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螺油子,一条极具青岛风情的老街,一个永不磨灭的青岛符号,蕴含着青岛老街的美与诗意,代表了青岛原汁原味的市井风情,一头从青岛城市历史的源头延展而来,一头消逝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的进程之中。这条曲折的道路,好像一个隐喻,象征着百年青岛城市建设的巨大变迁。
青岛老街区 |
青岛方言称海螺为“波螺”,由条石铺成的步行街就叫波螺油子。这条大名为胶东路的街道,钩出一段青岛的历史。1922年,王正廷、熊炳琦代表北洋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主权以后,沿地势修建了苏州路、莱芜一路、莱芜二路等数条马路。大约1924年,波螺油子铺上马牙石,将胶州路、热河路、无棣一路至四路等几条路连接了起来。这条老街经过近百年的风雨,承载几代人的脚步,石头变得油光发亮。为何叫波螺油子?青岛方言称海螺肉为“波螺油”,以其旋转蜿蜒来形容这条道路,非常形象。这大海中的海螺,镶嵌在青岛的老街中,回旋往复中,展现了青岛地形、街道与建筑的景致。
其实青岛老街道名字中藏着很多故事,有的标记着诞生之初的历史信息,有的见证着青岛城市化的进程。比如,湛山寺前的芝泉路,铭记了湛山寺这座北方丛林的诞生过程。上世纪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中东铁路稽查局长陈飞青和佛学家周叔迦等倡议,在青岛建一座寺庙,得到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的支持。段祺瑞为支持建湛山寺捐款,沈鸿烈决定以他的字命名芝泉路。不知道段祺瑞字芝泉的,也就不知道这条道路的来历了。
芝泉路上,晨钟暮鼓,梵乐悠悠,有了别样的佛教文化韵味。而波螺油子则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沿街起伏的红色的老房子,随地势散落在山坡上,红瓦之上耸立的烟囱,带着人间饮食男女的气味。那些小摊、小店经营的土产品、食品、烟酒,是任何时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人活着,总得买卖、交易。所以,在波螺油子出入、生息的青岛市民,他们将脚下街道上的马牙石踩得滑溜溜的,那些马牙石失去了棱角,街道的生命仿佛更长久。
段祺瑞 |
波螺油子上流淌的岁月是安静的,大风大浪也是昙花一现,最长久的还是风平浪静。老街秉承的是生存之道,七上八下,看上去复杂,但因为是藏着的个性,没有锋芒,时代的风浪对这条老街构不成威胁。
波螺油子自诞生起,两边小店林立,商住混杂。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旧书摊兴盛一时,到了九十年代,以卖盗版光碟闻名。随着进入网络时代,辽宁路科技街新起的大厦林立,数码电子产品风云突起,盗版光碟也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负面光影了。
波螺油子曲曲折折,高高低低,这样的街道走向了尽头。2001年,青岛快速路第一期工程动工,在城市化进程中,曲溜拐弯的道路被快速路代替,波螺油子所代表的老城区的从容、淡定,被高速发展的城市吞掉。安静,悠闲,老街慢的乐趣从此失传了。高架桥下,留下几十米的波螺油子,名存实亡,那只是一个时代的标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