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青岛专栏 > 青岛专栏臧杰

青岛名家专栏臧杰:青岛美术寻踪·追寻石可

2013年05月08日14:38
来源:搜狐青岛 作者:臧杰

  1951年4月,石可木刻作品集《人民的新时代》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青岛艺术家在1949年后最早刊行的艺术作品集。其时,连“人美”尚处于初创阶段,书业正在重新洗牌,此书的书号为“1071”。书中收录了石可1950年创作的27幅木刻作品,以毛(泽东)臂夹“建国大纲”开头,继而鲁迅,继而十月革命……刻画题材集中于工农兵,最后一幅,干脆三者实现了“融合”——一起坐在田间地头看报读书。

  此时的石可,已经进入青岛文联筹委会工作,是研究部的一员,同时在美协筹委会主任吕品为校长的青岛私立美术专科学校代课。

石可木刻作品
石可木刻作品

  与吕品、叶又新、陶天恩等在国统区等待“新生”的艺术家相比,石可更具先进性——他算是以胶东行署入城干部的身份进入青岛的。

  1949年6月2日后,石可经青岛军管会成员郭梦家介绍进入青岛社教队。因为熟悉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业务,转而投身胶东行署文管会。在文管会,遇到他一生中很重要的贵人——时任胶东行署统战部长兼文管会主任的谢明钦。

  在文管会,很得信任与器重的石可完成了“山东图书分类法”(油印),迅速解决了山东辖区图书馆的图书管理问题。

  1950年春,青岛市文联筹委会成立。谢明钦的同事、胶东行署宣传部长李云生改任青岛市委宣传部长,经李安排,石可与胶东文协的部分干部成为了青岛文联最早的创建者。

  这一年石可26岁。正是风华好年纪。

  郭慎娟女士在《证明卓越——谢明钦二三事》一文中写到:石可的干劲倍增,白天加班管图书理文物,晚上搞木刻版画,每天只睡四五小时,依然精力充沛。

  2011年,中国嘉德四季拍卖在三月的春拍中推出了石可的木刻《傍晚》,这幅曾入选“第二届全国版画展览”的作品,有两份初稿被家属保存,一份素描稿,一份全纲版稿。完整的创作计划和不断完善的细节,可以看出石可缜密且追求完美的工作方法。

  石可的木刻启蒙始于诸城。七七事变后,诸城县立第六小学的师生曾发起抗日宣传活动,并在县城举办过新兴木刻版画展览会,展览会的主要作者是郭虹隽、郭虹路兄弟,而郭虹路就是郭梦家。曾用名郭牧的他1936年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同年参加黄新波发起的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七七事变前,郭梦家回到诸城并组织青年学习木刻,选印有《群蜂版画集》。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德州之后,国民政府诸城县长杜仲舆携眷弃职出逃,引发全城百姓人心浮动。不久,石可与姻亲的舅兄也踏上了流亡路,停停走走,长途跋涉,目的是到重庆投奔舅兄的父亲钟孝先——钟系留学日本的老同盟会会员,后弃政从学,在重庆任国史馆筹委会秘书长。

  石可经由图学馆学校的专业培训后,得钟孝先推荐于1942年进入国史馆筹委会图书馆(资料室)做管理员,服务于纂修王献唐、金毓黻等文史大家。

  通过治印,石可成为了王献唐的弟子。几年间,献公以“治一千方汉印”、再修习“金文、石鼓、小篆、汉隶、楷书”,旋而以“什么书都要看”为教,让石可日后在印学上有了自己的心得。

  其时的重庆,木刻运动风起云涌,埋头整理经史子集古籍善本的石可,也难以按捺住青春和艺术的躁动。他拿起刻刀,1943年参加了王琦发起的中国木刻研究会。是年,野夫著写的《木刻手册》一纸风行,后来成为版画大家的黄永玉说:“我学木刻,是从这本书开始的,以前在学校做得很盲目,刻出的板子甚至怀疑有没有白做?后来跟野夫、李桦、陈烟桥先生通信,46、47年又见了面,在我说来,神圣如殿堂。”

[1] [2] [下一页]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