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美术寻踪·追寻李轲民(上)
儿童嬉水完成稿
儿童戏水完成稿

  1、新闻

  2010年9月,青岛中山公园喷水池整修在即,位于喷水池中的群雕《儿童戏水》由于历经年代的风化已经出现裂缝。在报道雕塑修复的同时,《青岛晚报》发起了“七小童雕塑原型”的追踪报道。

  有关这个雕塑,青岛市园林局原总工程师邸宗源说:“当年,它一亮相在岛城就轰动了,那时候喷泉在国内也是刚刚兴起来,青岛还没有喷泉。只在几个大城市有,也都是学习当时苏联的。经过考察决定建设喷泉。后来,考虑到光建喷泉太单调,又决定配合上雕塑。于是,就请了当时省内有名的雕塑家来创作了一个《儿童戏水》的雕塑作品,用来寓意海洋和希望。 1974年,这座《儿童戏水》雕塑喷泉投入使用,在岛城乃至省内都引起了轰动,很多城市的园林专家都来考察学习。”

  随着报道的深入,当年作为雕塑原型的七个小童陆续浮出“水面”,作为雕塑设计人员之一的张建钢与李忠民虽然年事已高也在修复现场出现。

  唯独没见创作这组作品的核心人物。

  数日以后,市民徐学圣爆料,说当年雕刻孩子的人名叫李轲民,是他同事。“不过李轲民前几年过世了。”

  其实,《儿童戏水》在岛城艺术界内部一直被公认为是李轲民的作品。1985年2月2日,青岛画界老人晏文正曾经在《青岛日报》发表文章指出,1973年李轲民为中山公园喷水池制作了花岗岩群雕《儿童戏水》,“很受中外人士的赞赏”。但由于李轲民的早逝,有关这段往事,逐渐变得晦暗不清。

  而且,查阅青岛的有关雕塑的历史文献也会发现,李轲民的历史面相,似乎一直没有明确而充分的显现。这也意味着,李轲民在青岛雕塑脉络上的位置,几乎没有一个清晰的座标。

儿童嬉
儿童戏水

  2、记载

  生于1920年的当代中国雕塑先驱、前中央美院教授傅天仇,曾经写下过一篇《磐溪学艺》的文字,记念1940年代自己在重庆国立艺专的求学生涯。在这篇文字中,傅天仇写道:“有的同学受进步文艺的影响,创作了歌颂人民抗战及反对独裁政府的作品。郭沫若写的话剧《屈原》上演,使人想到蒋介石的独裁。与我同工作室的同学李文贵,就做了一座1米高的屈原像。他还做了一座“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雕像。李文贵来校前就是西北一家报社的编辑。”

  而傅天仇言及的李文贵,就是后来改名的李轲民。李轲民在重庆国立艺专求学时期,还有一个笔名叫“李荒”。

  无独有偶,有关李轲民的历史面相,他在国立艺专的另一个同学徐凡(仁德)曾做过这样的描写:“李文贵(笔名李荒),是一位三年制雕塑系的山东大汉,高个儿,棕红的肤色,圆胖的脸蛋,留着齐耳的长发,嘴上叼着一只黝黑的大头烟斗,有一副高尔基式的派头。他在进校前已是报社文艺副刊编辑,我常将诗稿向他请教,他总是耐心谈看法和意见,有时还动笔修改。”

  显而易见,徐凡所透露出的文字信息,不仅说李轲民在雕塑方面有所建树,他还是一个诗人。

 

  李轲民在国立艺专时主编了两份读物,一份是以诗为主的、兼及诗与散文的墙报《嘉陵江》,另一份则是《燎原》。

  对于《嘉陵江》这份墙报,徐凡有这样的描述:“每期墙报只有一整张毛边纸,刊头是李荒写的毛笔行书‘嘉陵江’三个大字,其结构和笔力很有水平。稿件也由他编辑、组版、抄写,那一手漂亮的行书小楷,真令人喜爱!报面上虽然没有丝毫装饰,但整体看来,眉目清晰,主次分明。简朴而又高雅,对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李轲民的另一学弟鲁煤,曾撰文提及了《嘉陵江》墙报在国立艺专的张贴位置:“从黑院墙朝北的大门进院后,二门有门厅,进门厅迎面正中部分,从屋顶直垂地面,被黑色木槅栅挡住,两侧空出,是出入的门口(如旧戏曲舞台上‘守旧’的‘出将’‘入相’,一块贴《嘉陵江》诗稿的大木板,就挂在槅栅正中间,进门的人都会看到它。”

  鲁煤在回忆中还说,大约1945年元月寒假中的一天,雕塑班学长李玄剑和他班的李文贵学长对我说,要创办一个触及现实、针贬时弊的杂文、散文壁报,旬刊或半月刊,要我参加。李文贵为壁报起名《燎原》,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

  有关李文贵,鲁煤曾提及“校内一些老同学以着重的口吻对我说李文贵(笔名李荒)是诗人,雕塑成绩在班内也是佼佼者。他即将在这年暑假毕业离校,正忙于毕业创作——雕塑真人大的鲁迅先生像。他已塑成一具小型的鲁迅头像,形神兼备,很成功。”

  鲁煤说:“李文贵很喜欢我这名小学弟,说我长得像少年鲁迅,在相识不久后的寒假中就给我塑头像。我估计他可能是为作鲁迅像练笔。但我事情多,坐不住,塑了两次,就停止了。”

  徐凡的文章也证实了李轲民于1945年夏毕业的事实。他说,从1942年秋到1945年夏,《嘉陵江》墙报基本上每周一期,共出了130多期。

  而且《嘉陵江》还于1944年在重庆出版了纸面印刷版。但这本文学刊物大约只出了创刊号就夭折了,所以两位忆者都只提到了创刊号。

  1945年入国立艺专的后来者何燕明,则述及了《嘉陵江》此后的传承:“问起老同学,才知道早在3年前,便有几位爱好诗歌的同学成立了“嘉陵江诗社”,办过诗歌晚会、又办壁报,就叫《嘉陵江》。那时,原主持诗刊的老学长李文贵 (李荒)毕业离校,继由何志生(初茵)、徐仁德(徐凡)、王夫如(牧青、后易名鲁煤)三人接办。”

  作为诗人的李轲民当时写的是什么样的诗歌呢?鲁煤曾提及了他对其诗歌的印象:“一首写人类从鱼变动物至变人的造化轨迹。另一首悼念罗曼•罗兰逝世,勾画出了罗兰老人身背书篓跋涉前进的形象。给我印象很深。他的诗结构严谨,文字精练,确有造诣。”

  后来投身于革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并出版过四卷文集的鲁煤同时也指出自己的诗歌方向最终与李轲民的风格是仳离的,因为李轲民的诗有“不直接介入当前社会现实斗争的基调。”

2013年05月16日 推荐

臧杰

网号良友大漠,批评家,良友书坊主持,著《民国美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