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美术笔记7·改弦易辙

  很快进入的1950年,教育的形式开始发生变化。

  为工农兵服务和全盘苏化的教育模式,渐渐开始影响到传统画家的生活。他们公共化的教学开始面临在手法上的更新。在青岛的传统画家中,除张伯儒涉猎人物较多外,多数画家都更重山水与花鸟,道法与禅意看起来更与他们追摹的人生相接近。而陈老莲式的钩画方式,确实也无法表现工农兵的纯洁与光亮,现实而美好的新生活,在多数画家要面临动手入画时,无疑都是挑战。

画家苏里柯夫
画家苏里柯夫

  为尽快适应新形式,时任青岛女中的青年美术教师王维尧于1950年7月率先发起了青岛教师研究会美术组,与会的赫保真、李丹忱、陈寿荣、吴效安、赵仲玉、郭士奇、陈起惠、任光庭、孙凝宗、王维尧、张铎等16人共同商讨如何编制第一部中学美术教材。

  尽管这些在1949年前走上教学岗位的教师,都曾执掌过国画、图案、水彩并置的教学模式,但在苏化的现实主义教学面前,中国画过于主观的写意形式,还是被送上了教学的末路。中小学的图画科中,渐渐摒弃了国画,至1953年,图画课更名美术。教育主管部门为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师资力量,1955年,开设了小学美术科教师讲习班;1956年,在青岛师范学校专门开设音乐、美术班,专门培养“新中国”的音乐、美术教师。

  而在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1950年扩大招生后,青岛也在这一年的冬天迎来了第一个综合大学的艺术系——山东大学艺术系。山东大学艺术系的学员核心来自于华东大学。革命同志进修班和文工团属性,是它最初的真实样貌。但为此调来的美术科教师,却不乏名人,教油画的俞成辉(教授、留日)、曾以鲁(教授、留法)、何之培(教授、留法)、苏天赐(讲师、林风眠助手),教雕塑的柳亚藩(教授,留法),都有相当好留学背景和学历背景。美术科以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素描、水彩为必修课,以油画、雕塑、水墨画、实用美术为选修课。

张鹤云
张鹤云

  教水墨的教授申茂之(1904—1976),1928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美术专门部,从其1935年所留青绿山水画《蓬莱春光》中即可看出他与溥心畬、吕凤子、夏敬观等名家都有过从,夏敬观称其画作“笔妙秋毫”。副教授施世珍(1907—1970),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专修科,与孙多慈、张蒨英是同学,山水甚得汪采白的影响,1937年曾有7幅山水被选送到苏联参加过展览。施世珍在山大艺术系主讲用器画、透视学、解剖学等课。

  1951年,山大艺术系美术科所开课程以素描、水彩、水粉等基础课为主,选修的水墨画学习的人并不多。当时学校的社会化教学活动频繁,抗美援朝、批判一贯道会道门、三五反运动,学生都有参与。而自1949年前存续的教学方法也被学生激烈批判。1952年3月15日印行的《新山大》第35期,即刊有《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侵蚀了艺术阵地》一文,认为学科教育,盲目崇拜西洋,画素描不讲人物的阶级性,人物的思想感情;印象派水彩把人的画成青一块,紫一块;申茂之负责的水墨画教学小组就没开过会;施世珍讲表情时,说过去的“相面”很高明……

陈寿荣
陈寿荣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改造与限制私立大学的方针明确。私立青岛美专校董、山东大学副校长陆侃如,曾与原华东大学副校长张勃川,以及调任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的王哲议及私立青岛美专与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之事,最终未果。是年7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下达《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草案)》,山东大学艺术系与上海美专、苏州美专合并,以山东大学艺术系为骨干,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华东艺专”。

  1952年9月上旬,青岛美术专科学校的32名学生并入山东师范学院。 29日,山东大学艺术系师生连同教具物资全部抵达无锡学校驻地。

  而此时,青岛本土的传统画家也在努力地改造着自己。1954年,市文联筹委会组织成立了青岛市国画研究会,主任黄公渚,副主任委员陈寿荣、张铎,成员有赫保真、杜宗甫、孙国枫、冯凭、李丹忱、叶伯泉、杜孜园、孙德育、张郇丞、马龙青、隋易夫、宋新涛等。在这一名单中,黄公渚是青岛美术工作者协会最早的筹委之一,提纲主任理所应当,而后起的陈寿荣(1916—2003)与张铎(1921—)出任副职,恰恰是因为他们能够画一手符合时代要求的人物画。1956年,青岛文联筹委会印行的期刊《青岛文艺》中的人物绘画作品,也几乎被陈寿荣和张铎“承包”, 陈寿荣计有《在鲁迅公园里》、《辛勤的饲养员》、《我们是海军叔叔的接班人》、《小西湖春游》等,张铎则有《春天》、《早晨》等。

  1955年夏,在北京读书的赫达生去北京美术馆观看第一届全国美展时,也看到了一幅描述新社会欣欣向荣气象的新人物画《星期日的早晨》,当看到落款“保真”时,他诧异了,再看简介,确是他的父亲——青岛一中美术教师,赫保真。 而这一时期,赫保真对新人物画掌握得比较自如的传统画家了,他集中创作的适应新时代且被广泛认可的作品还有《白毛女》、《新媳妇》、《青岛海产馆》等。

  1955年和1956年,国画研究会又接连主办了第一届、第二届国画展览。但这些展览,并没有真正掀起重视国画创作研究的热潮。相反,以苏联美术体系为圭臬的素描、水彩、水粉、油画,受到年轻人的广泛追捧。

  后来成为著名雕塑家的徐立忠是赫保真的学生,他在《记恩师赫保真先生》一文中写道:1955年,我在青岛一中初中一年级二班,赫保真老师任班主任。他教美术、音乐。我没有跟他学中国画,但他对我的艺术教育和启迪却是难以忘怀的。

  1959年,也是后来出任青岛摄影家协会主席的任锡海在临清路小学读六年级。美术教师刘栋伦发现了他的绘画天赋后,就立即把他召到家中,让他学习中国画,除无偿教习外,还提供纸与笔。当时深受电影《画家苏里柯夫》影响的任锡海,学了不久就兴味索然,他的梦想是要当“中国的列宾”,于是就向刘栋伦表示自己不学了。刘栋伦一脸惋惜。

  尽管现实对于传统画家显现出种种残酷与不利,他们还是在努力营构着自己的空间。

  1958年,在泰山路32号市北区文化馆院内,创办了青岛艺术学校,隶属青岛市文化局,设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四个班。美术班由原沧口文化馆副馆长冯凭(1909—2013)负责,而这也是冯凭在青岛从事美术教育的开始——1933年毕业于北平华北大学艺术专修科的冯凭,1947年来青岛,后一直就职于青岛图书馆,1949年被调配至沧口文化馆工作。青岛艺术学校维持了两年多,于1961年2月在执行青岛市属中等专业学校调整计划时被裁撤。

  1959年,青岛美术界比较令人的兴奋的事则是青岛教师进修学院开设了美术专科。该科主要面向中学美术教员,学制按四年规划,并从青岛一中调来赫保真担任国画教师,这一年也是赫保真声名最为显赫的一年。七八月间,他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绘制了绢本工笔重彩《十里荷香》和《满堂红》,并由此得名“赫牡丹”。赫保真按传统国画教学中的山水、人物、花鸟分设理论与创作课程,传授传统画论画法,使诸如刘栋伦、王维尧、张文光、李凤久等新人的绘画技艺大为精进。

  这一年10月,为庆祝建国十周年,青岛群众艺术馆还组织了“青岛市首届群众美展”,一百多人参加了展览,展出作品约百余幅,但以宣传画、年画、连环画为主。

  1989年10月编制的《青岛市文化志》在总结十七年的国画发展时写道:自建国以来,选择参加书画展览作品的标准,坚持政治思想第一、艺术第二的原则,因而擅长花鸟和山水画的中国画家入选机会较少,这也是建国后十七年学习花鸟和山水画的人较少,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参见《南京艺术学院早期校刊校报研究》(夏燕靖 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399—401页

  参见蔡淑娟:《历史回望: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组建与发展的六年纪程(1952年-1957年)》,载《山东大学艺术系 华东艺专 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801页

  参见《山东师范大学校史(1950-1990),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版,94页

  参见王秉舟:《我所经历的学校发展(回忆录〈脚印〉节选)》,载《山东大学艺术系 华东艺专 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416页

  赫达生:《我心中的彩虹——忆母校青岛一中和父亲赫保真》,载《青岛一中校史回忆录•续编》,2004年6月印行,127页

  参见《徐立忠文集》,青岛出版社2012年5月版,399页

2013年04月11日 推荐

臧杰

网号良友大漠,批评家,良友书坊主持,著《民国美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