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身份认证,是乡土和家园烙在人身上的地域特征,要想融入一个地方,必须懂当地的方言,会说当地的方言。青岛方言是融合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而形成的,有海洋的气息,保留了生活原汁原味的感觉。来到青岛之后,对压点水、古力冒溢、俺阳来、真惊了等话语,一头雾水,时间长了,自己也不自觉的运用了。
青岛的方言中藏着历史文化信息,比如古力一词,是指的检查井,古力是德语检查井的音译,古力见证了德国租借青岛的时期,并在青岛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活中保留下来,成为百姓口语中的语言化石。青岛的方言中还有一些和青岛啤酒密切相关,有浓厚的市井味,也有时代感。
刚到的那年夏天,有几位青岛的朋友在登州路请我哈啤酒,用的是那种带“青岛啤酒 SINCE1903”字样的杯子。朋友甲一碰杯,说青岛之夏,我只哈了一小口,朋友甲说,一口哈到啤酒杯的“青岛”两字的下面(大半杯),这就是“青岛之下”意思,青岛哈啤酒的规矩,你看他们都哈了这么多。朋友乙见我不胜杯酒,替我解围,“他怎么和你比,你是哈大毕业的。”啊?你是哈佛大学毕业的,我用景仰的眼神看着朋友甲,青岛的几个朋友都笑得差点把啤酒喷出来。朋友乙说,我是说他从小哈啤酒长大的。看我大笑,朋友甲不好意思地说,谦虚一下,用手提着几只虾的长须放到我的小盘子里,原来“牵须”是请我吃虾呀。我对青岛的方言和哈酒的方式,感到无比的新鲜,那个晚上,我们尽兴哈青岛啤酒,大醉而归。这正像后来青岛小强唱的那样:
哈啤酒,哈啤酒,咱一口接一口(你能行)
哈啤酒,哈啤酒,哈不醉都百走(可以)
当一个人的话语方式被当地的方言同化之后,也意味着对方言敏感的降低。可是,自从《疯狂的石头》火了之后,生活在青岛银(人)如梦初醒,那个操着一口青岛方言的小贼黑皮一开口,青岛银(人)就笑了,原来,青岛方言的还有这样巨大的娱乐价值呀。
其实,多年前,网络上就流行青岛方言四级和六级测试,有报纸将这套试卷刊登,热衷于当考生的都是外地到青岛的青漂一族,热衷于当考官的自然是青岛小曼,用原汁原味的方言公布标准答案。如果勤学苦练,虽然离骨灰级的方言水平相去甚远,但至少在市场买东西不容易被骗。
青岛的一家报纸,干脆开设“青岛方言”版面,刊登用青岛方言写的有趣的生活小故事。有一篇文章题为《青岛话是咱地财富》中说:“有一次,俺送特们去机场,有个老外想显摆显摆特的青岛话,冲着呢个机场工作银员说了句:‘嫩青岛银真好!俺哈待来!’把银家给惊地半天才把嘴合上。”这种青岛小事儿用方言娓娓道来,很有意思,有海鲜的原味。
尽管我的朋友加菲猫写过一篇文章叫《别用青岛话说你爱我》,对青岛方言的土渣味,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但《疯狂的石头》流行之后,再加上黄健翔在世界杯疯狂讲解煽风点火,以青岛话编的段子、笑话开始成为手机彩铃的主力军,在晃动的公交车上、在哗啦哗啦的卫生间时时响起。在大气不敢出的会议上,不知谁的手机没有打到震动上,忽然,一个稚嫩的青岛小曼的声音响起,二哥,你那个眼怎么了?叫人锚(用拳头打了)了……于是,会议室笑作一团,沉闷的氛围被青岛方言彩铃打破。领导的威严给一个小女孩的方言打败了。
这款叫“青岛小哥不好惹”的彩铃,极具青岛市井味和生活气息,让人听了忍俊不禁。
二哥,你那个眼怎么了?
叫人锚(用拳头打了)了。
你怎么不跑?
跑了,磕到了,抓回来又一顿锚,青岛小哥不好惹!惹了捣你眼,你还不敢捂,捂了捣你肋差骨(肋骨),你还不敢哼哼!青岛小哥不好惹!
彩铃过后,用青岛方言说唱,也被制作成彩铃挂在网上,被人下载。一个叫青岛小强的高人,是一家电台的DJ,用青岛方言做音乐。他在网上弄个窝,既是博客,又是播客。被粉丝强烈追捧,他用青岛方言做的音乐,采用摇滚、舞曲、RAP等元素和方式,有混搭之美,幽默的方言说唱,出来搞笑的效果。小强新作《海边诗朗诵》是今年春天流行的作品。
歌词写道:
成天晚上在网上, 和别人聊天(哦?!)
明天早上木有事,俺心思去海边(和谁)
我就自己一个银,这样方便看小曼(靠)
俺带赶紧闭眼睡觉快点到亮天~
……
不到一会的功夫俺就到了海边(挺快)
这个地方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就是漂亮)
宽宽的大海嫩怎么望也望不到边(木错)
俺光着脚木丫子,驰骋在沙滩(百扎脚昂)
……
方言从小品、电影蔓延到网络、彩铃,其传播的方式令人不可思议。传统与后现代,方言与网络语言,共同构成了我们众声喧哗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