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时候,青岛是个传说,美好而遥远,很缥缈。那会,我见过最大的水,是村子东头的一条至今我叫不上名字里的河流,在六月的汛期里,腰身暴粗,从南向北,滚滚而去。
因为那会儿没有电视,父亲给我讲述栈桥的时候,我会用尽所有的脑细胞去想,海是什么样子的,到底有多大?
我的家乡一马平川到可以站在冬季的旷野里,望到几公里外的村子上空袅袅婀娜的炊烟,所以,父亲给我讲崂山道士的时候,我想像里的山,都是小人书上的样子,很模型化,没有高度。
直到13岁那年,第一次只身来青岛,看到了传说中的青岛,看到了海,出了火车站,看这座相比冬天的乡村来说,是熙熙攘攘的城市,我一下子惊呆了,再后来,我看到了海,在冬天里依然哗啦哗啦吵闹着扑向沙滩、扑向礁石,它不结冰哎,不知为什么,在那一瞬间,13岁的我,站在八大关的海边,想哭,非常地想,后来,我背向大海,望着岸上的城市,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只是知道我想哭,毫无来由地,为想哭而哭上一场。
三天后,我回了家,对于这座美丽的城市将和我发生怎样的关系,我不敢想像,就像个自卑的男子,面对绝世美女时的向往而又情怯。那是1984年的冬天,我来到了我17岁以后的家乡,一如,男子在几年前与心仪的姑娘有过一次擦肩,却不曾敢奢想。
青岛像一个巨大而温暖的怀抱,拥抱了我17岁以后的生命,之后的岁月,有过几次离它而去的机会,却,每次犹疑片刻,只是片刻,遂又决定了居留,对这座城市的爱,从未有过三心二意。
这些年也行色匆匆地去过一些叫做外地的地方,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让我站在它的怀抱里有要流泪的欲望。
青岛的环境是美的,气候是宜人的,只是,这座城市让我最爱的,还是人。青岛虽然也算是不小的现代城市了,可这座城市里的人,大多的人,时常让我觉得他们就是一滴一滴的阳光,善良淳朴的有些透明,散发着柔软的暖光。走在这座城市的老街上,心,是从容的,我喜欢这种感觉,生命悠然地呈现自然态,美得自然而旷静。
每每外地来了朋友,我很少建议或是带他们去景点,我更喜欢带他们在老城区的街街巷巷里兜转,徒步走在金口路,齐东路,信号山路、大学路,中山路等等的地方,边走边聊,街边一块石头一棵树,都因其古老而可假想出种种,万物有灵,它们在这城市里凝立已久,曾见证过多少我们只能靠猜测却无力还原的过往……一座城市的美,一定不是因为它有多少企业、现代化建筑,而在于它与众不同的城市气质,城市气质来自于人文、历史的沉淀,不可复制,是光阴的赠与。
这些年城市中心渐向东移,热闹也随之东去,西边的老城,渐趋于寂寞中安宁,我爱这份安宁,就像寒冬深夜,孤灯小影,最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