜,身体虚脱晕倒在了公交车上。医生也提醒,随着天气变热,千万不要吃过夜或有可能变质的海鲜……[详细]


螃蟹就酒放倒女大学生

  在青岛大学就读的小王就感到害怕。“当时来青岛,想着以后大学期间能吃很多海鲜,觉得特别兴奋,可是没想到,一个螃蟹就把我放倒了。”小王说,她以前很少吃海鲜,第一次吃螃蟹,期间还喝了酒,当天晚上就感觉身上特别痒,胳膊上还起了许多小红疙瘩,胸口也有些闷,后来连喘气都很困难。“……[详细]


青岛与海鲜的那点事

青岛一天吃掉1500吨海鲜

  目前,岛城日上市海鲜1500余吨,根据海洋与渔业部门的统计,黄渤海区域的捕捞鱼类量在1999年达到了330万余吨,而到了2009年,数据下降到了221万余吨,十年间下降了100多万吨,显示着大海不得不承认的“囊中羞涩”。目前,黄渤海的捕捞量已不足200万吨,渔汛越来越少……[详细]


争创"世界海鲜美食之都" 认定20个特色菜

  近年来,青岛一直在争创“世界海鲜美食之都”,在去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日韩海鲜国际烹饪大赛后,今年,青岛市还将挖掘青岛海鲜美食文化 。新认定20个青岛特色菜品,开展3场以上专项及综合海鲜烹饪大赛、比武活动,提高餐饮文化品位和管理质量、服务水平……[详细]


7000年前青岛古人就爱吃海鲜

  考古专家介绍说,北阡遗址一共有数万平米的面积,这四次发掘只是冰山一角,但发掘的位置是原始人类生活最为繁华的中心。还发现了大量的贝壳堆积,包括多种海螺壳、蛤蜊壳以及大量的牡蛎壳、海蟹壳和乌贼骨等。当时人类居住数量少,海产品和野菜等丰富,人类食物以野菜野果和海产品为主……[详细]


点评:小海鲜·大城市 青岛海鲜大餐之变迁

在青岛,海鲜几乎贯穿了每个青岛人生活的记忆。从提着小筐跟随爷爷奶奶去海边赶海的孩提时代,到和同学好友吆五喝六“哈啤酒吃蛤蜊”的青年时代,再到事业有成时宴请宾客的推杯换盏……海鲜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存在,在每个年代的记忆深处闪烁。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岛人餐桌上的海鲜无论是品种还是档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不少青岛人宴请宾客时摆上用木头刻的“看鱼”,以示隆重,热情中透露出诸多无奈。如今,面对超市、农贸市场品种多样的海鲜,很多人早已“吃腻了”,开始青睐洋海鲜。


1970年招待客人摆上“看鱼”。老家是黄岛藏南镇的臧先生回忆起小时候上世纪70年代过大年的场景,仍记忆犹新,记得当时家里很穷,村里的亲戚邻居也都没有经济能力吃上鲜鱼,“那时候过年时吃上个白面馒头都觉得很幸福,更别说吃鱼了! ”于是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普遍用木头刻出个“鱼的模样”,“当时称为‘看鱼’,只能看不能吃”,他笑着解释。农村的人把“看鱼”摆在招待重要客人的饭桌上,既在客人面前显得“好看”,又符合农村辈辈相传下来,对过年要求“年年有鱼”的老传统。


1985年,怀孕时才能吃到大虾。在台东住了30多年的王女士是地道的老青岛,会过日子的她将一家老小的吃喝打理得有滋有味。今年58岁的她历数起餐桌上海鲜的变化头头是道,“这么多年来最大的感觉就是海鲜种类丰富了,老百姓选择的余地大了,价格也高了。 ”王女士说,自己小时候根本没有这么多海鲜可以吃,最多就是吃个蛤蜊,海蛎子,多数情况还是赶海时捞上来的。王女士一直记得30年前自己怀孕的时候,为了补充营养,家人专门花了一元钱给她买了一只大虾吃,“那时候蛤蜊也就5分钱一斤,一元钱够一家人吃好几天饭了,买个大虾吃是很奢侈的事情了。 ”在王女士这些老青岛的记忆中,1976年之前,基本都是靠粮票购买海鲜,而且能吃到的都是小海鲜,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海鲜的种类才稍微多一些,农贸市场也开始出现了,可以自己花钱到农贸市场买点海货打牙祭了。那时候,他们最常吃到的还是蛤蜊、小立虾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比较奢侈买一次鲅鱼。每到鲅鱼下来的时候,女婿带鲅鱼上丈母娘家甚至成了一种风俗。而如今,鲅鱼已经不再是稀罕物了,因为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有鱼类、虾类、螃蟹、海螺等等,实在太多了。。


2000年,以前不愿吃的现在很畅销。和很多老青岛一样,家住西镇的冯芝兰最爱吃的还是海鲜,“我们青岛人对肉啊什么的不是太感兴趣,就是淡水鱼虾也没兴趣,就爱吃海货。 ”冯芝兰说,每年休渔期之前,她都会买一些海鱼存放在冰箱里,供休渔期间一家人食用。冯芝兰说,很多海货以前是不知道吃的,如今却受到了市民的青睐,有些甚至成为大酒店的“特色菜”,比如海肠子,衍生出了很多种有关海肠子的做法。此外,像毛蛤蜊之类的海货,如今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她的感觉里,如今的物价确实高了,连蛤喇都卖到了几元钱一斤,其实还是老百姓日子过好了,手头的钱多了。


到了2014年本地海货吃够青睐洋海鲜。作为80后,今年31岁的小刘是土生土长的青岛姑娘,从小就是吃着海鲜长大的,从她记事起,餐桌上几乎每顿饭都少不了海货。吃了这么多年的海货,从大海鲜到小海鲜,小刘几乎吃遍了,但最青睐的还是鲅鱼、蛤蜊那几种,“现在还是每天都吃到海货,基本上都吃腻了,现在吃海货远没有小时候那么香了。 如今的年夜饭,会摆上满满一桌子海货,龙虾、鲅鱼、海参、鲍鱼应有尽有,这在小时候是不敢想象的。即使如此,小刘仍觉得不过瘾,如今过年,她都会到超市买一些进口海鲜吃,“虽然价格贵一些,但还是愿意尝尝。


作为“海鲜之城”,居民餐桌上海鲜的变化也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变迁。正所谓,“小海鲜,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