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财经 > 财经理财

平安银行被指虚假高收益吸存 储户感觉受到欺骗

2014年07月23日11:05
来源:青岛广播电视报

  银行向客户许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远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但事实却大相径庭。近日,市民陈强(化名)就向本报投诉,今年三月份在平安银行大客户经理的推荐下购买的该银行理财产品,最终收益还赶不上同期银行定存利率,这让陈强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平安银行被指“高收益”吸存

  将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获得比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更高的收益,这是当下不少市民热衷的理财方式。愿望是美好的,但有时结果却并不尽人意。市民陈强(化名)向本报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遭遇:

  银行理财夸大收益误导客户

  “简直就是对客户不负责任,夸大收益率,误导消费者。”一提起在平安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经过,陈强就气愤地说道。

  根据陈强的讲述,岳母有一笔拆迁房补贴款,准备将其存进银行生利息,陈强便建议岳母购买理财产品,并告诉岳母理财产品收益率比银行定期存款收益率还高。在听了陈强的建议后,岳母便改变了存定期的打算,转为购买理财产品。由于岳母不懂购买理财产品的相关操作,便将这笔钱交给陈强全权打理。

  在对比多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后,陈强最终选择了平安银行的“结果类资产管理类2014年64期”理财产品,为期91天。“当时大客户经理在介绍这款理财产品时说收益是3%~9%,3%是保底,80%~90%的可能会达到9%的高收益。”按照客户经理的说法,陈强觉得既然80%~90%能达到9%的高收益,便将86万元全部购买了该款理财产品,坐等收益。

  然而,直到今年6月23日,所购买的理财产品到期时,陈强才发现这91天的收益仅有3%,仅仅是一个保本的收益,离9%的收益相差甚远。这让陈强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3%的收益还不如我把钱放银行,当初信誓旦旦的跟老人说收益比银行高,现在都没法跟老人交代了。”陈强表示,当初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对比过多家银行的收益,有很多家银行的类似理财产品基本上都能达到6%的收益,“早知道只有3%,肯定不能买。”

  此后,陈强多次联系银行交涉,但均未果,而当初为其服务的大客户经理也已经辞职。“银行对买了这批理财产品的客户怎么交代?客户损失怎么办?”陈强认为,正是由于银行客户经理在介绍该款理财产品时夸大收益率,误导客户购买,结果收益率达不到预期,难以对客户交待。“这是对自己客户的不负责任!”陈强反问道,“夸大收益率,许诺高收益,这是银行个例还是常态?”

  分析:

  收益越高风险越大

  据记者了解,陈强购买的是平安银行结构类理财产品。对于结构性产品在理财市场中的地位,工商银行青岛分行理财师王娜给记者解释道:“结构性理财产品一般是指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由固定收益类产品和期权为主的金融衍生品组成。到期收益率分两部分:一是投资债券等低风险产品获得的稳健收益,二是投资汇率、商品(黄金等)、股票、基金等获得的收益。陈强购买的结构性产品是挂钩股票的。”

  “目前,收益率波动大、投资风险较高,信息披露不明确、发行非主流,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通病。实际上,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才是银行理财市场的绝对主力军。目前,每月各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最少都有2000余款,市场占比超过了八成,而结构性产品占比却可以忽略不计,显然是非主流。因此,普通市民购买时需要多加以权衡。”王娜接着说。

  “一般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是预期的,这个得跟客户介绍到位,而陈强购买的这款产品时有一个区间,最低3%,最高9%。小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能达到6%或者7%就算不错了。一般信托产品100万起,几年期限的,往届能有7%或者8%的收益率,像9%的话就比较高,当然收益越高风险越大。”但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理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看看产品的投资方向是什么。“如果投资于股票、期货这方面的话,风险肯定大,因为股票的最低点和最高点银行确实掌握不了。如果投资于协议存款、货币基金、国债的话,就会相对比较稳定,当然收益也不会太高,5%左右算是正常。”

  王娜认为,“现在银行压力很大,客户经理肯定希望客户能留在自己行,买自己行的产品。特别是季末或者年末。理财产品宣传的收益能高一些,主要是为了吸收存款或者带动贷款。”但客户在购买时,一定要看清楚说明书,各个银行做比较,没有最好的、收益最高的,只有适合自己的,要找风险能力与自己相匹配的理财产品。

  银监局:

  风险提示不到位是银行过错

  对于陈强所反映的问题,青岛银监局办公室杨主任则认为,“客户确实觉得存在问题,可以携带相关资料到银监局投诉。”

  根据杨主任的介绍,不管客户经理是否离职,银行是有过错的,等于风险提示没有到位。但理财产品本身就是具有风险性的投资产品,客户看不懂说明书又想买,就需要自己掌控。“现在的银行在卖理财产品之前,我们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必须对客户个人进行风险评级。如果银行没有做这一个,那么就存在问题。”而现在的客户在金融理财方面大多数都不专业,只相信银行、关注高收益而忽视风险,但整体要成为理性的投资者,仔细阅读条款,做好相关证据,避免出现纠纷。

  银行:

  挂钩股票收益无法掌控

  陈强购买的理财产品到底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为何只收回3%保本的收益?客户经理在介绍该款理财产品时,是否存在夸大收益率的情况?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联系上平安银行青岛分行办公室侯主管。

  根据侯主管的查询得知,陈强购买的这款理财产品是100%挂钩股票的结构类产品,收益率主要是看沪深300指数在该款理财产品到期时最后的收盘价格。“之前这个期间内沪深指数下跌了一些,但是我们履行了承诺,给客户3%保本的收益。”

  “我们的客户经理都是经过明确的培训,不能随意夸大收益率。合约上写的很清楚,保本就是保本,承诺3%到9%,就算银行亏损了,也得给客户3%的收益。”侯主管表示,能达到9%的收益是最好的,实现银行和客户的双赢,但挂钩股票的理财产品我们无法掌控。

  揭秘:

  小商行惯用“高收益”吸收存款

  由于大部分投资者长期以来把银行理财产品当成是类似于存款那样的“安全收益”产品,因此不论哪类产品出现未达到预期收益率的情况,都会投诉银行,而银行出于保护声誉的目的,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到期信息披露往往选择回避,尤其是以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主的外资银行,其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信息很难获得。

  岛城某国有银行一韩姓理财经理向记者透露,目前中资银行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基本都引入了保本条款,尽管写着“保本”,但不少结构性理财产品也只保90%的本。

  “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理念可以看出,此类产品能够精确锁定最低收益,并扩大获利空间,至于最终能否获得最高收益,就要看对市场情况了。”韩经理说,目前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情况是,将一部分资金做安全投资,另一部分做风险投资,做风险投资那一部分,如果是挂钩股票,遇到股市表现不好,收益就难以保证,如果是挂钩黄金,金市行情不好,也没戏。

  “而一些小型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就不一样,他们的客户资源相对较少,必须通过高收益理财产品来吸收存款。”韩经理认为,在互联网“宝宝”收益率集体走下坡路的时候,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仍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对流动性要求不高的投资者,建议选择中长期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在投资时不妨多比较,目前来看,中小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会比大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要高。”

  不过,韩经理同时提醒:“投资者不要一味迷信高收益理财产品。在目前国债逆回购利率和上海同行拆借利率都在6%左右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很难超过6%,如果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远远高出这个数字,其资金极有可能流向了房地产、信托、基金等领域,这就意味着风险很大,投资成本有可能收不回来。”

  韩经理强调,投资者一定要充分了解理财产品的投资去向和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银行理财产品与股票、固定收益、信托、基金等产品比起来,虽然相对比较稳健,但并非没有风险。投资者一定不要有侥幸心理,银行高收益理财产品一样存在风险,而且这类高收益产品基本都是非保本产品,如果没有足够的风险承受能力,建议选择保本型理财产品或购买国债。”

  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袁沛民)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