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新闻 > 青岛人文

德国入侵时首先占领信号山

2014年03月04日09:03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天气慢慢转暖,喜欢登山的市民早已迫不及待。在靠近海边的山头中,信号山的海拔是最高的。说起它的历史,最精彩的莫过于山名的不断演变,最初叫大石头山,后来叫挂旗山,再后来又叫五龙山等等。记者数了数,信号山总共经历了十次改名,但始终不变的永远是“信号”的概念。

  信号山最初叫大石头山

  行走在市南区,你的视野内有时会出现三个红点,再仔细看,是三个红色圆球,圆球所在的位置就是信号山。

  它海拔98米,占地63936平方米,海拔在靠海的几座山头中是最高的了。尽管目前气温很低,但被居民楼围绕着的信号山还是很有生机。信号山公园经理李强告诉记者:“信号山最初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大石头山,因为那时山上没有什么树木,主要是些大石头。”

  少人问津的大石头山,到了明清时期成为青岛村胡姓族人的聚居地,有了大片耕地和“山场”。

  有人的地方便有希望和生机,大石头山的命运从这时开始改变。只是这座再普通不过的小山头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随着这座城市的脉搏发生巨大变化,不是一次,而是很多次。

  因为它的海拔和地理位置,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首先占领了这座小山头,清朝官兵撤离了,青岛被德国侵略者侵占了,大石头山也被占领了。侵略者赶走了青岛村的村民,在山上开始了大工程。青岛文史专家王铎在《青岛掌故》一书中说:“他们将此山以德国远东舰队司令长官的名字命名为"狄特里希山",在山的南麓建设了胶澳总督官邸,这是德国人将青岛村强行搬迁后,在这里建造的第一幢大型古堡式建筑。”这座胶澳总督官邸就是如今的迎宾馆。

  不仅如此,为了炫耀武力,他们还在山顶上放了块摩崖石刻,成为“占领纪念碑”。信号山至今保留着一张纪念碑的老照片,这是一块巨大的岩石剖面,剖面的上方刻着德国双头飞鹰图案,下面刻着占领时间和德国军官的名字。

  1914年日本侵略者来了,他们赶走德国侵略者,将青岛大大小小的地名全部换成了带有日本味道的称谓。德国人用自己的将军命名山,他们也效仿,将信号山改为“神尾山”。神尾的真正身份是青岛攻城军司令长官、第十八师团长神尾光臣中将。光改名字还不够,他们还在原德国侵略军“占领纪念碑”的中央,用日文加刻了“大正三年十一月七日”几个字,以显示自己“战胜国”的身份。这块摩崖石刻早就消失了,有人说被日本人带回了国内,但至今都没有它的下落。

  信号山怎样得的名

  那它是什么时候改为信号山的?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的呢?这是有历史渊源的。1903年,德国为了引导船只自由进出胶州湾,在山顶上建了座石基平台和两层小楼信号站,设信号导向台、风向标、建青岛最早的无线电台。从那时起,山头上就有了各式各样的旗帜,不同符号、不同颜色。因为这个原因,此山便多了几个名字,“齐格纳山”(德语“信号”的意思)、“华兹马克山”、“挂旗山”或“旗台山”。

  这段历史很多老青岛人都知道,甚至现在仍然有人称这里为“挂旗山”,但绝大多数人不明白,曾经挂在这里的那些旗帜都是什么意思。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各种旗帜是专门用来导航船只的,分得非常细致。王铎进行了详细介绍:

  如果有船只要进入胶州湾,山上会马上悬挂出一面倒三角旗,表示湾内的港务部门已做好了到港准备;如果船只正在驶出胶州湾,则悬挂一面正三角旗,表示其他船只应该及时避让;当悬挂出一面方形旗时,表示有一艘帆船正在入港;当挂出一面小红旗,那就说明湾内的所有船只应当注意,此时正有一艘油轮进入港湾,应避免船体碰撞,引起火灾;还有当挂出球形标志时,表示眼下正有一艘军用船只到港。

  是不是做得非常细呢?当然除了这些提醒的旗帜符号,平时则会挂不同国籍的旗帜,用来表示目前停泊在湾内不同国家船只的数量。这些变化莫测的旗帜,成了山上的一大特色,吸引了不少人坐在海边观看,但只是看热闹,外行人是看不懂里面的奥妙的。

  因为这段历史,最初简单的大石头山有了最光荣的使命:传递信号,也是从那时起,信号这个概念逐渐深入到山的脉搏中。当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重新给这座山头起名时,便直接定为“信号山”了。

  如今公园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信号方面的痕迹:比如台阶入口的大型壁画,刻制了从古至今通信方式的演变历史,有古代的烽火台、战鼓和号角,近代的电话、报话机、信号旗、灯塔和现代的数据通讯、卫星通讯等;在山顶平台的东侧还有一处六曲长廊,由南向北廊长48.5米,长廊左右两壁上挂着各种彩色信号旗图案,请让开我;我正在装;是、同意……这些都是当前正在使用的旗帜。

  沈鸿烈给改名五龙山

  不知道什么时候,信号山又有了个名字,记者算了算,这已经是它的第十个名字了,不愧是十大山头中名字最多、改名最迅速的一个。这个名字极富有中国传统特色,象征吉祥如意—五龙山。李强介绍:“信号山处在一个很奇妙的位置,周围有龙江路、龙山路、龙口路、龙华路、伏龙路这五条带龙的道路,所以人们才叫它五龙山。”

  但很多人不知道,最早时信号山周边只有四条带龙字的道路,还有一条龙华路是后来加上的。老青岛人家的日志在《龙华路与“五龙山”的由来》一文中介绍了这段历史,据说这条路和这个山名都跟沈鸿烈有关。

  上世纪30年代时,龙江路与龙口路之间有一条很深的大沟,住在这附近的居民出行很不方便。后来来了个姓胡的生意人,觉得这样太影响生活,便自己掏钱买了很多石块把深沟给填上了。事情也巧,1933年8月份,青岛市全面勘察筑路工程,走到这后发现大沟消失不见了,又听说是有人掏钱填的,对这姓胡的生意人大加赞赏。这里变方便后,住户越来越多,走的人多了,也慢慢成了路,而且是一条很重要的路,可当时这路还没有名字。

  又过了两个月,沈鸿烈来了,他看完这周边的情况后,便直接去了信号山。那天,正好是重阳节,很多人都来这信号山上爬山、登高,他上了山顶后发现,这里既是周围的制高点,还能环顾青岛的景色,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好心情一来,沈鸿烈忽然想起山脚下四条带“龙”的道路,便说:“此为龙脉之首,山下已有四条带龙字的路名,不妨再加一条诸位何意啊?”

  部下赶紧接上话,刚才视察时正好有两条小路没有名字,何不请沈市长命名呢?

  沈鸿烈想了一会儿说:“路乃不分大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今日正逢重阳节,龙乃中华之尊,龙是吾中华之骄傲,我看,将其中一条命名为龙华路,第二条因与张店路连接,一并称为张店路。如此一来,五龙齐聚,此乃五龙之山呀。”

  之后,一份关于《龙江路、龙口路新开道路略图》的计划书上报到了市政府,自此青岛有了龙华路,信号山又叫五龙山的说法也相传开来。

  红色蘑菇楼象征着火炬

  经过这么多年变迁,信号山上的道路、树木都遭到了严重破坏。1984年6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建设十处山头公园的通知》,决定将信号山公园建成山头公园,于是,新的道路出现了、观景台出现了、花廊也有了。但应该设计一个怎样的建筑才能体现信号山的特征呢?经过一番商讨,信号山上才有了这三个不同高度的红色圆顶蘑菇楼。

  至于会选择这个创意,李强解释:“我国古代是用火炬来传递信号的,这三个红色圆顶蘑菇楼的颜色和形状都象征着三支红色火炬,有传递信号的意思。”

  三个红色蘑菇建筑大小不一,功能也不一样。《青岛文物与名胜保护纪实》中,作者谢淑英在《信号山公园》中介绍:1号是旋转观景楼,楼高20米,内设14个茶座,每次可容纳56人同时观景。转速有两种:30分钟转一周和45分钟转一周。2号是市海事局的设备楼,3号则是青岛与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邮电微波通讯楼。

  到信号山一定要到旋转观景楼来,坐在这里旋转着能看遍全市景色,小青岛、栈桥、青岛电视塔、青岛观象台逐渐从眼前走过。如果在晴天,你还可以从这清楚地看到胶州湾大桥,这就是海拔高带来的优势。除此之外,李强还说,因为这三个红色圆顶蘑菇楼,信号山有了个美丽的景色“红楼暮霞”,当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整个天际,三座小红楼在晚霞的晕染下显得更加娇艳美丽。

  回想曾经的信号山,在端午节和重阳节这天,人会特别多,因为端午节时人们来山上采艾蒿,俗称“拉露水”,重阳节登高望远,这里又成为市民的最佳选择。所以著名学者俞平伯才写下:故人邀我作东游,可惜年时在早秋。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

  如今从4月份开始,这里就已经游人如织了。就如记者采访这天,虽然气温只有3℃,海风还是很冷,但信号山上已经处处都是身影,随着讲解员的话,大家的眼神定格在远处的景色上。东边那座带亭子的小山头,让很多人举起相机,那里叫小鱼山……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责任编辑:袁沛民) 原标题:德国入侵时首先占领信号山沈鸿烈后来给改名五龙山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