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新闻 > 青岛民生

探秘青岛高铁实验室 列车跑出605公里最高时速

2013年11月16日07:47
来源: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这还是第一次有人专门来采访我们的实验室。”在前往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路上,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车四方)宣传部的窦新说道。

  也许是以往的参观者专注于南车四方不断刷新的中国高铁速度,抑或这里专业的设备和功能往往让外行者听得一头雾水,这个中国高铁的速度之“源”,代表世界一流水准的实验室,至今不为人们所熟知。

  进入面积达8500平方米的试验车间,记者没有那么幸运赶上场面宏大的整车试验。“前不久,试验列车在这滚动试验台上创造了实验室内的全球最高速度:605公里/小时。”负责介绍的实验室试验部主任崔洪举指着一节几十米长、两侧各装有四个大轮子、类似铁轨的装置说。

  “这是目前世界上滚动速度最高、综合性能最强的实车试验台。”崔洪举说,把一节车厢放到试验台上,由试验台的轮子驱动车辆,可以测试列车在不同速度下的稳定性。“把这个试验台与周边的整列车网络控制试验台、制动模拟试验台、辅助供电系统试验台以及噪声试验台、电磁兼容试验台等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把整列车系统作为试验研究对象,模拟列车运行,研究列车系统、子系统的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匹配关系,优化产品性能。”

  这些试验台的名字听起来的确非常专业,但每个试验台与动车组的性能、乘坐时的舒适度紧密相连。

  比如,制动模拟试验台,顾名思义,动车的制动、防滑等性能都可以在这里检测;电磁兼容试验台虽然测试的内容非常专业,但它的目的是保证电磁辐射在动车车厢内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引起记者很大兴趣的是噪声试验台,一节模拟车厢位于一间消音室内,“关上门,这间屋子的背景噪声只有16分贝,特殊设计的墙壁能吸收99%的声音。”崔洪举说,在这里可以测试动车每个发声设备(如空调、电机等)的噪音水平,他指着房间最里面类似于一扇大窗户的装置说,把动车的不同材料或结构放在这里,从隔壁的混响室制造声音,在材料这边进行测试,就可以知道每种材料或结构的隔音效果。“无论列车以多少公里的速度运行,都要保持车内噪声不能高于68分贝。”

  接下来看到的试验台都有些 “暴力”。轮轴疲劳试验台对车轮和车轴的测试,直观点儿解释就是模拟现实疯狂地“使用”它,“这个试验的标准是1000万次疲劳试验。”崔洪举说,在实际试验中,通常是在完成1000万次试验后,再加大载荷,进行破坏性试验,获得最终的验证结果。

  紧挨着轮轴疲劳试验台的一台机器,正在准备对一个铝合金轴箱体做强度试验,崔洪举解释说:“轴箱体用来连接轮对和转向架构架,非常关键。”记者看到,轴箱体上已经连接了几十条电线,所有试验的数据都会通过这些电线被采集起来。“真正做这个试验的时间,大概也就半天左右。”他说,但前期的准备大概就要花10天左右,要进行安装、参数设定和调试等一系列工作。“这种试验可不是把东西放上,开动机器就能完成的。”

  再往下走,来到了实验室最值得说的两个试验平台。

  首先看到的是整车振动模拟试验台。崔洪举介绍,这个平台能模拟出通过数据采集仪采集的真实线路谱,从而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下对车辆进行试验。“比如我们把京沪线的路谱输入电脑,这个平台就会模拟出整条京沪线上的轨道振动,车辆在平台上测试,就和在京沪线上跑几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如果能在这一平台上合乎标准,这辆车基本具备了在实际线路上安全运行的能力。同时,它还可以测试车辆的固有参数、车辆的曲线通过能力、抵抗侧风倾覆的能力、对恶劣轨道不平顺的适应能力等。

  “这个平台的车体和部件气密疲劳试验台都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试验平台。”崔洪举说。

  崔洪举说的车体和部件气密疲劳试验台像一个密闭的大油罐,用来测试车辆进出隧道时压力变化对车体的影响,“两车交汇或是车辆进出隧道时,车体表面的压力波动急剧增大,会影响车体结构的疲劳强度。把一个1:1的实车车体放在这个罐体内,通过同时控制车体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变化,真实反映列车运行时车体内外的压力变化,实现对车体的气密疲劳试验。”这个试验台也可以对对铝合金型材和焊缝进行疲劳寿命评估,还可以研究车内压力变化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目前,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同时调节车内外压力变化的气密性试验台。”崔洪举说起来不无自豪。

  从2008年底获批开始建设,实验室已投入4.3亿元,CRH380A动车组就是在这里完成了绝大部分的试验,驰骋于中国的高铁网络。当我们乘坐在舒适的动车里时,都不会想到在这个实验室里,技术人员为了我们的安全与舒适付出了多少努力。

  “为了确保CRH380A车厢内噪声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先是对2000多种减振降噪材料的综合性能对比,筛选其中500余种在实验室逐项进行断面组合试验,后优选出10多种方案在样车上进行对比测试,并进行了为期5个多月的线路试验验证。”崔洪举说,也正是有了可靠的技术创新与试验检测,才保证了CRH380A安全可靠的运行。

  “随着我们对高速动车组技术的持续研究,肯定还会在这里诞生新的科研成果。”对于这一点,崔洪举非常肯定。

  南车实验室核心团队

  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了包括系统集成、车辆动力学、结构强度及可靠性、旅客综合舒适度等9个与轨道交通产品密切相关的专业,从基础理论、仿真分析、试验验证等方面,系统地开展轨道交通产品科学研究和实验。目前,科研团队近70人,其中博士13人。(赵笛)

(责任编辑:姜丰华)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