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家事续
1、《闯关东》
滕祥东住在济南很纤细的一条街上,叫棋盘东街。
这里有连成片的砖红色的房子,是老牌国有大型企业济南柴油机的职工宿舍。
上楼之前,就看见五楼的窗台前有个影影绰绰的男人在站着。
他就是滕祥东。刘大鸿的八舅。1945年生人。1966年由青岛援建三线来到济柴,那时济柴是隶属胜利油田的企业,其核心任务是石油系统动力设备的生产。
刘大鸿?骑士舅舅 |
新中国援建三线的工程始于1965年,终于1980年。历经三个"五年计划" ,调配人力达到数百万。其背景是1964年国际安全形势的紧张化, 刚刚完成"二五"计划的新政权,为促进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山区的工业基础的发展,展开了有战略特征的后方建设。
滕祥东坐下来,就说《闯关东》 :"我看那个电视剧《闯关东》就和我们家里面基本相似。非常非常像。我为什么喜欢看那个电视剧就是因为贴近生活,并且像我们家里这种经历,基本上人员结构故事情节都非常非常相似。因为我爷爷那时候家里面就是闯关东,当时在黑龙江那个地方。当时我爷爷先把大儿子,我大爷领走了,然后我父亲在大一些的时候他又领走了,就这样陆续的领走了。"
闯关东,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的移民运动。有关史料记载,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东北三省的山东人达 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祖籍山东日照的滕祥东说,他们家闯关东的是从爷爷开始的。他在家里大排行为老八,爷爷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他父亲排行老二,又诞有子女六人,在自己家,滕祥东是老五,哥哥姐姐各两人,弟弟一人。刘大鸿的母亲滕祥蓉是其大姐。
兄妹六人均生于日照的涛雒镇 ,涛雒一直以盐业著称,《中国盐政史》载,北宋初盐政复归一,始设涛雒场,为山东设场最先区。金代涛雒置镇后设盐司,元、明、清继之。《日照大事记》也有记载,1933年,涛雒盐场与淮北临兴盐场合并为涛雒场,归两淮盐运使管辖。
滕祥东的爷爷到了东北黑龙江的最北端,从事的是伐木与开荒的工作,滕祥东的大伯和父亲,则是临近成年被爷爷带走的,日照的涛雒镇老家似乎就像是一个生产劳动力的"工场"。
到了滕祥东的叔叔,爷爷终于决定不让他伐木头了,而是找了一个商铺,在柜上学生意,主要学的百货、鞋、布匹的经营。学生意与一半学徒似乎不同,还要自己带生活费,吃的用的也得自己带。
"叔叔肯吃苦,人也很机灵。我父亲说给我叔叔一床被子,几年以后还挂得好好的,不舍得盖。盖过之后就收拾得很好。"
滕祥东的叔叔满师后,很快就自己做生意了,就从东北去了朝鲜。一家人,也都跟着去了。
2、朝鲜·上海·青岛
根据《朝鲜华侨史》的相关记载,进入朝鲜的华侨以山东人为主,1931年"万宝山惨案"发生前有10余万山东华侨在朝鲜。"万宝山惨案"后,朝鲜国内掀起"反华""排华"浪潮,许多华侨被迫回国,华侨锐减至三四万人。后又有小幅上升,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在朝鲜的山东华侨、华工达5万人。
滕祥东一家在朝鲜边种地,边做着生意。爷爷也是在朝鲜去世的。
滕祥东说,一家人是在一次区域性的反华事件后回国的,那里发生了抢烧中国店铺的事,把整个一条街都烧了,叔叔把钱藏在身上,化了妆找中国领事报信,等到事情平息得差不多了,就辗转回国了。一家人是乘船回来的。到了上海,并在西藏路开过一家货栈。货栈的规模并不算很大,铺面有几间房子大小,还兼做些批发生意。
大哥比滕祥东大18岁,大姐滕祥蓉则是1933年生人,他俩都从日照老家被带到了上海。
大哥还跟滕祥东讲过在上海炒股票的事,"炒赢了我叔叔脸上就很好看,赔了脸色就不好。"
大姐滕祥蓉则在上海读书。
自从全家人做生意后,叔叔虽然是家里的"三掌柜",但一直是真正说了算的人,因为没分家,大家都住在一起。"大伯和父亲其实都是给叔叔帮忙。"滕祥东说。
抗战胜利后,滕祥东的母亲和大伯母先后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到了青岛。滕祥东一家租住在万寿路一赵姓大娘家。
其时,全家人已经做好了移居青岛的准备。因为爷爷已经谢世,也给分家各自生活做好了准备。最先回来的是大伯和滕祥东的父亲,"大伯弄了个买卖,住在登州路一带;我哥哥和我父亲则在台东大成路,开了一间小工厂。"
滕祥东的父亲和大哥开设的这间小工厂,位于大成路75号,是一间化工厂,主要的产品是染料,大约招募了十几个工人。父亲是掌柜的,大哥负责技术,因为他此前曾经在安徽的一家学校学习过。
但这间厂子经营得并不成功。新政权成立后,还没干到公私合营就倒闭了。
3、父亲
刘大鸿?市场三路 |
虽然规模小,毕竟也是间工厂,从大成路到台东八路的半条街基本上都是滕家的。
生意结束了,就靠出租房子谋生。
哥哥则到台东六路的小学校做教员。后来又去四方区的工会组织做教员。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1958年前后。
这一年,滕祥东的父亲落下两个罪名,一是蓄意破坏中苏友好,二是反对毛主席。
"破坏中苏友好",缘于闯关东的见闻。滕祥东的父亲在黑龙江的时候常和苏联"老毛子"打交道,见过"老毛子"把中国人推到黑河里全部淹死的残酷事,也见过老毛子抢占中国土地的霸道事,于是他对中苏友好特别不满意,不仅经常跟儿子叨叨这些故事,也常和外人说起,一说还义愤填膺,说老毛子多么坏多么坏。此事被"有心人"举报了。
"反对毛主席"则起因于滕祥东哥哥的一次"进步"举动,追求进步的哥哥在春节前买回来几张毛主席像,并挂在了家里。滕家每年过春节有个老习惯,就在中堂挂一帧关公像,像中关老爷端坐读春秋,周仓、关平两厢站立。临除夕了,父亲执意要将毛主席像换下来,并说了些"挂些这个干什么"之类的牢骚话,为此终于惹来了公开批斗。
滕祥东还记得那次批斗会的情形:"有一次院里开大会,我那会儿还小,看见父亲在前面站着,有警察也有居民,我一开始真不知道是干什么,根本不明白人家都坐着为什么他站着,就走到他跟前叫他坐下,他不坐,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一直站在他边上,以后慢慢的我才知道怎么回事儿了。"
滕祥东还记得批斗时提及了另外一件事,就是父亲被质问为何要在日照老家买枪。"他说,买枪那个时候不是动乱吗,哪一家稍微有点儿家产不买枪?为了抵御土匪啊,当时日照除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作战以外,土匪特别多。要看家护院。"
其实,滕家在日照老家的田产并没有维持到新政权建立,在全面划定阶级成分之时,他们家被划为"中农"。到六三四年"四清运动" 时,才重新被"修正"为"资本家"。
个中原因是滕家此前在日照购买的大量土地,在新政权建立前就散失了。
日照其实是中共政权掌控比较早的地区,早在1940年3月16日,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就成立了,中共党委刘鸿若被选为县长。1946年6月8日,中共日照县委还在涛雒召开5个区6000余名佃农代表参加的减租减息联合斗争大会,严惩汉奸恶霸地主;实行二、五减租。会后,全县各新区的"双减"运动普遍展开。1947年8月29日,国民党八十三师曾协同国民党政府日照县长武装占领过石臼所、日照城,次年4月又被中共部队打跑。1948年8月,日照又重新进行过土地改革。
而滕家虽然在1945年前后用做生意攒下的钱,大约买过百十亩土地,但家人多数于1946年已经移居青岛,"几乎没来得急收租子就解放了,地都白买了"。
紧接着,大办公共食堂兴起,滕家的房子因为面积大又整齐,就被充作了公共食堂,政府说可以另换六间房给他们住。
1959年,大跃进之后,又掀起城市遣返潮,"被认为‘有罪’的父亲连同我弟弟就被遣返回日照了。"
回去后不久,父亲一个人跑回来了,精神压力很大,在家没待多久,1960年就去世了。
4、弟弟、哥哥
想起弟弟的事,滕祥东到现在还遗憾,一家人只有弟弟无缘无故当了农民。比滕祥东小三岁的弟弟,被遣返回日照时只有11岁,当时还在仲家洼附近的一年小学里上二年级。
没想到,这一回,就是一世。
因为弟弟,又把滕祥东的母亲"牵"回了日照。
弟弟回去后,家里也没有地,只能投奔舅舅,但这不是办法,加上年纪太小,自己也谋不了生。
后来,日照公安局就给开了证明要"遣"回来。但是到了青岛派出所给落户口时,派出所不给落,"说什么也不行。"
"那时候我也挺气得慌,我就又去了,去了以后,我记得很清楚,不仅不给落,还说我扰乱他们的办公秩序,就想着把我扣起来,我就回家了。不给落也没有办法,就一直拖着,以前呢,没有户口就没有粮食,最后家里没办法怎么办,派出所的警察就让我母亲也回日照,家里的人都说这样不行,警察就在我家里吵吵。姐姐一看怎么办呢,就说别在这呆了,将母亲也迁到她的户口所在地聊城路吧,这样弟弟也可以落在聊城路。派出所的警察非常坏,就让往姐姐那儿迁。最后终于和聊城路派出所说好了,就把户口迁出来了,到了聊城路派出所又出了意外,落不下了。为什么落不下了?就是因为这边办完了,就把电话打过去说不让落了,就这样。最后逼得我母亲没办法,她也回日照了。一直到1976年,在日照去世。"
滕祥东觉得父亲和弟弟被遣返的事,哥哥应该负相当的责任,因为那时候"中苏友好"已经明显不算友好了,没有"反对毛主席"的罪状,父亲和弟弟也许还走不了。
这件事滕祥东的哥哥以后只字不提,但滕祥东憋不住,"一说这个他就很不高兴"。
多年以后,滕祥东在济柴的分厂干过厂长,在工厂管理处当过支部书记,后来又到人力资源处作支部书记,但滕祥东一直认为自己都没有哥哥"革命"。
"在我印象中,他从年轻到老到死,那绝对是和党保持一致的这么个人。比起我这个书记还热爱党呢。他那个人真是,知识水平还可以,考虑问题都是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去考虑,考虑党也好,国家也好,我姐姐也说,他比共产党还共产党呢。"
滕祥东的哥哥,在来青岛前,已经是做了父亲的人,儿子是在上海出生的,小名叫光明。"为什么叫光明,因为那天大轰炸,国民党撤退以后轰炸上海,生的时候正好停电,取名字就叫光明。"
在滕祥东的记忆里,哥哥自从去了四方工会以后,到老一直也没有换地方,一开始是做老师,后来管职工教育。
滕祥东说,哥哥的思想什么时候都是真心真意的。不过,进步了一半天,也没入上党。都是因为出身不好。"我这么多年的先进,连入团我都入不上。我要求入团,年轻的时候每年 都写申请,生产指标、技术水平,先进都在那儿摆着,全没有用。"
从1966年作为援建人员调入济柴,滕祥东1991年才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大鸿?霜夜?波螺油子巡游 |
5、姐姐、姐夫
自1959年,父亲和弟弟遣返后,滕祥东最亲的人就是姐姐。
那时候,14岁的他正在技工学校读书。
父亲走了,原来在台东街面的房子,换成了通化路的六间房。要搬的时候,又告诉不是六间了,是四间了。
滕祥东一家还是搬了。母亲跟着哥哥一家住三间,他自己住一间。
因为没有别的事,一到礼拜天就去姐姐那儿。
滕祥东认为大姐滕祥蓉属于新一代的知识女性,"按照老家的规矩,女人在吃饭时是不能上桌的,我大姐从来不管这一套,时间长了,大家也就默许她了,她就成了全家唯一的例外。"
滕祥东还记得,他小时候看的小人书几乎都是大姐给买的,像中华书局的《小朋友》杂志。
滕祥蓉的小学是在上海读的,到青岛后,插班到台东附近的14中学读过初中,后来又升入女子中学的高中部。毕业后,滕祥蓉就进了市政府做文职工作。
1950年抗美援朝的时候,滕祥蓉报名参加,结果母亲又哭又叫不让去,才没有去成。大约此后不久,滕祥蓉和刘纯瑶认识并自由恋爱了。
滕祥平记得,滕祥蓉经常向刘纯瑶抱怨说,如果不嫁给他,家里就不是这个样,也就不用遭这些罪了。每听到这个,刘纯瑶总是无奈地笑笑。
由于滕祥蓉入市政府时是为数不多的女学生,所以很受欢迎,尤其很受那些想抛弃旧式婚姻,寻找新婚姻的"老干部"的欢迎。
滕祥东说:"市政府里面的那些老干部,都是些新进城,现在来说那时候也不老,实际上就三十岁左右的,我姐姐她们那时候大多二十岁上下,年龄也就差十岁八岁的,姐姐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找了老干部,当时有好几个老干部托人找她,她就是不接受。"
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她与刘纯瑶的恋情。
在滕祥东眼里,姐夫是个很帅气的小伙子,高高大大,牙齿雪白。
1953年,滕祥蓉和刘纯瑶结婚。滕祥平还记得那天,开来了一辆黑色的小轿车,因为坐不下几个人,他没能够跟着去。这件事让他很希望。
滕祥蓉结婚不久,刘纯瑶因为家庭背景问题被调出公安局,到商业系统的粮店去卖粮了。
1956年,刘纯瑶考取了山东师范学院。其时政治环境还算宽松,是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表明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刘纯瑶的家庭出身虽然已经暴露出问题,但还有完全被剥夺学习和接受培养的机会。
真正的灾难是在刘纯瑶到山师上学被打成学生右派之后开始的。刘纯瑶那个时候工资还是比较高的,有五十多块钱左右,一般人也只有三十几块,打成右派后就剩了二十几块钱基本生活费了。其时,滕祥蓉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家庭生活迅而变得困难起来。
刘纯瑶被打成右派前,滕祥蓉也被从市政府调往农林处做统计员的工作了,单位在中山公园附近。而农林处东北边有职工宿舍,一家人就住在那里。
滕祥东一直认为,滕祥蓉离开政府的工作岗位,是出于老干部的不满。但究竟是哪个老干部的不满,滕祥蓉并没有告诉过他。
不久后,滕祥蓉一家人又搬到了汇泉广场航海俱乐部附近。刘纯瑶成了右派后,滕祥蓉在农林处也呆不下了,被"下放"到从农林处所属的李村果园,他们家也随之搬到李村劳改监狱附近,位置就在劳改监狱后面的山上。
因为总还有些家底,家里的那辆自行车是滕祥东最好的宝贝。记得每个礼拜天,滕祥东都会骑着它去果园看姐姐。滕祥蓉已经不在办公室里工作,具体干什么,滕祥东也不清楚,但姐姐偶尔会捎一点果园里落下的苹果给他,让他带回家吃。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吃紧,滕祥蓉开始变卖家底了,凡是能卖出好价钱的就先卖了。刘纯瑶暑假回来的时候,就拉板车挣钱补贴点儿家用。这件事,滕祥东的印象非常深。"姐夫虽然文绉绉的,但身体还是比较强壮的,也愿意运动,打球跑步跳远都行。"
后来,滕祥蓉调到了橡胶九厂。1962年刘大鸿出生的时候,滕祥蓉是橡胶九厂的工人。
此前的两年,滕祥东从技校毕业,进缝纫机厂当了工人。六年以后,作为三级工的滕祥东,告别姐姐和大哥,去援建济南柴油机厂了。尽管此后每年春节他都先回日照看望母亲,然后转道青岛探望大姐,但与大姐的来往还是因为距离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少了。
1978年,刘大鸿投考位于济南的山东艺术学校。刘纯瑶专程为儿子来打前站,特意到小舅子滕祥东家拜访。
刘纯瑶跟滕祥东说,他也很想到山东师范学院来教书,此前有老师表示想调他,可是他在所在市南区干部职工业余学校不放行。
两年多以后,刘纯瑶在青岛街头遭遇横祸身亡。
刘纯瑶去世20年后,滕祥蓉在于2000年7月在青岛家中病逝,享年67岁。
1."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
2.2008年1月2日中央电视台一套在黄金时段播出的长篇电视连续剧,52集。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
3.东北移民潮,在日俄战争后有强大的政治背景。日本为使东北去中国化,曾沿满铁疯狂移民,朝鲜南方破产农民为移民主力之一。1920年代中期,张作霖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建银行、办学校,在北满(黑龙江)积极屯军垦,也有组织、有目的地、整车皮地从山东、河北甚至河南、安徽推动东北移民潮,使得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九一八"后,日本更是肆无忌惮地、有组织地以每年三十万人的速度向东北移民。移民潮也在一定程度积聚了民族矛盾。"九一八"前发生于吉林德惠万宝山镇的万宝山事件,即为早期由日本助威的朝鲜反华事件之一。
4.涛雒立村始于西汉,因隔河与南店相对,曾名北店,后称涛洛,清代时复改 "洛"为"雒"。 清时县人丁恺的《西海徵》载: 涛雒之名,不知始于何时,然自汉时已有盐官。 清光绪《日照县志》记:明统志谓日照所辖四镇,有石臼、涛雒、沙沟及梁乡之半。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涛雒镇,在山东日照东南四十里。
5.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农村开展以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4年在全国全面铺开。四清原指"清理帐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后扩展至"挖修正主义根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