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新闻 > 青岛人文

小鬼子在小青岛建军火库 修铁轨运弹药

2013年12月11日16:04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防浪坝
 
军火库
 
日本人修建的堡垒


  1938年之前,小青岛虽然被侵占,德国人还在这里修了灯塔,但都没有去破坏它。直到它第二次被日本人占领,噩运便开始了,修建防浪坝、军火库,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建了堡垒,它彻底变成了一个军事重地。

  小青岛见证日本侵略罪行

  沿着琴屿路往下走,没多远会发现一条长长的堤坝,流线形的外墙有半人多高。如果在涨潮的时候过来,你会看到海水一次次拍打石墙产生的浪花,看起来很美很壮观。但等你真正明白这条防浪堤的历史,相信心情就会有点复杂了。

  这条防浪坝建于1941年,当时日军看好小青岛的位置,要将其建成军事重地。为了方便运输,他们在小青岛和陆地之间修筑了这条堤坝。这是一条钢筋混凝土的长堤,长377米、宽8米。正是这条长堤,让原本被孤掷海上的小青岛成为人工陆连岛,青岛东侧便成了停泊日军军舰的锚地。青岛文史专家鲁勇说:“这段防浪坝是日本侵占青岛的见证,它承载着一段城市的记忆,弥足珍贵。”

  通过这条防浪坝往前走,便是小青岛了。陈莉说,曾经这条路上还有两条铁轨直接通向岛上的军火库,后来重新修筑时将铁轨完全盖住了,直到登上小青岛,才又发现它们的痕迹。“只要顺着这两条铁轨走,前面就是日本占领小青岛时修建的军火库。”

  脚步踩在两条铁轨上,70多年前,一辆辆小货车就是通过这段150米左右的铁轨,将侵略所用的军火运输出去的。在一个小小的拐弯后,终于找到了军火库的位置,但一个白色的卷帘门挡住了里面的样子。陈莉解释说:“往里再走一段会有一个空间,那里便是日本储存军火的地方。此前,也想过把这里重新利用起来,还办过一次百年青岛的图片展览,但因太潮湿,照片很不好保存,即便外面罩上一层玻璃也不行。后来准备文艺汇演,我们还到这里面进行过排练呢。”现在,军火库已经被封闭了很久,虽然无法进去看看到底什么样子,但站在山坡上也能看它的走向,宽度有两个铁轨那么宽,短短几米后便有个小拐弯。只是它怎么是玻璃外观,上面还盖了一层塑料布?陈莉说:“塑料布是为了防止下雨时漏水,这些都是后来重新装修的,玻璃顶可以增加里面的亮度。记得一次,有位重要领导人到这里参观时,为了外观好看,还找了些绿叶子盖在上面。”

  从这些小细节不难看出,曾经军火库也被很好地使用过。只可惜,潮湿问题一直不能让它发挥作用。相信等这个问题解决了,再回到这里一定是另一番景象。

  沿着台阶往上走,一个圆柱形的堡垒呈现在眼前,用一块块石头垒起来的,看起来坚硬无比。陈莉说:“这里之前有个窗口,后来被石块堵死了。我猜想,原来部队打仗,就是拿枪从这个窗口"蹭蹭蹭"地往外扫射的。”当然,一切只是我们的合理想象,关于这座堡垒找不到任何历史记载。后来,人们便把这堡垒的顶部抹上水泥,摆上四个小石凳,开辟成休息场所。站在这里才发现,“小如螺”的小青岛视野如此开阔,如果天气晴朗时,远处的天主教堂、迎宾馆、信号山等都会尽收眼底。

  琴女的美丽传说

  说完了小青岛被侵占的痛,让我们回到小青岛公园那座美丽的雕塑上。一个身材婉约的女子,手中拿着一把琴,眼睛一直眺望着大海,她不是在演奏,而是在等待……

  小青岛有很多别名,如琴岛、琴岗、琴屿,都离不开一个“琴”字。至于为何会有这个字出现,说法可就多了。其一是地形环境说,自从日本修了那条防浪坝后,从空中看小青岛就像一把古琴,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琴岛或琴屿。其二是自然现象说,据《琴岛诗话》记载:“取其山如琴,水如弦,清风徐来,波声铮铮如琴声之故”。意思是说,小青岛的山像琴,大海是它的琴弦,在海风的弹拨下,涛声就像美妙的琴声。其三就是谐音字说了,“青”字在发音上属于后鼻音,“琴”是前鼻音,很多人前后鼻音不分,也就把青说成了琴。当然谐音推广琴岛,当属青岛的第一本章回体“谴责小说”《桃园梦》,这里面就把“青岛”写为“琴岛”,《桃园梦》的影响甚广,也使琴岛这个名字流传开来。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文学上的较真罢了。那么在市民心中,“琴”字是怎么来的呢?还得听听这个琴女的传说。

  传说中,琴女是一位仙女的化身。很久以前,青岛还是个小渔村,村里有个小伙子,他心地善良、吃苦耐劳,每天日出打鱼日落回家。琴女看在眼里,渐渐地爱上了他,,于是偷偷下凡,与他相恋,并结为夫妻。每天傍晚,琴女都会站在海边抚琴,有了琴声,即便是在大雾天,丈夫也能听着琴声归航。后来,玉皇大帝知道了此事,他刮起一阵台风,将小伙子的船掀翻了。琴女抚着琴在海边等啊等,第一天丈夫没有回来,第二天还是没有回来……最后,痴情的琴女也跟着殉情了。但此后仍然能听到海边传来的琴声,人们说,是琴女的魂魄和琴声幻化成海浪拍岸的声音,诉说着对丈夫的思念。

  凄美动听的古老传说感动着人们,后来艺术家发挥想象力制作了琴女雕塑,而她所在的小青岛也成了爱情胜地。现在,小青岛不仅是情侣们约会的首选,每年还有很多新人选择到此处拍婚纱照,他们希望在琴女的见证下,让爱情长久,让婚姻幸福。

  当然,众多美丽的名字都没被清代大学士刘墉的世孙刘筠看上,他觉得青岛二字有“清朝倒台”之嫌,所以青年时代游历青岛时还给这里起名叫“青邱”。

  永远不变的“琴屿飘灯”

  小青岛很小,快步走遍全部景点只需十几分钟。但它又是那么精致,一个小小的岛上,竟然蕴含着神话传说,几百年前的“青岛”,还有德占时期的战争。已经临近傍晚,雾霾遮挡下的那轮红太阳也不见了,一束耀眼的灯光从那座白色灯塔的顶端射出,朦胧中红色晕染了整片天,不觉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此情此景的名字叫“琴屿飘灯”,就是这一幕不止一次出现在文人的笔尖。

  著名诗人卞之琳1935年来到青岛,住在莱阳路的一家旅馆里,从居室的窗户可以看见小青岛,他写道:“入夜以后,小青岛灯塔上的红灯一闪一闪,给人以诗的遐想。”

  著名作家郑振铎称“琴屿飘灯”一景的妙处在:“海面上时明时暗的红灯,如同乘舟于海上。”

  还有作家王亚平凭借《灯塔守者》中的诗句:“在这曙色欲来的前夜,我把生命献给了光明”,在青岛奠定了诗坛上的地位。

  怪不得有人说,小青岛之于青岛,就像栈桥之于青岛的意义一样,代表了青岛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

  链接 青岛5座百年灯塔

  团岛灯塔:原名游内山灯塔,位于青岛市胶州湾团岛西侧南端岬角上,199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灯塔于1900年12月1日启用并命名为游内山灯塔,塔身为石砌八角形塔身,塔高15.2米,灯高24米,并有机房等附属建筑,射程15海里,并装有电雾(钟)号。1914年8月,团岛灯塔毁于德日战争。1919年8月5日灯塔重建,称为“游内山灯台雾警号”,其构造为黑白相间横带八角形石塔,并装有雾笛。1955年更名为团岛灯塔。1960年6月,将原雾笛设备拆除,更换为德国造电雾笛。

  朝连岛灯塔:位于青岛市东南黄海海域的朝连岛上。1898年10月,德占当局在朝连岛建立第六级临时性灯标,1903年改建为石砌八角形褐色石塔并正式使用,塔高12.8米,灯高80米,灯质为白色光束,每10秒钟闪烁一次。1914年,德日战争期间灯塔被毁。1915年8月重建,构造为八角形石塔,射程21海里,并装有雾笛。1945年7月31日上午11时40分,两架美机飞抵朝连岛上空投下四枚炸弹和一枚烧夷弹,致雾号、机器、宿舍等被毁,灯台玻璃全部破碎。

  小青岛灯塔:位于青岛市前海青岛湾内小青岛上,是青岛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1992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灯塔建于1900年,塔高15.5米,灯高32米。1914年德日战争期间被毁。1915年7月重建为白色八角形石塔,1963年11月对灯笼进行技术改造,安装直径500毫米旋转式牛眼透镜。

  马蹄礁灯塔:位于青岛港小港口门西侧,因礁石呈马蹄形,故名马蹄礁。该塔始建于1904年,初为德占港务局设置的马蹄礁备灯立标,1914年日德战争期间被毁,1915年8月改建,构造为黑白相间横带圆柱形石塔。

  大公岛灯塔:位于青岛市东南黄海海域的大公岛上,始建于1908年,为铁制黑色圆形灯塔。1914年日德战争中被毁。1915年7月重建。抗日战争时期被破坏,1946年修复。1988年9月,大公岛灯塔重建为白色玻璃钢塔身,高10.4米。1996年7月,移位重建。

  文/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图/城市信报记者李隽辉(感谢小青岛管理处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作者:宫岩 图

(责任编辑:姜丰华) 原标题:小鬼子在小青岛建了军火库为运弹药,还修了铁轨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