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胶州湾,金银滩,环湾海鲜样样全……泥蚂小,味道好,油炸酱爆任你挑……”在城阳上马一带,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民谣中所说的泥蚂是一种生长在泥滩中的小海鲜,样子有几分像蜗牛,薄薄的外壳。以往,上马渔民很少将它看作海货,因为海货要拿去换钱的,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零食”。不是说泥蚂不够鲜,实在是因为太多了,否则也不会天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如今,它却成了酒店的稀罕物。
■名词
泥滩上爬行的“蜗牛”
泥蚂生长在胶州湾沿岸的泥滩中,有手指头肚大小,颜色呈灰白色,外壳很薄,落潮后大多喜欢在平坦的水湾软泥中爬行,乍看上去像蜗牛。新鲜的泥蚂自身带着黏液,当地人习惯上称黏液为“邪鲜”,用手一拿,黏液拉得很长。
当地渔民说,泥蚂一般早晨和晚上不出来,到了白天才出来“透透气”,但若阳光太强,则整个身子卧倒在软泥中,连外壳也不外露。据说泥蚂也喜欢喝淡水,天暖下过雨后,便从泥里爬出来。渔民捕捞泥蚂正是掌握它的生活规律。冬天天冷,泥蚂窝在泥里不出来,等春天海冰化了的时候,便开始爬出来,这时候的泥蚂又多又肥。当地人常说“开凌的泥蚂最好吃。”
如今滩涂少了,泥蚂也变成稀罕物了,即使市面上有卖的,想买还得赶大早,否则就只有去酒店吃的份了。“在酒店里,也未必能吃上本地产的泥蚂!”上马一家渔家饭店的老板娘说,供货的都是老客户,地地道道的本地渔民,专为他们预留的。一斤新鲜泥蚂市场价15元左右,进了酒店一盘菜能卖上三四十元。
■地理
上马十几村的“常客”
“墨水河、洪江河、羊毛沟河都在附近入海,海水与淡水的相容,也孕育了这里独特的小海鲜。”家住上马的吴元珍说,上马有十几个村靠海,约占辖区的一半,北程、前程、东程、向阳、朝阳、下马、上马、东张、北张、西张、周家庄、王家庄等等,这些地方的滩涂都曾是产泥蚂的地方。
老吴曾在上马街道史志办工作,不仅喜欢收集史料,闲暇时还亲自下海,追寻那些失去的海趣。有水湾的滩涂,四周布满密密麻麻的泥蚂,一片一片地在泥滩上爬行。当地居民拾泥蚂大多拎着水桶,放置于推子上,推子用薄木板做成,两头上翘形似小船。单腿跪在推子上,可极大减轻体力的消耗。
赶海是个力气活,速度必须快,当地人形容拾泥蚂如 “小鸡吃米”,手起手落,捡一把用力甩出去。泥蚂长在泥滩中,身上的泥自然多,在手腕的作用下,泥蚂的黏液夹杂着泥巴就甩出去了,桶里的泥蚂自然干净。两个小时内,就会收获满满两桶,可见当时泥蚂数量之多。
■记忆
曾经最流行的“零食”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上马,当地人视小海鲜为上天的‘恩赐’,足见上马人对小海鲜的感情。”吴元珍说,相传,古有洪州城,上马就位于城南,那时人们不出海,靠种植为生。一天,一骨瘦老者乞讨至此,眼见一妇人用白面饼垫于孩童屁股下。老者上前讨之,妇人回头以黑面饼相赠,所到之处皆是如此。“民风不纯,此地不久矣。”老者摇头欲离开。此时,一老太追来,以白面饼相赠,老者感恩告之天机。“若见城外石狮屁股变红,速离开。”原来,老者竟是仙人下凡。
一日果见石狮变红,老太携子离开,听闻身后轰隆声不断,回头一看,洪州城已被海水淹没。“淹了洪州城有了胶州城”也有此一说。为让老太的后人生存下去,上天便赐海中鱼虾成群,于是也便有了泥蚂、末货、蚝艮等数目众多的小海鲜,从此,当地人过上捕捞生活。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在上世纪60年代,当地人确曾拿泥蚂、卤水虫等卖给外乡人换取粮食,靠此度日。
“以前,像泥蚂这样的小海鲜是上不了大席的,不是不好吃,而是实在太多。”吴元珍说,家家户户都有,拿出去自然难卖了,更不能用来待客。不过,对于吃泥蚂,当地人自有一番乐趣。旧时没有电视机,大街上聊天似乎成了渔民闲暇时唯一的娱乐。干聊自然是少了点什么,于是泥蚂就成了最流行的“零食”。
之所以叫“零食”,如同现在的人嗑瓜子。瓜子可以买现成的,而“零食”是要自己制作的。炸熟的泥蚂晒干,用木棍类工具轻轻敲打,薄皮自然碎了,再用簸箕扇净,留下的就是泥蚂干,这也类似于虾米。取新鲜向日葵叶子围成碗状,抓一把泥蚂干置于“碗”中,手捧着找一人多的地方“扎堆”,大伙一起聊聊,间或抓一个泥蚂干入口,那种感觉让吴元珍似乎又回到童年。
【春鲜上桌】
吸出来的鲜味
泥蚂肉质鲜嫩,烹制之前一定要用清水搓洗数遍,尽可能将其中的泥及黏液洗掉。新鲜的泥蚂“舌头”是伸出来的,煮熟了才会缩回去。吃法有很多,可以炸(当地意即清煮)着吃,可以酱爆,也可以辣炒,炒菜时还可以加入,以增加菜的鲜度。当地人炸泥蚂有其独特的“配方”——花椒,除了增加口感,据说还可以防止过敏体质的人脸肿,当地人大多这么做,说是流传下来的吃法。
取洗好的泥蚂置于清水中,放入花椒一起煮,熟后即可。花椒的香味配上泥蚂的鲜味,自是一番不一样的味道。不过,泥蚂最绝的不仅于口味,更在于“吃相”上。两指夹起一个送入口中,泥蚂的“舌头”对着人的舌头,上下唇夹住外壳,轻轻往里一吸,肉、壳瞬间分离,俗称“一口鲜”,吃的就是这种感觉。
在上马当地还有更民间的吃法,就是将高粱面或玉米面打成浆糊,加入新鲜泥蚂一起煮着吃。煮时可以稀一点,也可以稠一点,口味因人而异。煮熟后盛入碗里,用勺子一口一口吃,既有粮食的香味,也有海鲜的鲜味。
【相关链接】
几近消失的小海鲜名吃
胶州湾以其丰富的物产,养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南靠红岛、西邻河套、北接棘洪滩,上马依靠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了胶州湾小海鲜的聚散地,其他地方独有的小海鲜,在这里大多能见到。除了集散地,上马更是各种小海鲜的原产地,泥蚂、蚝艮、末货、白鳝鱼、小白虾、海沙子、丁头鱼、爬蚂蟹、针亮鱼、蝖刺、蝖蛾……特色小海鲜这里应有尽有。
“以前上马还有一些特产海鲜,如蝖刺、蝖蛾,现在市面上都很少了,尤其是蝖蛾,一年难见几回。”吴元珍说,蝖刺生长在胶州湾半软半硬的泥质滩面中,如港沟、壕沟等海水较深的地方,皮暗白色、较薄,个头较大,最大的半斤一个,有一根管状的长嘴(当地人俗称为“裤子”)。捕捞时,双手在混水中乱插,手指试着有顺滑窝状时,借势伸入手臂摸,若水浅,则可用特制钓钩或用铁锹挖。吃法上,先将蝖刺的“裤子”与身体分离,“裤子”用温水洗净,用刀切成段,炒菜、拌着吃都可以。脱离出来的身体则可以打浆糊或做汤,乃是当地渔家名吃。除了少了长长的 “裤子”,蝖蛾与蝖刺没有太大差别。如今想吃上当地产的蝖蛾,实在有些难了。本版撰稿摄影记者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