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级,青岛式娱乐

  几乎每个地方或者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几大怪,什么东北三大怪,云南八大怪,在来此旅游的外地人眼中,怪现象包含了新鲜与惊奇,而当地人熟视无睹。这些“怪”是当地长期积累的风土人情的浓缩,读起来像打油诗,朗朗上口。听一遍,就能记得住,准确而快速地捕捉到城市的风情和地方特色。

  在来青岛旅游的客人眼中,青岛啤酒装袋卖,坐车不如走得快,身穿泳装走在外,够级比赛遍地开。这四大怪,浓缩了饮食、交通(地形)、服装、娱乐的特点。

散装青岛啤酒
散装青岛啤酒

  不会打够级,别说你是青岛银(“人”)。够级在青岛,是一种很接地气的娱乐方式,男女老少都会打。春节亲人团聚,不论你来自大洋彼岸,还是来自祖国边陲,在春节团圆的氛围中,坐在自家的热炕头,打几把够级,有说有笑,这是青岛人团聚的一种方式。寒暑假,同学、亲戚凑在一起,打几把够级,友情、亲情得到凝聚。在青岛,在一起玩的发小,一定在一起打过够级或者保皇。有的机关单位,吃过午饭,各就各位,照例打几把。打瞌睡不如打够级,调剂工作节奏,张弛有度。一到上班时间,马上扔掉手中的牌,进入工作状态。有的单位为了丰富员工的生活,还由工会组织够级大赛,获奖者还有奖品。

 打扑克

  三人联邦,四副扑克,六人成局。战国时的纵横捭阖,秦汉时的逐鹿中原,三国时的勾心斗角,都成为够级场上的非常关系。够级中有竞合关系,有边际效应,有博弈理论。打够级像玩麻将一样吸引人,我想,最大的魅力就是不确定性。牌有时好,有时臭,如何把手中的一副牌,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斗力,真是一门学问。而打够级,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发挥联盟的勾连作用,更是一门学问。小小的扑克牌,蕴藏大玄机。打够级是一种娱乐的游戏,又不仅仅是游戏,它蕴含人生哲理,是社会关系的折射,还是权衡谋势的写照。

“够级”
够级

  20世纪60年代初,够级起源于青岛市李沧区沧口广场。在海风带来的凉爽中,打够级,已经成为青岛人消夏和消遣的方式。

  进入网络时代,够级已经成为网络游戏牌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不论时代怎样发展,人们都有娱乐消遣的需要,打够级还会与时俱进,青岛人常常开玩笑,够级比赛若进入奥运赛场,就相当于国宴上了蛤蜊疙瘩汤。

  够级是青岛的一种特色,近来市民要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比较高。也有人反对,觉得把打够级的时间用来做公益事业,用来体育锻炼,或者培养更高雅的爱好,岂不更好?想起上世纪50年代,中国作协一度希望沈从文重返作家队伍,有关部门让他到青岛度假,创作小说。沈从文在青岛写了一篇讽刺群众打扑克的小说,他的妻子、《人民文学》的编辑张兆和看了,给出的评语说:“打扑克算不上高雅的爱好,但也不是无益的消遣。人民群众需要这样的游戏和娱乐。”这篇小说最终没有发表。其实,就打够级而言,适度最好,不沉迷,过犹不及。

  够级已经进入青岛生活史,并在全国流行。也许几百年之后,后人研究当今人们打够级,就像我们看待唐代打马球、宋代踢蹴鞠一样,都是文化的范畴了。

2013年07月23日 推荐

柳已青

媒体人,专栏作家。致力民国人物研究,著《西南联大生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