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美术槛外·写在刘大鸿边上(4)

师父郑来麟的"梦"

师父郑来麟 

1、 床

走进郑来麟家的时候,一张很特别的床靠着窗户"躺"着。这种床是医院病房里用的,可以升降。
    郑来麟说,他的老伴刚去了医院,已经卧病在床很多年了。
    这些年,都是他在照顾着。
    郑来麟家的墙上挂着几个框子,框子里都是家人的照片。
    郑来麟是刘大鸿的"师父",这是刘大鸿一个很特别的叫法,不是"师傅",也不是"老师"。
    郑来麟,山东寿光人,1939年11月15日生于青岛,刘大鸿的启蒙老师。
    郑来麟说这些年看因为家庭的缘故,既要照顾老伴,又要照看外孙,他很少画画,但也不是一点不干了。像王庆平这样的老同事和老朋友常鼓励他继续画,毕竟当时求学时那么辛苦,放弃了很可惜。
    郑来麟是青岛美术专科学校 油画专业的毕业生,也是青岛美术专科学校所招收的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高中班的学生。
    其时为1962年,当时只开了两个班,一个班学国画,一个班学油画。
    入青岛美专的时候,郑来麟已经23岁了,显然不是应届生了。
    郑来麟说,考美专是"赌气"考的。他是1960年从青岛4中高中毕业的。
    郑来麟的美术生涯,从小学时开始爱好,到4中上初中加入美术组才算正式起步。
    去美术组的原因,并不特别,"就是上手一画就比别人强一点儿",当时郑来麟还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画过一些连环插图,受到老师的表扬,还被挂在走廊里展览。
    高中毕业后,郑来麟考入了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进所后迅速被分配干贝雕设计,因为贝雕设计要了解材料的属性,郑来麟被送到贝雕厂操练基本动作以弄清楚蛤蜊皮要怎样去磨。研究所工资很低,大约一个月只有18块钱;更让郑来麟伤自尊的是,同院一个小学毕业的女孩子也进了研究所,女孩子跟郑来麟开玩笑:"你高中毕业,我小学毕业,都干一样的工作,挣一样的钱……"
    50年后,郑来麟依然认为,这是在"臭"他。郑来麟一气之下,就不干了。适值青岛美专招生,几个同学又约他一起考,他就决定考考看,结果考上了。

2、 学费

一上学,郑来麟很快陷入了学费的困局。当时青岛美专一个学期的学费是20元。
    郑来麟的家境本来还过得去,遗憾的是父亲去世得太早。
    郑来麟的父亲最初从寿光老家出门闯荡到的并不是青岛,而是济南,他最初在济南华清面粉公司做采购,干的还不错。积攒了点钱后,就跑到青岛莘县路开了家土产店,卖点瓷器和日用品。
    大约八岁的时候,郑来麟被从寿光老家送到父母身边,无奈其母亲于1953年时早逝,留下二女一男。一个男人拉扯三个孩子,显然很难办,郑来麟的父亲选择了续弦。其继母为青州人氏,是清朝时南迁至青州北城的满族后裔,结婚时还陪送一些有身份的嫁妆。
    1956年,全面公私合营,郑来麟父亲的店门头本来就不大,也进入合营行列,他则合营单位下属的养鸡场去养鸡了。
    因为年纪大了,行当也不算对路,自己索性去了在浮山所田家村开了块荒地,种点儿菜糊口,业余时间还去了潍县路一间土产店,帮人家整整账目。
    父亲在1958年"大跃进"之后不久也去世了。继母也没再生养孩子,在街道上帮点忙。辞职上学的郑来麟面临了学费的难题,要上学只能盘算着卖点东西了。
    郑来麟还记得,时任美专副校长的冯凭向他催问学费的情形。那一天,他正在教室里画素描,冯凭把他叫到了办公室,说郑来麟你没交上学费不要在这学画了。郑来麟说当时自己很难受,跟冯凭保证下个礼拜一定交上。时为美专教师的石可还替郑来麟打圆场,说郑来麟家里很困难,他说这个话就一定能做到。
    随后,郑来麟跑到延安路2路电车站旁的破烂市场卖了父亲生前留下的一件大褂。
    "卖了23块钱",郑来麟至今都记得这笔"收入"。
    郑来麟两年的学费,基本都是靠这种方式解决的,好在继母将自己的嫁妆全部拿了出来由他卖。
    除了学费,还有颜料和画布钱。学油画的郑来麟说自己极少能够在布上作画,基本上在纸上刷上胶画,因为白色颜料用得多,他甚至还想过用牙膏作替代,但根本不成功。
    教郑来麟油画的老师是杜耘田,他毕业于中央美院吴作人工作室。
    杜耘田的教学方法,很严谨但也比较保守,在油画人像教学中,往往是先画眼睛,认为这样才能定住神。而且,在画像时要求模特一定得坐着别动,甚至一点儿也不能动,这样搞出来的东西虽然非常准,但缺乏活力,也很难以形成创作。郑来麟觉得自己画着画着就不会画了。后来逛书店时,他看到了契斯恰柯夫的《素描教学》,就悄悄买了回来,先学人物造型,画着画着还没画眼睛都很像了,再给人物点上眼睛。
    郑来麟的"两招"并用,这也使他的油画成绩在同学当中很是突出。1964年,从青岛美专毕业的郑来麟,被分配进入美术广告服务部工作。

3、 年轻人

当时青岛从事美术广告的单位有两间,一间为美术广告服务部,属于国营性质;另一间叫美术设计公司,是集体性质。前者的成立时间是1959年,后者则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由当时在青岛以私营形式经营的青青美术社、良友美术社,中华美术社等十几家美术广告社合并而成。
    当时美术广告服务部的主要工作是搞展览会和画展牌,全市的各种展览会几乎都由服务部负责,另外还兼为商业单位和服务窗口单位画画宣传牌。还有一个任务,则是为工厂企业画样本,这个样本是用于广交会这样的订货会的,画的样本的颜色要和产品实际颜色一模一样,相当于以画代替彩色印刷的宣传品。
    在美术广告服务部,颜料和纸什么可以敞开用,这也就激发了郑来麟的工作热情。
    郑来麟记得,刚去的时候,服务部里搞油画的只有王庆平一个年轻人,生于1938年的王庆平曾在中央美院附中就读,年纪不大却是服务部的"元老",画工和水平都自成一格。后来服务部年轻人越来越多,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的王笃正、金步松,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的王臣祥,以及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谢可欣等等,纷纷进来工作,服务部的年轻人掀起了一阵业务繁荣。
    那时候,虽然纸和颜料可以用,但所有创作必须业余时间搞,上班时间绝对不允许。但来源不一的美院毕业生,还是给这间服务部带来了必然的美学冲击。
    郑来麟记得最初大家还以王庆平方式为标准。王笃正来了后,带来新空气,用笔的方法一下子变了。金步松的造型能力也不错,不用模特就能画得很好,他也是最活跃的,很快就组织起了每周半天的业务学习,请模特来画,没有模特,大家就轮流作模特。
    1960年代中期以后,服务部的油画组逐渐壮大,创作人员一度达到十几个人。正常业务也增加了画毛主席像的新任务。
    1967、68年前后,由金步松发起组织了一次画展。这也是郑来麟第一次参加大型展览,所以他非常兴奋。这次名叫《红太阳》的画展,所画题材都是专门用来歌颂文化大革命中的领袖人物的,主要是毛泽东、林彪等人。青岛地区的展览是在回澜阁搞的,然后还到烟台等地做过巡展。郑来麟记得,当时他的参展作品,画的是毛主席在天安门上,一个小红卫兵在旁边讲话,后面站着主席和别的领导人。
    郑来麟说,最初毛主席像是要求专人画的,那时候主要是两个人画,一个是王庆平,一个王珏的爱人是罗珍。后来,因为需求越来越大,才逐渐放开,大家都可以画了,各个工厂企业农村都来服务部"请"毛主席像。后来干脆变成上山下乡到处画,几乎画了十多年。
    画主席像的时代王笃正等人的方法,就不太实用了,最实用的是模仿崔开玺和高泉红光亮式的画法。
    郑来麟还记得《红太阳》画展后,又在八大关搞一次大型美展,是专门歌颂毛泽东的美展。他亲眼见识了高泉画画的情形,"他画那个颜色如同在火炉面前,那种对比色,非常强烈。"郑来麟就借了高泉的画回来了挨张临摹,因为红光后面是绿颜色,此前是他见所未见的,他就边画边琢磨,画着画着就开窍了。
    到现在,郑来麟还珍藏着一幅崔开玺的素描稿,因为尺幅太大了——足有一堵墙面大小,为了方面保存,郑来麟就剪刀把头像剪开来保存。

4、 背后

文革十年对郑来麟来说,不仅是像红光亮一般的火热青春,在此背后,还有更多的让他辛酸的经历。
    文革开始不久,郑来麟就成了"反革命"。
    成为"反革命"的原因,是服务部有个叫王英然的同事给领导刘伯良贴了张大字报。郑来麟那时去单位刚刚两年,觉得刘领导其实对他还是不错的,甚至一度表现出了要培养他的意思,加上自己家庭出身是中农,不算根红苗正,有这样的受重视机会就很不错了。再说,工作也不错——国营单位,自己家住在莘县路离单位又近,一切都让郑来麟觉得挺顺心,也是让他心存感激的所在,造反的事,他想也没想过。
    无奈,事实还是来了。王英然又是郑来麟在美专时的同学,他把大字报贴出来后,王庆平来找郑来麟,让他签名支持王英然。后来,油画组和从美院分配的学生也都签名支持王英然了,一共九个人。
    造反之后,服务部迅速形成造反派和保皇派两个阵营,斗争也就开始了。几经较量后,工作组进了单位,最后支持造反的九个人都成了"反革命"。
    批斗是挨个进行的,一斗往往就是一个星期。
    "好在中央很快出台了十六条 ,说不要把矛头指错了,要指向党内的走资派,这就把我们都解放了。不过1972年,一打三反 时我又摊上了。"
    郑来麟没有想到自己后来摊上的事竟然和恋爱有关。
    郑来麟在莘县路住时,有个姓赵的食品厂邻居,邻居和厂医务室里的一个姑娘关系不错,觉得郑来麟条件也挺好,就想从中撮合一段姻缘。
    当时,郑来麟有个税务局的朋友叫房书杰(音)也常来郑家玩,但这个朋友觉得郑和医务室的姑娘不算合适,建议他以后再找。邻居和中意于郑来麟的姑娘,都感到不可思议,就给房书杰的单位写了信,但信中不能说他干预恋爱的事,就说别让他再打扰郑来麟读书,因为郑来麟晚上要学习和画画。
    "一打三反"之时,房书杰在税务局成为被整治对象。工作组找房书杰说曾经有这么一封信,房书杰也不知道信里写的啥,以为是关于他的反动言论检举信,于是也检举郑来麟曾经对社会不满,并列举了若干条内容。
    而早在此前的1966年,郑来麟已经与医务室的姑娘结婚了,儿子也快5岁了。
    面对房书杰的检举,郑来麟一头雾水。找他谈话的正是当年被造反夺权的支部书记刘伯良。
    不明就里的郑来麟当时就说:"我是戴着红领巾长大的,上学的时候还过吃助学金,和党没有什么仇恨,为什么要反党反社会?"
    但刘伯良执意要他交代,还说他有反对江青的言论。
    此时,北海舰队的军人和工作组已经进驻美术广告服务部。郑来麟被监视了四个多月。这四个多月,郑来麟不允许回家,要住服务部的职工宿舍里,吃饭上厕所也都有人跟着,每天的任务就是写认罪材料。郑来麟说:"那时候,宿舍里有很多臭虫同,被咬得简直没治了。"
    批斗倒也没有什么,就是被要求点点头,或被打打头什么的,但令人无法忍受的是,天天都是……
    画自然是不让画了,必须画的只能署上别人的名字。
    郑来麟想不通,一度甚至要自杀,最终顾念老婆孩子才没走这条路。
    "最后确实受不住了,工作组叫我写什么就写什么,反对谁都可以。但房书杰所检举我的内容,多数是1961年左右说的,十年以后要把话对上,必须写清楚你说什么他说什么,这就太难了。"
    为此,郑来麟险些被遣返回寿光老家,幸亏老婆怀孕了,食品厂在接受工作组的协调时表示:"我们不管,孩子没有罪,要发生一切后果你们美术公司负责任"。遣返的事才算了结。
    "平反"之后,郑来麟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去找房书杰,他说:"咱俩这么年的朋友,都搞些了什么反党言论?"
    房书杰则反问郑来麟:"你老婆当时给我写的什么?!"

5、 画

"一打三反"的1972年,刘大鸿已经跟着郑来麟学画了。

刘大鸿?童年-腊月童话 

刘大鸿是郑来麟的第一个学生。
    身陷批斗的那段时间,郑来麟也回不了家,课也没法上,他跟前来找他的刘大鸿说:"孩子,咱先不学了吧。"
    好在噩梦很快过去了。
    时光一晃三十年。刘大鸿也成了郑来麟最得意的学生。
    在向郑来麟道别的时候,郑来麟说:"最近我画了三幅画,拿出来给你们看看?"

郑来麟的油画 

    1、青岛市美术专科学校是1962年在原青岛艺术学校的基础上创建的。当时的校长由青岛市文化局副局长、党委委员迟欣朴兼任,副校长冯凭(兼任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驻校主持工作。教师有纪虹、石可、隋成林、杜耘田、宋守宏、总务兼会计李云婷。学校初建时,按照大专要求,计划创建一所大专学校——青岛市美术专科学校。课程设置借鉴了浙江美术学院和西安美术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此后因故学校改建为中等工艺美术专业学校,因此,在1962年夏天招收的98名新生中,其中48名属高中毕业生,按其报考志愿,按大专要求设课,定为大专班,分设油画、国画两个专业;其他50名新生,按中专班设课。

    2、1966年8月8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 命的决定》(即《十六条》)。这是继"五•一六通知"后,从全局指导"文化大革命"的又 一个纲领性文件。决定共分十六条,阐述了文化大革命的性质、目的、斗争对象,及采取的方式和有关政治规定。决定中说,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必须严格区别各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文斗,不用武斗。警惕有人把革命群众打成"反革命"。

    3、"一打三反"运动,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全国掀起的一场政治运动,其内容是指: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和反对铺张浪费。"一打三反"运动源于1970年中共中央发出的三个文件,即1月31日发出的《关于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2月5日发出的《关于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指示》和《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它是"文革"中深入"斗、批、改"的一个重要措施,打击了一些反革命分子和各类犯罪分子,但在当时左倾思想的指导下,在贯彻"公安六条"和许多地区一派掌权的情况下,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如蔡铁根、遇罗克等人的无辜被害。

2013年11月14日 推荐

臧杰

网号良友大漠,批评家,良友书坊主持,著《民国美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