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檀香刑》中的青岛元素

    高密,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一个盛产红高粱的地方,因为胶济铁路,历史在这里绕了一个弯。

 胶南铁路 (资料图)

    把高密和青岛连接起来的是1899年开始修筑的胶济铁路。因为德国人的野蛮拆迁,酿成高密人孙文抗德拆铁路风潮。莫言的《檀香刑》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中出现了不少青岛元素。

    1899年秋,胶济铁路开始由青岛向西修筑,不久就到了高密地界,铁路与火车,完全陌生的东西引起当地人的恐惧。对西方文明的无知,产生了谣言,认为火车一旦开过来,周边十几里不长庄稼。对火车的恐惧心理,再加上德国人的野蛮拆迁,酿成高密抗德拆铁路风潮。

    德国人在勘探和植标过程中,以低价收买农田,逼迫农民迁坟移舍,此举遭到了沿线农民的激烈反对。尤其是高密西乡,地势低洼,河水多南北走向,为修铁路阻塞水路,大水漫田,贻害无穷。"眼望西濠里,苍茫一片洼。无处不生碱,无处不养蛙。等到旱年头,也学种地瓜。"这首流传了百年的民谣,至今依然活在高密人的唇齿间。

    1899年11月22日,孙文在绳家庄召开大会,当场发誓:"有孙文就没铁路,有铁路就没孙文!"在其组织发动下,抗德队伍迅速扩大,风潮波及108村,村村都有首领,他们"碾研火药,逐日撞钟,聚人演炮。每家各出破锅,以代枪子"。

    1900年1月2日,孙文、李金榜等率领200余人,执旗抬炮,前往晾甲埠一带,拆毁铁路窝铺5座。11日,孙文、李金榜等,在张家大庄聚集武装群众3000余人,分兵三路,再次到晾甲埠一带阻拦修路。正在保护修路的清兵,见人多势众,立即保护德人窜回高密县城。

    同年4月9日,抗德群众数千人从绳家庄北上阻路,焚烧窝铺数座,并准备攻城。下旬,孙文率群众沿柳沟河一带设防,打败进攻的清兵。继之,由德国顾问指挥的清兵洋枪队参战,群众浴血抵抗,因伤亡较重,斗争陷入低潮。孙文隐蔽在绳家庄、王家庄。后因叛徒出卖,于5月3日晨被捕。

    7月2日,3000多名抗德群众在柳沟河畔聚集,继续阻路,并准备攻城,救出孙文。清大员胡景桂见民气汹涌澎湃,势不可挡,遂在城东门外大石桥北,将孙文杀害。

    孙文遇难,清廷下令不准收尸。老举人单昭瑾,不顾个人安危,前往恸哭,自备棺木,收殓孙文遗体,并作祭文致奠。祭文中说:"我朝廷与德人订约修筑胶济铁道,兵联祸结,民遭蹂躏。先生身为农民,性朴少文,怀义自奋,不忍坐视。念及杜水为患,有害民生,纠合群众,冒昧抗拒,拔撅木,烧窝铺,汹涌之气,声震一时。"

    孙文抗德被杀害,成为高密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一位血性的汉子走了,喷着蒸汽的火车开来了。白色的蒸汽散尽,孙文的故事在胶济铁路上空流传。出生于高密东北乡的莫言,自幼就听到老人口中讲述的孙文抗德。在其长篇小说《檀香刑》(它也是莫言早期创作的一部同名戏曲作品)的后记里说,早在清末民初,孙文抗德的故事就已被高密的茂腔艺人搬上了戏台。茂腔是流传在高密、胶州一带的地方戏,唱腔悲凉,"尤其是旦角的唱腔,简直就是受压迫妇女的泣血哭诉"。莫言自幼就是一个茂腔迷,童年家乡时常客串小的角色,上台跑龙套。孙文抗德阻路的故事像一粒种子深埋他的心田,多年之后,开花结果。

 莫言《檀香刑》

    《檀香刑》小说主人公孙丙的原型就是孙文。孙丙抗德失败后,被满清"酷刑艺术家"赵甲以檀香刑处死:削尖的檀木橛子从肛门里敲进身体,从肩膀里斜刺出来——为了让这个猫腔艺人能够歌唱至死,行刑者让檀木橛子稍稍偏离了方向,没有从他的嘴里穿出来。

    孙文被杀害后,阻路抗德的斗争渐渐平息。德国殖民者面对中国人舍命抗争,不得不做出让步:将铁路北移,绕开高密西乡抗德斗争坚决的村庄,并在修筑铁路时,多留泄水桥梁和涵洞,使高密西部低洼区不致因修筑铁路而壅水成患。德国人在处理善后时,另一位历史人物出场了——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卫礼贤牵头,组成医疗队,在高密各界绅士的协助下,深入抗德各村庄,为受伤群众进行免费救治,对死难群众进行抚恤救助,并在沿线村庄设立医院、学校,帮助农民疗伤看病,资助农民子弟上学。卫礼贤在青岛,学习中国的文化典籍,创办礼贤书院(今青岛9中),在传教士的身份之外,成为汉学家——"中国在西方的精神使者"。这位传教士,"呵护在殖民地的德国的灵魂",反而拥有了一颗"中国心灵"。正如德国人修筑的胶济铁路,前方充满了不确定。

    停滞一年的筑路工程继续进行,但在高密西乡还是绕了一个弯。

2013年11月07日 推荐

柳已青

媒体人,专栏作家。致力民国人物研究,著《西南联大生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