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1945,汇泉风云

  如今,走过汇泉广场,看到在绿草如茵上嬉戏、放风筝的人们,看到那些挺拔苍翠的水杉林,看到夏日晚风中广场上散步的游客,还有那些历经沧桑的老楼,很少有人会想到1945年在此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往事未付烟云。

 

  汇泉广场不仅是青岛的一个地标,还是一部浓缩的青岛简史。一个城市有历史,一个人有记忆,如果城市有血有肉,一定也和人一样,有很多刻骨铭心的独特年份,成为转折点或者纪念碑。

  1891,青岛建置,这是一个城市的出发点。1897年,中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这是欧韵青岛建设之始。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这座年轻的城市被打上了沧桑与苦难的印记。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的主权,这是青岛的一次重生。1938年,日本再次沦陷于日寇之手,陷于漫长的黑暗之中。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山河重光,青岛彻底洗刷耻辱。

  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青岛的大街小巷,人们欢庆的场面,我们无法还原或者重现这些生动饱满的历史细节。但可以明确的是,饱经日寇侵略的青岛,一个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在这一刻尽情释放。在爱国激情驱使之下,市民或官方清除日本侵占的遗迹。

 

 

  在青岛路南端海滨,有一处向海中突出的半圆形花园,建有德国侵占青岛的标志性建筑——叶世克纪念碑,是德国人于1903年建造的一座欧洲风格的白塔式建筑,纪念在青岛去世的胶澳总督叶世克。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后,将其改为日本占领青岛纪念碑。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改为中国接收青岛纪念碑。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后,改为大东亚圣战纪念碑。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又将其改为山河重光纪念碑。这个纪念碑在文革中被毁。

  1945年的青岛,是历史的交汇点,是风云激荡的历史阴晴表。抗战胜利之后,青岛举行了诸多庆祝活动,而活动的高潮则是10月25日,在汇泉跑马场举行的日军投降仪式。

 

  万众瞩目的日军受降仪式,由国民党军政部胶济区中将特派员陈宝仓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第六师司令谢勃尔主持,日军由在青日军司令官长野荣二为代表。这一天,青岛人期待了很久,令人扬眉吐气的时刻终于带来了。位于今天汇泉广场的跑马场内,有全机械化的美国陆战队第六师一万余人参加,担任警备,并有海军陆战队所属飞机百余架在高空盘旋。

  据当时参加日军受降仪式的陈松卿老人回忆说,“仪式主要是美军组织,他们很重视,仪式前三天,美军的 100多架飞机每天定时在青岛上空盘旋,造势。当时还出现了一个情况,其中一架飞机的螺旋桨撞上了海鸥,飞机被迫降落在胶州湾以西的空地上。10月 25日上午,这些飞机同样出现在受降现场的上空,飞机还不时做低空飞行,呼啸而过。”

  10月26日的《青岛公报》刊发的消息见证了那一幕:“十一时奏礼乐,谢勃尔司令与陈(宝仓)中将在场外作胜利之握手,乃相偕入席,日军代表长野荣二及随员由盟军汽车引导入场,即于备好之十份受降书中,分别以日英文签署完毕。长野面容惨淡,手颤不已,自长野起,日海陆军代表共十一人,即解所佩战刀呈献,恭谨退下。”

  此时,跑马场内座无虚席,看台上坐不开了,很多人爬到周围建筑物的墙头上,爬上高大的树木上,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看着那些不可一世的日军军官,此时垂头丧气,将军刀高高举过头顶一一将军刀放在放在准备好的一个桌子上。十几位日军战犯退下后,现场的观众欢声雷动。

  日军战犯被看押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太平路小学。仪式结束后,他们又被军车押送回到那里。

  1945年,汇泉跑马场上的日军受降仪式,定格在历史的光影之中。历史在此转折,一个城市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隔着多年的时光,重温往事,从那些由美军拍摄的照片中,能解读出历史的生动表情,以及后人面对历史悲欣交集。

2013年08月19日 推荐

柳已青

媒体人,专栏作家。致力民国人物研究,著《西南联大生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