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青岛专栏 > 青岛专栏臧杰

青岛名家专栏臧杰:青岛美术笔记9·改天换地

2013年04月25日11:19
来源:搜狐青岛 作者:臧杰

  1972年以后,文革的邪火开始日渐衰微,这一年,依托原教师进修学院的青岛市干部教师培训班得以开班,次年3月,青岛市美术教研中心组也应声成立,尽管依旧执行的文革中提倡的“开门办学”,但教师们还是有了可以工作的机会,常常带着学生到崂山及周边渔村采风写生。这一年,美术界里更大的事,是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得以恢复招生 。首届78个学生分为四个班开课,第一年只上基础课,一年后分为装璜、日用品造型、印染、贴画、雕刻五个专业班。虽然工艺美校的开班与国画看起来没有什么太多联系,但部分国画家却因此有了可以安顿的岗位,像宋新涛、隋成林、纪虹,以及1976年重新返校的冯凭等都因此而重执教鞭。

政协书画界人士合影
政协书画界人士合影

  怅惘的是,时代松动的氛围并没有改变多少对艺术的评价标准。从1950年代起,人物画就开始逾居国画评价系统的首位,其次是山水,再次是花鸟。而在人物画当中,题材又至关重要,涉及领袖、领导人形象的一定会排列在前面,紧接着是劳模,而后是普通劳动者与少年儿童等等。这种方式,一直到1979年山东省文联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举办“山东省美术作品展览”作图录排列时也还是如此。在是次展览中,青岛有出品的国画家计有五人,分别为赫保真、马龙青、张朋、孙聪敏、赵建成。30岁的赵建成以一幅人物画列于最前,画的是《雪山长虹连北京——记战斗在青藏高原的铁道兵》,这幅画同时获得了本次展览的二等奖; 孙聪敏的工笔花卉四扇屏《心花怒放》获得了三等奖。

  大约也就是1979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告别了对“白专”路线的蔑视,重新启动了奖项评比。美展入选和美术评奖体系回归文革前的本位,从此日渐深入人心,逐渐成为衡量地方艺术水平、评价绘画成就的新标准。在青岛,最鲜活的例子还是赵建成,1984年他以《铺路石》获得“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牌奖,从此声名大噪。

山东美展图录
山东美展图录

  对传统画家而言,除却技艺的锤炼,更希望进入一种文人化的生活,把诗书画印活成人生的一部分,才能更多地揣摩古意、寻求趣味与境界。因为多起于民间的缘故,青岛的传统绘画更多地表现为文气不足、乡野有余,内敛的精神还没有得到全面提升,普遍的、多样的个人美学追求还没有被更清晰地显现,就被要求“齐步走”紧跟时代了。随之而来的,是远离传统体统的新功名标准,这也使得青岛的传统画界开始面临一种新格局和新追求。

  1980年3月成立的青岛画院,是青岛文联下设的专业机构,虽然最初她以近百人的规模对新老画家做了一个整体性的拥抱。但显然,一种分流业已逐渐显现,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画家群体,开始步入“业余”的阵列,“专业”的画家群体渐渐萌生了出来。

  1980年至1984年,以隋易夫为院长,张朋、马龙青、冯凭为副院长,刘文泉为秘书长的青岛画院连续进行了四次展览,这些展览对恢复与推动的青岛传统绘画无疑是有作用的,但其间有关专业和业余的时代调整也在必然地、渐次地进行着。

[1] [2] [下一页]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