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观点:中国几千年传下的习俗不能丢

  关于烧纸,只是中华民族“尊祖敬宗”的一个具体表现,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辈,更重要的是讲究对祖宗的祭祀,而烧纸又是祭祀中的重要一环。当然说烧纸是陋习也好,不文明习惯也罢,但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烧纸却恰恰能表达他们对已故亲人的那种思念和情感慰籍。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烧纸已由最初的祭祀发展到今天的生活习惯。说到烧纸我们就无法回避燃放鞭炮,各地近年来蔚然成风的禁止燃放鞭炮,可我们所见到的是人们宁愿挨罚也要放上一放,禁令几如虚设。显然,如果禁放鞭炮,那我们传统的春节根本就失去了它应有的色彩,也缺乏了过年的象征。
  所以,当制定一个规定,但是很多人都屡屡违反这个规定的时候,可能就不仅仅是处罚这些违规的人,也需要考虑一下这个规定本身的合理性。当某种行为成为习惯,表明它已深入民族的深层意识,具有相对持久的稳定性,形成的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已构成过节的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民俗民风吧。如果非要说烧纸等行为是封建、愚昧和无知的话,那哀悼、网上祭奠就算是“文明”、“科学”了吗?这难道不都是一些同样的形式化举动吗!

  网友说:支持烧纸祭祀的网友多从民俗传统出发,认为应该尊重民间烧纸祭祀的习惯。网友“@王跃军”说:“一年才一次,当然支持。”网友“@陈峰”说:“烧纸是我们唯一寄托对父辈们的思念。”网友“@关鑫2412”表示:“这是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咱不能忘本啊!”

反方观点: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令人忧

  某地环卫工人表示,“每到这几天我都起得特别早,生怕起风下雨,这些灰灰更难打扫,特别是蜡烛油。很多人们都习惯在家门口烧纸钱,确实容易影响市容环境,增加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而环境监测专家称,“焚烧纸钱会产生污染环境的颗粒物,使‘PM2.5’和‘PM10’值升高。监测站曾对清明前后几天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焚烧纸钱对环境的影响很明显。”不仅如此,烧纸等明火祭祀引发的火灾等事故屡屡见诸报端,很多人对此表示担忧。

  网友说:提出反对意见的网友多从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出发,认为应该摒弃这样的“不文明”祭祀方式。网友“@圆胳膊小七”说:“一到清明等节日,晚上小区楼下便有好多人烧纸钱,烟雾直窜进卧室,熏得人没法睡觉。”网友“@何明春”表示,“天气本来就热,各种烟雾各种烦。希望大家文明祭祀”。

小编观点:现代文明与民间习俗不矛盾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必也有弊。目前我国严重的工农业污染、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迫在眉睫的食品安全现状,哪个不比每年仅有一天的烧纸和鞭炮来的严重?而每年因交通及工程事故伤亡、因吸烟喝酒患病、因坠亡淹溺的人,也远比因烧纸、燃放烟花爆竹伤亡的人多得多,为何一旦牵扯到民俗文化,就要如此矫枉过正、因噎废食?很久以来,我们很多的民俗、民风被以“四旧”破之,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文化的缺失、断裂,人们找不到正确的精神指引和依托,如今整个社会风气的恶化显而易见。

  其实,关于传统文化是“扬”还是“弃”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不能因为这些传统文化与我们的发展利益出现矛盾,就粗暴的“禁”当头,还是需要加强引导、规范行为,而把烧纸简单地归为封建愚昧的人,也更加的愚昧无知。小编最后要说的是,清明祭祀虽然能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但不妨现在就多关爱我们身边的亲人,且行且珍惜吧……

清明祭祀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其实,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后来,墓祭便成为中国历年一项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而在旧时,很多地方“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后来,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的主要祭祀形式。

观点PK台:你支持祭祀烧纸、燃放鞭炮等习俗吗

支持祭祀烧纸、燃放鞭炮等习俗
反对祭祀烧纸、燃放鞭炮等习俗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