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

  据媒体报道,国务院有位参事在一次中国应急管理高峰论坛上,披露了一组有关信访数字和危及社会稳定的群体事件,触目惊心,令人不由得主为之忧虑。这些年,对于群众上访及其群体事件,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都很重视,研究并采取了许多措施,使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然而,也有的部门却另辟蹊径,独出心裁地创造了诸如“层层堵截、重点防范”等等所谓的经验,虽然看起来有些效果,然而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也就十分有限。有的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又催生新的矛盾,激起了新一轮上访和群体事件。

 


  由此,笔者想起了一句古语:“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釜在古代是指做饭用的锅,薪是烧饭用的柴火。在厨房做饭时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即锅里的水开汤沸,若想止沸,可以舀起汤来再用其浇汤。由于把汤从锅里舀出来再倒进回锅的过程,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流动加快,因而使舀出来的汤蒸发加快,温度降低,再倒回锅里去,使整锅汤温度降低,低于沸点,就可以使汤不再沸腾,达至止沸的目的。厨师在煮水饺或熬粥时,经常用这种方法。然而,若要想不让锅里的水溢出来,这样止沸,远远不如把锅底的柴火抽出。釜底抽薪,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后来,“扬汤止沸”这句话就成了暂缓危急困境,治标不治本,不能根本解决难题的熟语。明代著名文学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曾经写道:“扬汤止沸,不如去薪。”

  “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虽然是一句古语,但其中包涵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间所发生的事情和存在的现象,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这种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具有客观普遍性。原因与结果在时间上的前后相继,表现为前因后果。任何现象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无因之果是不存在的;同时,任何现象也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无果之因也是没有的。由此想来,釜底之薪是釜中之汤沸腾的原因,釜中之汤沸腾则是釜底之薪燃烧的结果。抽出釜底之薪,自然就会停止釜中汤沸。

  笔者曾经做过多年信访工作,接待过一些上访群众,总体上说,他们大多数都是有具体原因的。只有从源头上找原因,对症下药,才会从根本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如果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虽然能暂时糊弄过去,但问题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仍然藏有隐患。如若采取堵截上访,只能愈演愈烈。因为这些,都只不过是“扬汤止沸”的应付之举而已。其结果也只会有一个——“按下葫芦起来瓢”。

  我国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各种从未遇到的新情况接踵不断,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一些群体事件的发生所反映的其实是政治、经济上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也是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的后果。各种现象的背后也往往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各级具有管理职能的部门和有决策权力的领导者应当具有系统思考的能力,运用哲学思想,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找出决定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预见其发展的趋势,未雨绸缪,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当前,特别要注意宏观掌控,微观把握,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均衡发展,这是减少应急事件的重要条件;经常换位思考,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处理好“管与放”、“疏与堵”的辨证关系,是“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

2014年3月27日 推荐

李庆年

青岛作家,出版《上善若水》《戎马行》等多部散文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