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青岛专栏 > 青岛专栏李明

青岛名家专栏李明:观海二路上的文学背影(图)

2013年03月08日10:33
来源:搜狐青岛 作者:李明
原标题 [青岛名家专栏李明:观海二路上的文学背影(图)]
王统照的作品
王统照的作品

  可以眺望胶州湾的阳台

  王立诚回忆说,大致是在1926年,祖母病逝之后,父亲王统照决定把家搬到青岛居住。他托人买了观海山西坡一亩多地,盖了十几间平房,为久居之计。王立诚相信,父亲选择这个住址,主要是为了风景优美。走出房门,就可以远看整个胶州湾和大半个市区,碧海蓝天,红瓦绿树。每天夜晚,市声静了下来,就可以听到夜潮的声音。雾天,还可听到德国人安装的一种便于船舶在雾天出入港口的自动报警喇叭的呜咽。“因为面西,每天下午,太阳光正射在我们的院落里,夕阳西下,照得海水一片通红”。为了方便观海,王统照还在书房外特意修了一座小平台,叫望海台,常常同朋友登台品茗、看海。访问者名单中除了有闻一多、老舍、朱自清、洪深、王亚平等前台文化人以外,更多的是接踵而至的文学青年。这些虔诚的朝拜者经常在这里坐拥王统照,像围绕在鲁迅身边的上海激进青年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每每想起这个场面,我就隐约联系起圣雄甘地,或许是好莱坞的电影看多了,把人物、背景、故事什么的都弄模糊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场景,一群人环绕着一个半人半神的身躯。有时,王统照也把书房题名为望海楼,这样,就彻底打通了屋里屋外的限制。王的这间书房里有一张床,一张写字台,此外就是书,“不但书架上摆满了书,而且地板上也堆放了不少的书,他从欧洲回国后又带来了几大木箱的外文书,屋里摆不下了,就临时摆在门外的走廊上,还有的一直没有开箱,直到抗战时被一扫而光。”

  29岁的王统照迁居青岛后,先后在铁路中学和市立中学任教,同时主编了青岛历史上第一本文艺杂志《青潮》,但这些经历都不长,因为,这期间王统照还东游了日本。1929年9月5日,王发表了在青岛完成的早期作品《刀柄》、《火城》。此后,王又创作了《海浴之后》、《沉船》等,这些小说,基本上都是作者依据在青岛耳闻目睹的故事写成。在青岛前期创作的小说,王统照收集在了1928年由上海复旦书店出版的《号声》中,而散文和杂文,则收在了生活书店的《青纱帐》和《片云记》中。

  于黑丁1930年1月初的星期日对王统照的拜访,让这个后来的河南文联主席记忆了大半生。尽管时间已经消磨掉了许多有意味的细节,但在回忆这些早年经历时,于黑丁晚年的感念之情依然溢于言表。作为新文学在青岛的旗帜,王统照对文学新人的感召力不言而喻。如同于黑丁这样的文学信徒,当时在王统照周围还有不少。王慢慢开导着他们的心智,统照着他们的文学前程。

1934年王统照在《文学》第三卷第一期介绍的波兰绘画
1934年王统照在《文学》第三卷第一期介绍的波兰绘画



  自然,王统照也不敢耽误自己的写作,拉拉杂杂笔耕不断,以验证一个写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信念。对作为作家的王统照,文学史研究者更为关注的是其在青岛创作的长篇小说《山雨》。主流研究认为,这部以青岛为故事背景的小说,描写了破产的农民背乡离井进入城市以后的生活状况,写出了“北方农村崩溃的几种原因与现象,以及农民的自觉”。显然,无论就农民与城市的突发性遭遇还是一个新生城市对一代背乡离井者命运的影响,《山雨》都是具有开拓意义的叙述尝试,是里程碑式的奠基之作。1933年《山雨》出版后,社会反响强烈,因《山雨》与茅盾的《子夜》同一年出版,因而,是年被文学评论界称为“子夜山雨年”。和王统照始终相互支持的茅盾则著文指出,小说《山雨》是“目前这文坛上应当引人注意的著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