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新闻 > 青岛人文

走进青岛最有名的里院——广兴里

2013年06月14日15:51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原标题 [最有名的里院——广兴里]
 

 


  院,是围墙以内的空地,有时兼指房屋相围其中所形成的空地,习称院子。如大杂院、四合院。里院,原指几进的宅院中靠里边的院子,后来的里院成为城市民居中的一种建筑式样。青岛的里院相当于北京的四合院,但都是有楼层的建筑。如山西路上的双合里(二层),云南路上的鼎昌里(三层),四方路上的平康里(四层)。宅院中四周房子围成的小块露天空地,习惯上叫“天井”。

  青岛里院多数独院独门

  青岛最早的“里院”始于1900年代,最初出现在台东镇的“棋盘街。”(顺兴路至丰盛路,台东一路至台东八路,那纵12条、横8条道路交错呈棋盘格线状,故有此称)。当时的住户院落,几乎全都是四合院式的结构,只因为是平房,而且没有院名,所以人们没有把它称作里院。

  有人说青岛最大的里院是台西镇上那十一座平民大院。不错,平民大院也有围墙,院内动辄几百户上千口人,可是它们都没有“天井”,也没有楼,只是人口拥挤的聚居区(现在称为棚户区)而已。

  青岛的里院除有楼的特点以外,而每个里院绝大多数都是独院独门,大门上方都有自己的院名。据专家估计,青岛解放初期,市内带有名字的里院有300个左右。

  岛城名里院:广兴里

  青岛最出名的里院是广兴里,凡是到过老街里的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广兴里坐落在海泊路、高密路、易州路、博山路之间呈井字形交错所形成的那个口字上。它的4个石砌拱形大门洞口分别开在海泊路63号(南门),高密路54号(北门,现门洞旁56号门牌为院内住房开在街面上的门牌号),易州路22号(东门),博山路原31号(西门,今路牌缺失),广兴里的户籍落在市北区海泊路63号。

  广兴里始建于1897年,最初只有东侧一面楼,是德国人所盖的商业网点房,后来才合拢成四面相围的典型的里院式建筑。广兴里无论从占地面积,天井开阔、人口数量、年代久远哪个方面来说,都堪称岛城之最。

  广兴里所处地理位置应在当年大鲍岛村的村东中部,地基打在大鲍岛西山接近坡底处。所以,广兴里从外观上看它是两层,而院内实则为三层,靠博山路的西楼内外都是两层,如果你走进室内便会知道原来每一间地下室都设有楼梯通向两层,这是为上面住人下面经商提供的先决条件。

  在3楼东北角,有一对现年85岁的双胞胎姐妹,她俩在广兴里一待就是83年,见证了这一历史阶段广兴里的变迁,叙说出广兴里由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模样。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是广兴里的鼎盛时期,四面街上易州路段以小饭店居多,高密路段有照相馆、锦旗店、杂货铺,海泊路段是理发、土产、镜子等店铺,博山路段有包子铺、馒头铺、童装店等,这里的白天车来人往熙熙攘攘,晚上华灯齐放,游人如织,烘托出老街里迷人的夜色。院内的东北角有一个小小的电影场,为万国道德会所设,内有坐席仅100余个。白天花两盒火柴钱就可看一场小电影(短风景片或纪录片),晚上是评书或戏曲等专场,市柳腔剧团团长曾金凤,当年在此演出过。

  广兴里有望修旧如旧

  广兴里生意好人气旺,最多时达到160户近500口人,偌大一个广兴里却只有两个公厕,蹲位明显不足 。早晨高峰时刻上大便的需排队等候,等不及者便向四方路上的“大茅房”奔去 。有好事的人灵机一动创造了一条谜语:“挨号上大便”打一外国城市名“伦敦”(轮蹲),此笑料一时广为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对大院进行了整顿,吃水、如厕得到极大方便,环境卫生也改善许多。只是1958年为气割厂职工解决住舍,在原中央搭建了板房,大院的天井顿时剩下4条羊肠小道。好在院内人有以邻为友的良好院风 ,相安无事。

  “文革”之初,一股狂热的改名之风横扫全国,里院全部统一改为“向阳院”,最著名的里院广兴里更是首当其冲。广兴里的门头自1952年换成“吉庆商场”。

  广兴里历经116年的风雨沧桑,已经是老态龙钟,形容枯槁几近摇摇欲坠了,现仅余下33户坚持留守在此,一时间拆迁之声鹊起。正当人们为它的前景忧心之际,从街道社区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广兴里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像劈柴院那样修旧如旧。不久的将来,一个焕发青春、集购物、吃、住、娱乐为一体的商贸游乐城,将会在广兴里的原址上出现。 张贻修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