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勤政”

  说到“勤政”,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早在晋人成公绥所作的《贤明颂》中,就有“王用勤政,万国以虔”的记载。成公绥是魏末西晋初年很有才华的博士,曾任中书郎,写诗歌颂当时皇帝司马炎是位贤明的君主,能够勤于政事,其他国家都会虔诚的来归属朝贡。克尽职守,勤于政事,这既为儒家思想所肯定,也为广大百姓所称赞。因此,勤政亦为历代统治者所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清乾隆十年,乾隆皇帝在北京建筑了“勤政殿”,取意勤政务本、勤于思政,成为驻跸临时处理政务、接见王公大臣之处所。新中国成立后,勤政殿又成为毛泽东接见、宴请外国首脑和著名人士的重要场所。

资料图:司马炎画像
资料图:司马炎画像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又对“勤政”赋予了新的意义。时下,人们常说的勤政,就是要公务人员要克尽职守,认真负责地为国为民做事。其内在要求,就是要求掌握实际权力的人要依法行使权力,有效使用权力,以积极认真、尽职尽责的态度对待工作,努力干事业,尽最大可能发挥公权力的职能作用,服务人民,成就事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以矛盾的方式存在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则认为,有阳就有阴,有白就有黑,有勤就有懒。一般说来,在人们的以上中,勤总比懒好。然而,实践表明,在许多时候,尤其是在治国方面,“勤快”却不如适度的“懒惰”。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写下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名言,明确提出治理大国要像烹饪小鱼一样,对过于勤快提出来了忠告。凡有烹调经验的人会都知道,小鱼很嫩,经不起翻过来倒过去的折腾,所以在烹调时要特别注意手法和火候。这里“勤快”的效果就不如相对“懒惰”好一些。老子以此告诫执政者,要遵从道的原理,坚持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力避朝令夕改、随兴而为、胡乱折腾,否则国家就会出乱子。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民可谓饱受勤折腾之苦。从频繁的改朝换代,到历朝历代的派系争权夺势,闹得国破家亡,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之后,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民生凋敝,经济几乎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而所有这些后果的缘由,大都是在“勤政”的名义下,以“好心”作为出发点而做出来的违背自然规律和劳民伤财的事。时至今日,这种以勤政的名义而瞎折腾仍为某些人所热衷。一是瞎折腾。目标不明决心大,情况不明干劲大,劳民伤财瞎决策;二是穷折腾。一些人见不得老百姓过安稳日子,总是无端生事,以折腾为能事。历史经验已然证明,大折腾大倒退,小折腾小倒退。折腾不停,必将民无宁日,国无宁日。

资料图:老子
资料图:老子

  由于历史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国家为协调和管理社会,公共职能部门日益增多。而每个部门大都有自己的职责,而有的却是因人因时而设,时过境迁,即使已经没事可做,为显示其存在的必要性也要找事做。正如俗语所言:“机关纵有千条线,都穿基层一根针。”笔者有朋友在基层做过领导工作,有一逐步形成独到的感受,机关人员脑筋太活,想法忒多,今年一个新思路,明天一个新想法,闭门造车,花样翻新,不断折腾。对于机关安排的大大小小的督察、总结、报告,基层大有应接不暇之感,只好疲于应付,致使一些正常工作也难以落实。机关越“勤快”,基层越忙乱。更有甚者,管理思想贫乏,往往在勤政的名义下,施政方式粗糙,工作方法简单,做了许多伤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据报载,云南省普洱地区有很多当地女子想出国旅游,在当地出入境管理部门办护照时却被拒绝,给她的说法是“女性不到35岁不能办护照”。其负责人给出的理由是,个别人出国别有用心,产生了恶劣的国际影响,同时大量年轻妇女流失导致当地“剩男”较多,男青年找不到媳妇,所以才做出上述决定。看起来,这个部门出台了管理规定,并落实执行下来,不可谓不“勤政”。殊不知,社会系统中各个分支的运行是彼此联系、彼此依托的,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往往遵循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逻辑,表面上“彻底”解决了某一个问题,实则为其他社会问题埋下了伏笔。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要求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李克强总理突出强调“抓落实”,这都鲜明地指出了要改变现有的精神状态,倡导勤政意识,向“庸政懒政”行为开刀,确保政令畅通、激励改革创新。笔者联系工作实践,感到在倡导勤政意识的同时,还应当谨防假“勤政”之名行“折腾”之实,以免造成基层忙乱甚至劳民伤财,以确保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最需要的地方,从而,有效地促进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

资料图:习近平
资料图:习近平

  要有效地防止在“勤政”的名义下出现“折腾”现象,首先,要保持纯正的动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不掺杂个人的功利思想,切勿将勤政当作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要明确勤政的目的,始终把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百姓。干部的权力来自人民,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党员干部在行使手中的权力时,要有强烈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其实,有些官员不懒不贪,有干劲想干事也敢干事,但就是因为急功近利追求政绩,政策法纪观念不强,打着“勤政”的旗号,瞎折腾,胡闹腾,既劳民伤财,又影响社会稳定。只有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才能体会到勤政与和干事的区别。要心里装着群众,不追求虚假指标和轰动效应,不搞不切实际、违背科学、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要践行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一任接着一任干,比贡献大小不比职务高低,比群众口碑不比名利多少,比心灵和谐不比物质享受,为社会发展进步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既要勤政,更要善政,才能多为百姓做实事。为提高政府效能,革除“勤政下的懒政”现象,我国各级政府通过精简审批程序、完善监督制度等方式,逐步做出有益探索。自2001年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国务院各部门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2000多项,地方各级政府取消和调整77000多项,占原有项目总数的一半以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地杜绝在勤政的名义下所产生的“懒政”,让各级干部能更好地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倡导勤政,防止和杜绝“折腾”现象,应当坚持辩证思维,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始终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要凭着想当然地拍胸膛表态、拍脑袋决策,出了问题拍屁股走人。在实施治国方略时,要从实际出发,做事情讲究方法,不盲目蛮干。想当年,“大跃进”风风火火的展开,却以劳民伤财而收场,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从实际出发,主观的设定高标准,其结果可想而知。既要勤政,又“不折腾”,这是治国安民的理念,同时,也揭示了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譬如,一个单位建章立制,可以根据情况变化而适当调整,但其基本宗旨和基本发展思路却不能随意更改转向。假若朝令夕改,但会让工作人员无所适从,勤则勤矣,效果何在?有些地区和单位习惯于以漂亮的口号代替工作,善作文字游戏、数字排列,看起来像耍魔术一般,年年花样翻新,其实是花拳绣腿,典型的“口号治国”,由于难以落实,往往虎头蛇尾,中看不中用,大有瞎折腾的味道。到头来,直至把自己倒腾“进去”,这种折腾才能得以消停。

  其实,有些地区之所以出现在勤政的名义越勤越忙乱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决策者自身素质不过硬。“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此而行,焉能不乱?因此,决策权在握者应当以对人民负责、为社会担当的态度,增强学习能力,掌握“烹小鲜”的勤政本领,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保证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当前,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既要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又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课题。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有可能出现种种新情况,倘若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新的折腾。因此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要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进行,早日到达胜利的彼岸。

2014年7月17日 推荐

李庆年

青岛作家,出版《上善若水》《戎马行》等多部散文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