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美术笔记6·美校心结
 

  暗夜终将划破。光复后的青岛文化也开始复苏。但市面显然没有七七事变前平静:1945年12月发生的文德女中教师费筱芝被杀事件,使社会风潮暗流涌动。1946年年初,六所学校的师生为费筱芝殡葬问题请愿,继而,四千人力车夫因日租费请愿;中纺六厂因为虐待工人事件罢工;印刷工人因劳资纠纷罢工;理发业工人罢工……使整个社会的情绪不算稳定。

  也是在不安定的情境下,潍县人葛焕斗主持的青岛市文化运动委员会于1946年8月在迎宾馆举行了“青岛市美术展览会”,主要组织者有葛焕斗、梁净行、李华萱、孙沾群、于希宁和霍奉六等人。

  葛焕斗曾是潍县同志画社的成员,后任青岛时报潍县版做记者,抗战期间成为李先良统率的青岛保安总队政治室主任。日军溃败后,曾主持接收三泰印刷所出版《狂澜画报》,后任中统驻青岛站长。陈寿荣曾在《记潍县同志画社》一文介绍称,葛焕斗曾在济南美专学习西画,长于水彩画,因同志画社无人研究西画,所以很受欢迎。

 

  而迎宾馆能够办美术展览,也与时任市政府秘书处科员兼迎宾馆总干事的霍奉六(1909-1984)喜好绘画不无关系,早年曾就读于沪江大学艺术系后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的霍奉六还兼任着抗建中学的美术教师。很耐人寻味的是,是次展览居然重视书画,轻视西画,王苍、张叔愚、徐礼达、姜峨石、酆济荣、张履贤等书家也纷纷有作品出品。孙沾群与于希宁、霍奉六合作有《秋老鸟声碎》则甚受追捧。8月24日,展览会还印行有《美展专刊》一册。

  随着内战的日趋激烈,时局更加动荡。1944年后北上出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特务团少校干事、《瞭望周报》主编的陈汉卿(大羽),于1947年回到青岛,其间他在北京谒师齐白石很有心得。应母命返青的陈大羽尽管带着爱子(柏儿)、爱女(榕儿)早夭的忧伤,还是于9月27日至30日在河南路银行公会办了一场个人展览,这场展览《民生报•艺文副刊》曾于29日推出专辑,并刊发潘颖舒、黄大德、郭梦家、邓余鸿、张子石、叶又新等人的系列述评文章,可谓盛誉一时、轰动一时。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大羽依然无法改变“相当的贫穷”的窘境,也无法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在临清路商业职业学校代了一段课后,1948年才谋得圣功女中的教职。

  在展览前一日,陈大羽在接受《青岛公报》的记者匡伟的采访时依然表达了自己的坚决、执著与理想主义:“艺术与功利主义是对立的,所谓精神文明,确实超在物质之上。人生最大的目的是求生存,但生存却离不了精神文明的慰藉。”

  1948年,也是琴岛画会创建十周年,为砥砺心志,赵仲玉、吕品、郭梦家、王关石、陈大羽、叶又新、王文彬、母振元等人也在馆陶路励志社组织了 “八人画展”,但这竟也成了琴岛画会的绝唱。

美
美展


  1948年也不是没有令人兴奋的消息。是年3月份,一度传出青岛市要办美术节的消息,美术界代表还共同议决并由国民党青岛市执委会代电呈请市政府“为美术节大会筹设美术馆”,无奈,美术馆的事泥牛入海。1949年3月18日,青岛市文化运动委员会又组织召开了一次美术节大会的筹委会。这次筹委会所议决的美术节标语倒是很有意味,标语共有六条:生活要美术化,美术要群众化;要以真善美的人生,建设美术化的社会;发展美术教育,促进人类和平;建设美术学校培育美术人才;配合青岛的美术环境充实青岛的美术内容;建设美术化的大青岛。

 

  1948年前后,美术界令人振奋的实事也正与后来成为口号的“建设美术学校”有关——中国美术业余学校得以创办,并为青岛“专科”或“专门”美术教育的启动奠定了基础。这所学校最初创设于湖北路七号,由高密人宫滨汀发起。生于1910年的宫滨汀早年曾从李苦禅学习中画,从臧仲文学习西画。亦中亦西的学习经历,使他对美术教育满怀憧憬。后学校搬迁至广西路14号中正文化馆内,原湖北路旧址只作为炭画组的教学地,学校分设西画、国画、音乐三组,西画组主任为张鹤云,教师有徐咏清、王珏、陶天恩、吕品、郭士奇等,国画组主任张伯儒,教师有赫保真、韩金正、赵今慧、张叔愚、陈春甫、韩石秋、杜宗佛、于希宁等,音乐组主任为李子铭,教师有李华萱,傅靖远、臧季维等。漫画则由曾广敏负责,炭画由贾广寿(青青)、宫琦负责。上课时间为每日下午五时半至七时半。

  1949年4月17日的《联青晚报》曾发表蒲风的新闻特写,以“青岛艺术之家——业余美术学校正在新生”为题,盛赞这所学校是宫滨汀燃起的一支火炬,给岛上的艺术界带来了光明,并称“当前该校虽在经费,校舍等到重重困难下,然而并没有阻住了它发展的锐气,宫校长曾经说过:为了挽救艺术界的颓风,我们真干,物质的困难,不会给我们很大的压力。”

  中国美术业余学校的西画组主任张鹤云是北平国立艺专的毕业生,其人物画很有蒋兆和的气息,蒋兆和私下提及的“写字要写核桃楷才能真正练字”、“画像要也要画小的全身形象”的方法一直很为其称道 。张鹤云在业余学校的素描班的学生孙瑛其时是海军第二补给总站仓库的库长,孙瑛后来易名“孙大石”并成为名动台湾的大画家,且一直保留着一幅1948年张鹤云为他作的速写头像。

  像孙大石选择奔赴台湾一样,青岛中国美术业余学校中有多名教师也在1949年的转捩点上选择了驶往台湾,其中就有张伯儒和韩石秋。张伯儒后来鹊跃于台湾教育界,可算是桃李天下;昌邑人韩石秋(1913—1979)与颜小仙等1960年在高雄组织海天艺苑,则成为南台湾美术的推动者。

  时局之乱和教师的离散,使青岛中国美术业余学校终于崩解。张鹤云说,学员们也随即转入了吕品创设的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

  但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看起来更像是由琴岛画会延展而成。客观上它参照了美术业余学校的办学经验,加上其时贾广寿的青青美术学校和王珏的良友画社在广告画及西画的教育领域都有了一些探索,为青岛缔造一所美术专科学校,也很容易成为像吕品这样的画界精英的梦想。1949年6月4日,青岛解放后的第三天,军管会在提督楼召开知识分子座谈会,文教部长王哲就说,青岛该设立一所美术学校,可先由个人筹办,政府支持,再由政府接办。

  这一鼓励,让郭梦家和吕品更具信心。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很快在新政权的省文教局和市文教局作为大专学校注册备案。校董因此也更复杂多义,由学界的陆侃如、文学界的王统照、军管会中的王哲、文教局副局长王桂浑,以及吕品、郭梦家等人共同组成,校址设于观海一路29号吕品的私人别墅中。1949年10月1日,学校正式开学,设绘画科和先修班(预科),绘画科学制2年,首期招收学员53人,包括预科9人,绘画科27人,夜班17人。

  遗憾的是,这所新兴的美术专科学校,并没有关涉国画的教学,据说其原因是当时国画形式被认为不能宣传政治。美专第二届学生会主席王集钦后有文章说,1950年元宵节,郭梦家曾有私意请陈大羽出任副校长,月薪十袋面粉。当时“看青岛美专的经费也怪可怜,自己也拿不定主意”的陈大羽遂找好友张子石商量,张则劝他到上海。陈大羽就此作别。1952年9月,全国高等学院进行院系调整,私立青岛美专并入山东师范学院,至划并前也未再聘任过一名国画教员。

[1]参见《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第八辑)》(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潍坊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编辑),1985年9月印行,253页
[2] 参见张鹤云:《吾师蒋兆和》,载《美术教育家张鹤云》,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109页
[3] 参见张志忠:《画出来的风雨人生——孙大石》,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9月版42至45页
[4]参见张矢 青芳:《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简况》,载《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第十辑)》(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青岛市文化局史志办公室编辑),1986年12月印行,421页

2013年04月02日 推荐

臧杰

网号良友大漠,批评家,良友书坊主持,著《民国美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