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青岛市北的园林风光

青岛市北区有悠久的历史,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单从供市民活动游览的山头公园来看,就占据了市区公园的三分之二,现分别把这些游览胜地的历史渊源和美丽风光介绍给大家。

榉林公园 (资料图) 

一、太平山下的榉林公园:太平山是横跨市南市北的一座具有战略历史意义的山头,当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所在地。1898年,德国殖民者占领了这座城市,在山上修筑工事,暗道,碉堡,建有炮台。太平山原称"会山",海拔150余米,市区第一高峰。德占时期,称其为"伊尔梯斯山",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改称"旭山"。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定名为"太平山"。太平山是青岛的登高观景地之一,1984年封山建园,1986年建成开放。由于园内榉树成片,郁郁葱葱,故取名为"榉林公园"。公园建有亭、阁和1组花岗岩"大象"雕塑,。建有人工湖、母子像、走廊、榉林乐园等设施和景点。 20世纪90年代在海拔110米处新建一座旅游观光电视塔,塔高230米,堪称"中国第一钢塔",在世界上仅次于巴黎埃菲尔铁塔和日本东京电视塔。主体全部钢结构,具有电视接收发射和旅游娱乐多功能。乘高速电梯升至160米的旋转餐厅,可眺望海上日出,海天月色,岛城风光尽收眼底。每天,有许多老人聚集在"大象"雕塑旁边的树林里一起高唱,嘹亮优美的歌声吸引着人们纷纷前往、好奇地观看。原来,这是附近居民自发的合唱团在这里排练,小西湖旁边,有许多老者在悠闲的钓鱼,看到这一切,真使人感到流连忘返。

贮水山上的小孩雕塑 (资料图) 

二、位于小鲍岛的贮水山:贮水山海拔80.6米,占地23公顷。明朝为防倭寇入侵,曾在山上建烽火台,故又名烽台岭,德占时期以德国将领毛奇的名字命名"毛尔托克山"。后因在山上修贮水池而得名贮水山。日本占领青岛,把贮水山改成了"若鹤山",又称"青岛株式观物园",并于1915年在山的北面修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日本神社。以后青岛人就称其为日本大庙,而将山名也叫成"大庙山"了。日本人除了在山顶建立神社之外,还将山体做了统一规划。在山上遍植樱花树,修上宽大的神道和石阶,又在面对辽宁路的正门建造石牌坊。抗战胜利后,这里一度成为烟台国华中学的流亡校舍,原先的诸多日本神龛也被清除出了神社,几个庙宇的边角均遭炸毁,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将神社改成了抚慰国民党抗日将士的"忠烈祠"。
    解放后经1956年整修,定名为贮水山公园。1983年改称青岛市儿童公园。园内安装了多种儿童游艺设施,山坡上布置了十二属相石雕像,苍松翠柏环绕中还有楼榭亭阁。因为我的工作单位就在山下的包头路上,多年来,经常早上去攀登贮水山的百级楼梯,在青岛电视塔前看六号码头的万吨巨轮进港,军舰在码头停泊,西面远望,不远处正是姊妹山观象山,山头郁郁葱葱,远处的双子座信息大楼历历在目。我想起山下大庙的变迁,我看到儿童乐园的欢乐场面,看到满山的樱花开了,我的心也为贮水山的美丽陶醉了!

 观象山公园里的望火楼 (资料图)

三、横跨市南市北两区的观象山:沿着市北区政府招待所后面的小道,穿过一排排树林,沿山坡路缓步登上,走进大门,穿过一条花径长廊,映入眼帘的是青松掩映,绿草舞蹈,一些石桌石凳旁,有许多老人在悠闲自在地下象棋或打牌,他们脸上都流露出满足惬意的神色。观海山山势不高,苍翠叠嶂,爬上山顶不过十几分钟,而且山势也不险,但登临山头所观风光却是颇具特色。观象山原名水道山,早在1905年,气象台就迁至此山,观象山从此得名。据说,这里当年号称东亚三大观象台之一。
    观象山海拔79米,面积约100亩,山势比较平缓,草木葱茏,景色宜人。山上有著名的观象台和昔日的望火楼各一座。最令人注目的是,在山垭处还有一座花岗岩石屋,系1952年所建,屋内建有全国水准原点。 据记载:观象山于1932年就建成观象山公园。起初,这里修建了游览路径,并安设了石桌、石凳,种植了可观赏的各种树木,使之成为市区中心地带的风景点。1984年,这里又被辟为天文气象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攀登在观象山的山路上,春风吹拂,林清花幽,鸟儿的啼鸣不绝于耳。在观象山的圆顶亭,,极目四望,整个胶州湾内的美景尽收眼底。 据介绍,青岛观象台为发展天文事业,于1930年6月20日就开始建造大型圆顶天文观测室。这个建筑共三层,1层和2层的整体为花岗岩砌成,第3层为砖混结构,内径7.8米,高14米。我们从外部看到的圆顶,其内壁为铁木结构,外用紫铜板包裹,圆顶下有轨道,用电机驱动,旋转一周需9分钟。圆顶还设有可以启闭的天窗,有效宽度1.2米,天窗启闭现为电动式。这座我国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圆顶天文观测室内,安装着我国引进的第一架大型天文望远镜,有两个镜筒,一为摄影用,口径32厘米,焦距358厘米;另一为目视用,口径20厘米,焦距375厘米,有法国泼林光学仪器厂制造。听观象山的工作人员介绍:不久的将来,观象山园内还将增设六角亭、葡萄廊、休息廊、天文气象科普室和万国经度测量纪念雕塑等,届时,这里会是的美丽大花园。
    四、延安路老年公园:榉林山下的延安路,车流川流不息,高高的立交桥,快速路构成了现代化城市的模式,上世纪90年代末,市北区政府还利用珍贵的闹市土地资源建立了好多闹市中的绿地,象当代广场,山东路立交桥下的花园,以及各个小区的绿化公园都很受老百姓的欢迎!最值得一提的是延安路上的老年公园,这个公园建造于六十年代,因为公园四周是密集的居民区,又面临那车辆拥挤的快速路,所以,这小小的公园成了人们休闲娱乐不可缺的场所。
    近年来,市北区加强了对公园的管理和设施配套,把小公园规划为老年公园,在公园的临街石雕上刻着大大的"寿"字,还补栽了许多名贵的树木花草。在公园见了假山和小亭,用花岗岩修建了几百多平方米的露天舞池;园内还修建了健身路径、增设了健身器材、等设施。 通过开展公园老年文化活动,为我区老年人提供一个"自然、和谐、康乐"和展示"夕阳无限好"的平台,为我区打造一个"老有所乐"、为老服务的新品牌,也为我市打造公园之城、文化之城增添一份新亮点。
    五、第三公园:座落在上海路南端的第三公园,将有百年历史了。19世纪末德占青岛时,这一带叫"大鲍岛东山"。20世纪初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日侨多住在聊城路一带,日本当局便在大鲍岛东山依其地势,修建了公园,栽花种树,还建了一个人工湖,供日本侨民观赏游玩,名叫"新町公园",中国政府接收青岛后,将此公园排名为"第三公园"。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在第三公园北部建了"山东每日新闻报社",后改为"兴亚报社",南部建了"日本陆军俱乐部"。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接管,将"兴亚报社"改为"民言报社";将"日本陆军俱乐部"改为"胶澳盐务管理处"。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这里是打拳的、卖艺的、说书的、唱戏的、抽贴的、算命的、变戏法的、说相声的、拉洋片的、跑马戏的等艺人和下层人活动的地方。伍凤庭带领徒弟练武卖大力丸,非常吸引观众。著名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杨立德、评剧演员新凤霞、茂腔演员徐艳琴、曾金凤;柳腔演员李玉香、李兰香都在这演出过。日本人修的人工湖成了妇女们洗衣服的好地方,"王傻子"在此变戏法,变"金鱼"是他的一绝,北边是"杨傻子"说相声的场地,这里就像北京的天桥、天津的劝业场、济南的大观园一样热闹。各种小吃摊点、百货摊点、比比皆是,形成了一个集文化、娱乐、商贸为一体的中心。
    1950年农历正月初一,青岛市总工会筹委会为迎接市第一届工代会的召开,在第三公园建立了"青岛市工人俱乐部",设有影剧室、游艺室、图书阅览室等;1951年 5月下旬市总工会在召开青岛市第二届工会代表会上又提出成立"青岛市工人文化宫"(取代工人俱乐部),并经市委同意,将原"胶澳盐务管理处"和其礼堂改为"工人剧场"。第三公园重修改为"工人体育场",年底动工,工人们热情很高,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竣工了。"工人剧场"见证了青岛曲艺、戏剧繁盛的时代,演出的剧目带有时代色彩。
    从50年代到80年代,这里的体育场经常举办篮球赛,演出了大型杂技,象棋比赛,我们市北的作家吕铭康老师还在文化宫办了个每周一讲活动,很受群众欢迎,由于这里离我们机关很近,因此,这里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六、青岛北岭山公园海拔116米,公园占地面积为46.54万平方米,是市内十处山头公园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处 ,建1985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曾在北岭山建一处提水站,当地居民遂称此山为"水源地"。建国后,整理地名时定名为北岭山。1984年建园时,根据四方、沧口两区工厂集中,宿舍密集的特点,以给附近的职工和儿童提供活动场所为宗旨,设计规划了儿童活动区、动物展览区、植物观赏区、安静休息区四大功能区。
    北岭山森林公园的景色以野生植物和野生花草结合着石矶,突出的就是原始山林的清纯野趣。 登上山顶,放眼眺望那连绵不断的峰峦,"横看成峰侧成岭",真山真水,原汁原味,薄雾飘渺,亦梦亦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雄秀静幽、浑然天成是北岭山的一大特点。在我的眼里,眼前的北岭山虽然没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神韵,但它更有江北山水气势磅礴的雄壮。听那呼啸的阵阵山风,看那摇动的片片山林,我看到:粉白的梨花开了,嫣红的春桃绽了,灿烂的樱花笑了,嗅出那一缕缕醉人的花香。 时至黄昏,夕阳西斜,火红的落日正在缓慢地藏进山后边,它的四周,耀眼的晚霞洒满天际,北岭山在夕照霞光的点缀下,犹显得更加美丽动人了。在这种意境中,诗人,也就有了诗的意境,春的风韵。踏青寻春,探询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今日的北岭山,不论你在哪个季节来,都是满目苍笼,春意满园。通山的道路四通八达,大路环山而行,小路蜿蜒曲折。拾级而上,一色的花岗岩铺就,坚硬而平稳。山脚下土质肥沃湿润,遍布高大的槐树、楸树、广玉兰、五角枫等等。继续上行,风干物燥,则以耐旱抗风的黑松为主。沿途设有几处凉亭,可供游人小憩、玩牌、避阳、遮雨。阳春四月是百花争艳的季节,迎春、碧桃、连翘相继开放,黄灿灿的,红艳艳的。随后就是樱花,一树连着一树,粉粉的就像天上的云朵。北岭山作为市北的游览公园,越来越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七、位于四方区中部的嘉定山公园:嘉定山海拔110米,面积16.88万平方米,由8个山头组成,北部山岭与北岭山延绵相连,遥遥可望。嘉定山公园位于四方区中部紧邻北岭山的南面,海拔110.4米,公园占地面积17.98万平方米,属于市内十处山头公园之一。建成为1985年。 20世纪初期,四方机车车辆厂建立。工人多数住在嘉定山西侧的棚户中,俗称其为"机厂东山"。1956年起,沿小阳路(今人民路)以东辟建工人宿舍区,将嘉定路延伸至山下,此山随因路得名嘉定路。1984年建园时,依照青岛市总体规划将此公园与北岭山公园连成一体建成综合性公园为原则,只建儿童活动区、安静休息区、登高眺望区3个功能区。山上建有40平方米六角厅1座,41平方米四角亭1座,三角亭1座,334平方米棋艺活动室1处,423平方米儿童游艺室1处,255平方米花廊1处,雕塑1组,园林小景6处;修主干路5 645米,游览路3 540米;设花岗石台阶1 400级,停车场1处;安设石桌、石凳40套,长条石凳20条,公园大门2座,厕所2座,简易围墙2 000米。
    为养护绿地环境,栽植黑松、龙柏、雪松、火炬树、枫、红叶李、樱花、碧桃等各种乔木,丝兰、迎春、连翘、冬青、石竹等灌木共有28 369株(丛);栽植绿篱150米,铺草坪256平方米。绿化总投资15.3万元。
    在风和日暖的春天,我们走进嘉定山公园,环山游览路两旁的旖旎清新的景象便立刻映入眼帘:粉白的樱花,艳粉的桃花,洁白的玉兰,五彩缤纷,随风摇曳,淅淅沥沥的细雨中,景色非常令人心动。那一朵朵妩媚多姿的花儿,在和熙的春风中轻轻摇动,温柔多情的春雨,又为春天的山路两旁增添了更加娇艳欲滴的似锦繁花,使得漫山遍野弥漫着撩人心魄的春色。据资料介绍:嘉定山建国前夕是荒山秃岭,而且长期无名,后因山边路名渐称"嘉定山"。早在50年代开始在这里植树造林,现在山上以黑松和刺槐为主。于1984年封山建园,1985年就建成了嘉定山公园。如今,山上建有不同风格的亭阁、棋艺活动室、儿童游艺室、雕塑、园林小品等游乐设施,使这里真正成为附近市民登高远眺的好地方。
    八、南山公园印象:位于四方区政府南侧的山头公园,对于老百姓来说是难得的一片绿地,因为它的位置在神话洞后面,四方利群后面,公路段旁边,由于开发商建设大楼,建楼,建来建去的,把个很大的南山就挤的剩下那么个小山头了。别看面积不大,绿化、石刻、雕像、假山到处都是,还有在南山顶上的平台上放风筝的,唱歌的、男男女女遛狗的很多,跳舞的,唠嗑的,谈恋爱的,还有在玩健身器材的。公园的树木很多,山风吹来,就有一股市区感受不到的新鲜凉意扑面而来。平日里下午还有在南山顶上的平台上放风筝的,很高 很壮观!很喜欢在城区有这样的公园,因为它给市北的人民带来了欢乐。

海泊河公园 (资料图) 

九、海泊河公园: 1952年,以海泊河畔的阳本染织厂为主捐资,将海泊河林地改建为公共游园,始称"阳本公园,兴建时的公园面积为24万平方米。自1956年至80年代,人民政府多次对公园进行投资、改建。1957年,市政府对公园进行建设,在康宁路建大门垛,更名为"海泊河公园"。到1972年主要建设项目有面积为100平方米的长廊1处、260余平方米的温室1处,又建动物笼舍1座,园内添设了石桌、石凳。据园内的老人讲上世纪60年代,公园还有猴子和孔雀,还有卖糖稀,甜麦子的。
    2002年,海泊河两岸绿地、河道划归文化公园管理处管理,并将公园名称恢复为"海泊河公园",成为贯穿市区东西,连接浮山公园和胶州湾的名副其实的绿色项链和生态走廊。海泊河公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如今的海泊河公园是一座具有园林特色的氧吧式公园,日均数千人免费享受"绿色空间",整个广场的绿化面积达到了三千多平方米,广场中央是一处面积达七百多平方米的大理石铺装的圆形中心广场,中央广场周围还分布着多个树蔭广场,夏天市民可以在树蔭下乘凉。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无论是春秋还是冬夏,这里的京胡声从未断过,来这里跳交谊舞、练健身舞、练剑、练声的人有增无减,人们在开心地享受政府免费提供的这个"绿色空间"和大"绿肺",成了市民健身、休闲的理想场所。

2013年10月23日 推荐

于向阳

笔名海歌,出版多部散文、小说,著《青岛街巷里院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