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台东故事之大陆市场

  老台东的大陆市场在旧城改造中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陆商城和周边的高楼大厦,早在1898年德国殖民者进入青岛的时候,德国殖民者就把台东包括威海路两侧划定为贫民居住区,而大陆市场则和菜市一路的市场楼,大窑沟的市场楼,东方菜市一样是德国人划定的贸易区,是周围居民和远处以及临近村民买卖商品交流的集市。

  大陆市场,也称大陆广场,位于台东八路、大名路、长春路、云门路间方之内。据史料记载,市场内除居住外,分布着许多行业的店铺,分门别类,相对集中。有饭店、杂货铺等,历史上的大陆市场曾非常繁荣,市场周边基本是密集、低矮的居民区或棚户区,市场中有烟酒糖茶铺、日用小百货铺、果品蔬菜铺、土产杂品铺、几家卖炉包、大锅饼、馄饨、面条、煮猪骨与骨汤的饮食小吃店,外围有银行、鞋帽布店、煤店、柴草集市、修地排车自行车的等五花八门。

资料图:青岛老台东
资料图:青岛老台东

  大陆市场的几条小街巷,有艺人演出山东琴书、茂腔。距平民市场不远还有一个新兴市场,长年经营的店铺有七十多家,包括旧货业、经工、手工业产品。 在靠近威海路的云门路有一个大戏院:慈光电影院,这里经常放映电影,还经常有艺人演出山东琴书、茂腔。

  威海路西侧是青岛最大的里院之一新华里,在靠近洮南路、太平镇一带居住着几万户贫民都是从事着周边纺织厂,印染厂和卯子工的劳苦工人,这里就是他们交流产品、衣食住行的大陆市场。每日清晨,许多台东、四方一带的农户及附近做小买卖的生意人纷纷踏至,或推着捆着偏篓的独轮车、或拉着自造的各式小车、车上满载菜蔬,瓜果,粮食等农产品,手工业产品,他们用马车,牛骡车、手推车或肩挑人扛、或臂挎竹篮编篓。他们在市场中露天设摊,兜售水果、蔬菜、鸡蛋等农产品,还有自制的儿童小玩具及各种家用小玩意等。农闲时,还经常有揑面人、吹糖人的手艺人驻足。

  当时礼贤中学的教师,著名诗人刘少文的《青岛百咏》中曾两次诗咏这一带工人生活:垂鞭一一问工厂,东镇逶迤到四沧。三万弟兄齐泪洒,年年辛苦为谁忙。“自台东镇逶迤到四方,皆工厂荟萃之区,率为日人有。工人二三万,劳顿终年,所入无几,却恨年年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也。”

  “尺余高髻足纤纤,踯躅长街意未堪。是处高楼临大道,沉沉鸳鸯梦初酣。……女子则侍工厂,远者距厂十余里,夜半即兴,趋跄而往,至则鹄立门前或坐卧树下,天尚未明也!变良苦矣!”

  在大陆商场附近,有一个两层建筑,那就是殖民者的巡捕房,台东巡捕房。台东5路12号,德占时期青岛六大巡捕房之一。殖民者在威海路、长春路口设“卡子门”,有鬼子站岗,看到所谓的“嫌疑犯”便上前搜查,逮捕。晚上则关闭卡子门,使百姓们无法通行。在日占时期,在威海路靠近台东五路,有日本宪兵队的审讯室,那里整天传出犯人的阵阵哀号,在寒冬腊月,经常有抗日志士和百姓被捆绑在电线杆上毒打。所以,这里的人们去市场,总是绕着路,避免遭受不测之灾,这也是后来传说“鬼屋“的根源所在!

  解放后,威海路周遍的房屋多次改造,许多小门头,小业主、固定摊成立了合作性质的土产店,烟糖百货店,蔬菜店、鞋帽绸布店、饭店、煤店等。六十年代,当经济困难时期过去后,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打击投机倒把,不准非法经营,大陆市场也慢慢冷清了下来,私人露天摊位基本销声匿迹,只剩下了正规的商业单位在经营。

  我在童年时代经常去大陆市场,因为我的舅舅住在长春路,我的姨妈住在威海路台东六路拐角处,因此,大陆市场也是我童年最喜欢去的地方,在这里可以购买玩具和零食,还可以和小同伴一起花5分钱看场电影。

  随着旧城改造的步伐,在1987年始,大陆市场进行动迁改造,兴建成新的营口路市场,现已迅速发展成为繁荣的农贸市场中心,原来营口路至长春路,台东八路区域的破旧房屋全部拆除,居民异地拆迁都搬到了浮山后,原来低矮拥挤的小屋棚户不见了,一排排新楼矗立起来。狹窄坎坷的砂石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大陆市场也搬进了新楼,市场周围矗立整齐高大的楼群,威海路成了与当年中山路相比美的繁华商业区,马路成了车流、行人密集的宽阔平坦的大道,人们快乐的行走在行道树成陰、花草成丛的威海路上,大陆市场变了,成为台东八路区域的一个集购物,娱乐,饮食的农贸中心和购物中心,周边居民最喜欢的去处。

2013年12月17日 推荐

于向阳

笔名海歌,出版多部散文、小说,著《青岛街巷里院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