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青岛专栏 > 青岛专栏臧杰

青岛名家专栏臧杰:四方雕塑小组的过去和未来

2013年03月01日14:55
来源:搜狐青岛 作者:臧杰
原标题 [青岛名家专栏臧杰:四方雕塑小组的过去和未来]

  相比于其他现代艺术门类,现代雕塑在中国起步较晚,在形成之初就不可避免地选择了现实主义主题,1925年从法国回国的雕塑家李金发是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鼻祖,但他的作品多以写实的人像为主体;比李金发回国早十年的“天马会”开创者江小鹣的美学选择也是如此,他在圈内闻名是因为替1923年病逝的陈师曾造了半身铜像 ;加上江小鹣的好友张辰伯 ,以及1928年执教于国立艺专的女雕塑家王静远,此四者大约是中国第一代雕塑家最为典型的面相。由于城市化进程的缓慢,作为公共艺术的雕塑,在数十年前的中国很难找到蓬勃的出口,所以从1932年到1949年,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学府——国立艺专的雕塑系毕业生总数也没有超出百人。

  从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看,1949年前的电影也罢西画也罢,代际传承会很明晰地呈现出两代以上的局面。1910至1930年代早期崛起并成名的艺术家,和抗战后才逐渐绽露于舞台的艺术家,在代际上有较明显的界限;现代雕塑则不然,1925年刘海粟执掌的私立上海美专首设雕塑系;1928年,林风眠主持的国立艺术院设雕塑系;两所学校的雕塑系主任都聘的是李金发。学生同样凤毛麟角,上海美专雕塑系首届只招到1名学生 ;国立艺术院雕塑系首届倒是录取了6人,学至毕业只剩两人。而据后来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的统计,在1949年前,其前身国立艺专的雕塑系教师总人数只有18人 ,所以笼统将之“打包”为第一代雕塑家也只是美术史不得以而为之的事情了。

  人才总量的不足,带来最直接的问题是艺术风格多元化的可能性降低。不惟如此,中国第一代雕塑家,基本沿循的是蔡元培先生欧游归来倡及的雕塑标准:“一曰匀称,各部分之长短肥瘠,互相比例,不违天然之状态也;二曰密致,琢磨之工,无懈可击也;三曰浑成,无斧凿痕也;四曰生动,仪态万方,合于办学之公例;神情活现,合乎心理学之公例也。” 而是代雕塑家所推崇的大师,在风格上也有连贯性,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到罗丹、布鲁德尔,以及马约尔。

  1949年后,尽管中国现代雕塑在寻求向古典学习、向民间学习谋求民族气派时,打了个“回旋”,但艺术风格的接力棒,并未在传承中发生多大变化。像傅天仇、司徒杰这样的第二代雕塑家中坚基本也只能算是继承发扬,而随着政治题材创作的接踵而至,一路都如同来不及提鞋的奔跑。

  其间,青岛的“奔跑者”,就有傅天仇和司徒杰的同班同学李轲民,曾经叫李文贵的李轲民可算作国立艺专1944级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鲁迅》和《屈原》在1940年代的重庆艺术界,曾发酵出一定的力量。

  李轲民在1978年初成了四方雕塑小组的顾问,而且他不是什么甩手顾问,是名副其实地又“顾”又“问”

  1956年毕业于青岛师范学校的于家骧,曾将与他年龄相仿的吴文家、连义乾、徐立忠、姜伯玉等人归为青岛雕塑艺术的第二代。他认为,他们这一代人的特点多是没上过大学,社会就是他们的大学,他们是在工作中或者参与展览的过程中得以接近雕塑艺术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1978年偶成的四方雕塑小组,其实真也可以称得上是李轲民先生举办的研究生班。不同的是,这个班的策划与召集者是他的学生,而不是老师本人。

  在这个“研究生班”中,于家骧以翻制石膏见长并以此进入雕塑圈;曾在浙江美院有过进修经历、在青岛市展览办公室短暂呆过的刘克文则因为在玉雕厂工作,职业和雕塑多少有些关联而进入;在房产系统作宣传、通过“红海洋”和“积代会”等展览进入雕塑圈的吴尚民,他的特点其实是能写一手好美术字;师从纪虹先生的姑娘王宁原来是画油画的,毕业于青岛工艺美校 ,她加入雕塑小组也与在玉雕厂的工作有关;而小组的另一位姑娘周世亮则是四方文化馆美术小组的成员,李轲民先生是他哥哥的美术老师……

  “社会大学生”式的人员构成,求知的渴望,创作和表达的欲望,以及传统西方雕塑美学的技术点拨与指导,构成了这个“研究生班”独特的存在风貌。它在肌理上又与工会文化系统其它艺术门类的培训班操作模式相当接近,所以,这也使得它的成立未经枝蔓、浑然天成。

  作为青岛现代雕塑的开创者,李轲民先生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在这个“研究生班”形成之前,他广泛的政治题材展览活动的参与和行进,使那些依靠在“社会大学”中受益的艺术爱好者,也间接地吸收了营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