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青岛专栏 > 青岛专栏李明

青岛名家专栏李明:观海二路上的文学背影(图)

2013年03月08日10:33
来源:搜狐青岛 作者:李明
原标题 [青岛名家专栏李明:观海二路上的文学背影(图)]
1934年王统照在《中学生》第45期发表的《地方印象记青岛》
1934年王统照在《中学生》第45期发表的《地方印象记青岛》

  荷兰风车后面的诡秘

  1935年,王统照赴欧洲游历了一年。王立诚后来回忆说,当年父亲书房墙上挂有一幅日本古画,绘着深山古寺和僧人,还有一幅邓石如写的字迹飘逸的行书屏条。书桌上悬着一个小镜框,里面镶着他从荷兰带回来的一幅绣花手帕,绣着风车。书桌上有大砚、大笔筒、铜笔架,后来还摆上了一个铜制的罗马武士雕像,也是他从意大利带回来的。

  1936年春夏之交,王回到青岛后久,即南下去了上海,1936年7月出任了《文学月刊》的主编。1937年,迫于青岛形势的紧张,王统照举家迁往上海,这一去,就是8年。直到抗战结束后,王的一家才又重归故里。此时,王的观海路老宅已是家徒四壁,家具、藏书、资料都被劫掠一空,剩下了的只是一个空宅子。回到青岛的第二年,王统照成为山东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去山东大学任教,本来应该是王统照一直期待的结果,不料却因为日益恶化的政治环境而变得越来越失去了价值。1947年闻一多被刺悲剧发生,这成为王愤然辞职的重要理由。结果,中文系教授的板凳没坐多长时间,他就拍拍屁股,走了。伴随着这些黯淡的事件,王出版了《银龙集》。此后不久,王统照在一个他相信是光明时代来临的时候前往济南任职,最终离开了青岛,一个在他的一生中极为重要的城市。

  王统照曾就读的中国大学,1930年改称中国学院。1933年,中国学院毕业生张智忠、孙乐文先后来到青岛后,筹划开办一家经销新文学的书店,期间得到崇德中学教师乔天华、青岛民报副刊编辑于黑丁的赞同。同年9月,由中国学院同学宁推之出资500元,孙乐文、张智忠出资100元,在刚建成的东方市场租赁北门一处二层楼,开办起了荒岛书店。宁推之任书店经理,孙乐文、张智忠实际操持,店员有丁振清、于志杰、张福泰等。书店正门在广西路,门牌为广西路新5号,门头牌匾由乔天华题写。荒岛书店除经营新文学书刊外,还销售列宁、高尔基、绥拉菲默维奇等苏联政治文学和鲁迅等左翼作家作品,受到青岛文化界的普遍关注。任教国立山东大学的老舍、洪深、赵少侯,执教中小学的王统照、汪静之、孟超、王亚平,晨报副刊编辑萧军,市立中学学生黄宗江、李前管(后改名李普,曾任新华社副社长)等,都曾光顾。臧克家的诗集《烙印》、中国诗歌会成员沈旭的诗集《黎明前奏曲》和《避暑录话》单行本等,都曾由荒岛书店代售。期间鲁迅和萧军、萧红的通信,也由书店代转。荒岛书店的政治倾向,很快引起政府警惕。青岛市社会局局长储镇曾对宁推之的弟弟宁修本说,荒岛书店是反政府宣传的大本营。遂在1933年、1934年两次遭到社会局查封,多次被检查。1935年夏,当局到书店搜捕孙乐文、张智忠,二人因及时获知消息躲避,未被捕获。其后书店公开摆放的多是普通书刊,当局查禁的书刊除少量藏在店内,主要存在黄县路宁推之家中。

1947年 王统照撰写的评论《一代不如一代》
1947年 王统照撰写的评论《一代不如一代》

  每况愈下的中国学院1949年3月在北京停办,从中国大学到中国学院,这间早年具有黄埔军校一般号召力的政治大学前后历36年,终于在一个改天换地的时刻,结束了历史使命。

  1957年11月29日,王统照去逝,终年60岁。20世纪的后来岁月,作为王统照学生的作家于黑丁都经历了,直到2001年逝世。遗憾的是,我们在于黑丁后半生的文字里,看见了铺天盖地的热烈,却惟独看不到他自己的思考。我们不确定他遗留下的文字,是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种情形,接下来我们在《青岛民报》一帮年轻的副刊编辑身上,同样可以感受到。在这里对这一普遍现象进行指责或许是容易的,但这意义已经不大,唯有真正深入其中,发现不同个案的复杂成因和经历者的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变化,才可以洞悉一个时代的真相。以已有的经验推测,我相信那里面一定充满了种种危机、噤声与诡秘。

[上一页] [1] [2] [3]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