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台路小学到第十三中学

  第一次接触青岛第十三中学是1958年,那是全民大炼钢铁,喊口号:十五年赶超英国的时代,我那时候上小学二年级,我们吉林路小学要在马路对面的操场建设大炼钢铁的高炉,我们小学生在各个班级老师的带领下到十三中学搬砖头,在十三中学的大操场里,建筑工人修造高炉剩下了许多砖头,可能是当时为节省交通运输费用,让学生去搬砖。从我们吉林路小学到13中学足足有3华里路,8岁的孩子搬着2块砖头不是用胳膊搬,而是用肚子挺着回来的,路上还要休息好多次,那汗水和红色的砖头沫子把个小脸涂成大花脸了,当时看到在十三中学的操场上已经建造好几个大高炉。有的已经开始烧火炼钢了。

 

  第二次接触青岛第十三中学是1963年,那时青岛的市长张敬涛号召全市开展万人大合唱,我们学校和青岛第十三中学划在一个片区组织合唱团,我被挑选为合唱团的成员,去青岛第十三中学参加排练,那宽阔的校园,一排排整齐的校舍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认识了十三中学的大队辅导员,我们排练的教师王崇修老师,她那时很年轻,长长的两条大辫子披在后背,聪慧的眼睛,俊俏的面容,铜铃一样的歌喉让我们孩子们震撼。后来她调到青岛第三十九中学担任大队辅导员,也就是著名演员倪萍和唐国强的老师了,我想:青岛第三十九中学后来出了那么多明星演员与王崇修老师在三十九中学任教是有关系的!我很佩服王崇修老师。

  我的两个弟弟都是青岛第十三中学毕业的,由于我在家是长子,因此经常代替父母去参加弟弟们的家长会。因此,对青岛第十三中学有一股难言的亲切感情。

  追溯第十三中学的历史:十三中学的前身是黄台路小学,而黄台路小学原来是德国殖民者的军用物资仓库,追溯历史:德国占领青岛后大规模兴建军事设施,建在青岛山的俾斯麦炮台是主炮台之一。为了向炮台上运送军需物资,自大港车站沿首现在的乐陵路,经地辽宁路至青岛山山下修了一条铁路,山下及途中各有一处仓库。(军火库和物资库)(军火库)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以后,就把这条铁路拆除了,分别建了乐陵路和大连路。

  黄台路小学的校址原来是铁路线上的一座德国军用物资仓库,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以后用作港务局的货场。1932年成立黄台路小学,在这里建了两栋教学楼,有很大的操场,有中间是足球场的田径场,所以黄台路小学的体育水平一直很高。后来学校大门改在了大连路上,校名仍为黄台路小学。

  据档案记载:该校第一任校长是崔登贵。1936年黄台路小学的中国学生与日本小学生打架,日本领事馆以势压人,向“市政府”提出抗议,软弱的国民党青岛市当局屈服,竟然将崔登贵校长撤职,由王福全继任校长。

  王福全就是著名诗人王亚平,他与另外一名诗人袁勃一同于1934年来青岛,在这所学校任国文教师。王亚平出任校长后,编辑、出版了《黄小月刊》,发表师生的作品,在学校里组织剧团,编剧、演出了歌剧《红儿历险记》,以隐喻手法歌颂红军的长征。

  1930年,中共中央文委组织了全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全国“左联”又组织了中国诗歌会,王亚平是发起人之一。他来青岛以后组织了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成员有袁勃、沈旭等人,黄台路小学的校长办公室是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的活动地点。王亚平在青岛期间写的诗结集出版,题名《都市的冬》,这是他的第一本诗集。其中,以小青岛为背景的诗作《灯塔守者》和以汇泉炮台为背景的诗作《一锅牛肉》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诗作。

  在《都市的冬》一诗中他写道:

  “……褪色的幌子,垂在门前,

  警察的脸缩进了皮大衣领,

  布告牌上模糊的字迹:

  整理市政,恢复繁荣。

  残雪还没有融完,

  冷,马路上冷清清地,

  枝叶在秃枝上颤抖,

  低诉着,来了,都市的冬。”

  这首诗是真实的写照,从有关资料看,这一年“青岛大小商铺,陆续倒闭者,至一千六百余家之多。且倒闭原因,十九由于收入不敷支出,资本倾尽,无法维持,不能不关门而去”。

  沈旭在青岛期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死亡线》,袁勃也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真理之歌》。黄台路小学这座小楼堪称20世纪30年代青岛诗歌的摇篮。

  1937年,王亚平、袁勃离开了这所学校。解放后王亚平任北京市文联秘书处,袁勃任云南省委宣传部长。

  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校舍进行了扩建,抗战胜利后,党的地下工作者马绪登任该校训育主任。

  德国占领青岛时期,俾斯麦炮台的军火库,也就是德建铁路的终点,以后成为一处露天仓库,解放后仍是空地。1959年市教育局将这块空地建了小学校舍,叫丹东路小学,将黄台路小学全部迁了过去,而黄台路小学旧址是今青岛第十三中学。1986年校内一角又建起了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教学楼。多年来,青岛"电大"为全市培养了众多的人才,说来也巧,我们一起插队的老知青杜小悌同学从农村回到青岛后竟然担任了多年的电大校长兼青岛市的教委主任。

  青岛解放后六十年来,在政府和各级教委的关切下,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电化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学校拥有一支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他们坚定教书育人宗旨,保持着勤于学习,善于研究,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形成了爱生、热心、严谨、创新”的优良教风,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现在的青岛十三中仍然坐落在青岛市北区大连路18号,学校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校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有两座教学楼和实验办公综合楼,有200米跑道的操场,足球场,篮球场的设备都属于青岛一流。多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为教育理念,以“科研促发展,质量求生存”为办学思路,建立以“分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经“责任意识”教育为载体的德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扎实基础知识素养、丰富个性和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

2013年03月01日 推荐

于向阳

笔名海歌,出版多部散文、小说,著《青岛街巷里院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