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新闻专题 > 策划专题

2013年春节探望山东抗战老兵 情况简介(组图)

2013年01月31日15:30
原标题 [2013年春节探望山东抗战老兵]
张景秋
张景秋

  第十一位:张景秋

  1920年12月,张景秋出生于黑龙江省依兰县后刁翎村的一户长工家中,她上面还有三个哥哥。由于父亲是地主家的长工,张景秋一家都住在地主家里。童年的张景秋记得最深的就是地主家少爷的打骂。4岁那年,母亲因病离她而去。

  “九一八”事变后,张景秋所在的村子也遭日军扫荡。“日本人走了以后,村里房子也没了,乡亲父老也被杀光了。”张景秋至今对日军的暴行记忆犹新。那一年,张景秋11岁。

  1936年,张景秋去找哥哥,正好碰见了路过后刁翎村的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当时看到抗联的士兵扛着机枪,唱着抗日歌曲,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实现理想的地方。”张景秋找到第四军的负责人,表示自己想要参军,但被告知“不要女兵”。正当张景秋失望至极时,抗日联军第五军随后也路过后刁翎村。

  “我找到了第五军的军长柴世荣,当时妇女团正缺人。”张景秋说,自己被分到了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为前线的战士做衣服,“当时进队伍的全是十八九的小、小伙”。可谁知,这一次张景秋没告诉家里人也没有收拾东西就跟队伍走了,找不到女儿的父亲顺着老乡指的方向追上了第五军,苦劝女儿回家。“鬼子没打跑,不管是生是死我都不回家。”张景秋斩钉截铁地告诉父亲。

  入伍没多久,抗日联军第五军的军部就遭到日军破坏。“当时第五军有自己的兵工厂、印刷厂和医院,白求恩还曾任医院院长。”张景秋说,军部被破坏后,妇女团的不少女战士被下放到连队进行战斗,自己仍继续留在妇女团。在一次战斗中,她的战友,八位妇女团的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引开敌人,弹尽粮绝后投水自尽,这也就是闻名于世的“八女投江”的故事。“当时去参加革命的都是十八九的孩子,有的都不知道名字,死在原始森林里也没人收尸。”说到死去的战友,张景秋老泪纵横。

  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曾有一场发生于1938年的“苇子沟战斗”,描写的正是张景秋所在第五军的真实战斗。当时,第五军从村民口中得知,有10辆日本军车要去封锁村庄。战士们在日军必经的一个山谷里,选了两个山头设卡。“汽车一进入包围圈就开打,一直打到天黑,10辆汽车没有几辆能回去。”张景秋说,当晚部队直接在山里宿营,“一个姓张的排长站岗时,还被残存的日军开枪打死了,当时张排长结婚才三天。”

  “合适了就和鬼子打一仗,不合适就跑。”在东北原始森林中,战士们常被日军追赶。日军经常把几个屯子的人归在一起,周围挖上壕沟,切断村民与抗联的联系,导致抗联战士的给养出现困难,“天天吃野菜还没有盐”。

  一次,军长柴世荣下令下午3点搜山,防止有埋伏的日军半夜偷袭。搜完山的张景秋刚支上锅做饭,日军就上来了。“发红的子弹就打在身边,我跟着机枪手蔡班长那一路突围。”张景秋回忆,当时足足在山里跑了一天,“身边有人捂着打出来的肠子没命地跑”,最后清点少了80多位战友。当晚张景秋就用身上剩下的小米给战友熬了点粥。

  比起惨烈的战斗,东北寒冷的深夜也给张景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冬天的晚上就砍一些两米多长的树枝铺在地上,睡觉就在上面。”张景秋说,自己经常晚上被冻醒,醒来的时候就在树林里蹦一蹦取暖。

  1942年6月,张景秋等30名战士跟随抗联第五军政委季青护送两名伤员去苏联海参崴治疗休养,她被安排在苏联第三国营农场打扫牛棚。

  苏联当时正在进行卫国战争,经济困难,张景秋曾把自己一个月的工资捐给了苏联政府,为此得了“斯大林奖章”。一天,组织派人接30多位中国战士回国。因为和一名女战士去了另一个农场,张景秋错过了回国的火车。她们在苏联一留就是13年。

  1955年9月25日,张景秋回到北京,被安排在北京担任俄语翻译。“当时正值困难时期,我还能每月拿固定工资,不忍心给国家添负担。”张景秋说,自己向组织要求要回地方自食其力,经过中侨委联系,来到了青岛华光村。

  当时华光村开辟了60亩地用来种菜,接纳的大都是抗美援朝归来的战士。张景秋一直在华侨农场从事农业生产,1964年4月起在华光村担任妇女主任直到退休。

  “当妇女主任的时候,看到村里的垃圾箱苍蝇多,她还自己拿着敌敌畏去喷。”张景秋的儿媳说,现在张景秋每天都会去楼下转转,看到保安的帽徽还会问“现在部队的帽徽是啥样”。去年,儿子带着张景秋去刚开通的胶州湾大桥走了一趟,老人激动地站在大桥上伸出大拇指说:“中国了不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