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新闻 > 青岛人文

青岛44年除夕海鲜大餐变迁(图)

2014年01月17日07:48
来源:青岛新闻网-青岛晚报
 

  在青岛,海鲜几乎贯穿了每个青岛人生活的记忆。从提着小筐跟随爷爷奶奶去海边赶海的孩提时代,到和同学好友吆五喝六“哈啤酒吃蛤蜊”的青年时代,再到事业有成时宴请宾客的推杯换盏……海鲜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存在,在每个年代的记忆深处闪烁。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岛人餐桌上的海鲜无论是品种还是档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不少青岛人宴请宾客时摆上用木头刻的“看鱼”,以示隆重,热情中透露出诸多无奈。如今,面对超市、农贸市场品种多样的海鲜,很多人早已“吃腻了”,开始青睐洋海鲜。

  作为“海鲜之城”,居民餐桌上海鲜的变化也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变迁。正所谓,“小海鲜,大城市”。

  1970年

  招待客人摆上“看鱼”

  老家是黄岛藏南镇的臧先生回忆起小时候上世纪70年代过大年的场景,仍记忆犹新,记得当时家里很穷,村里的亲戚邻居也都没有经济能力吃上鲜鱼,“那时候过年时吃上个白面馒头都觉得很幸福,更别说吃鱼了! ”于是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普遍用木头刻出个“鱼的模样”,“当时称为‘看鱼’,只能看不能吃”,他笑着解释。农村的人把“看鱼”摆在招待重要客人的饭桌上,既在客人面前显得“好看”,又符合农村辈辈相传下来,对过年要求“年年有鱼”的老传统。

  1985年

  怀孕时才能吃到大虾

  在台东住了30多年的王女士是地道的老青岛,会过日子的她将一家老小的吃喝打理得有滋有味。今年58岁的她历数起餐桌上海鲜的变化头头是道,“这么多年来最大的感觉就是海鲜种类丰富了,老百姓选择的余地大了,价格也高了。 ”王女士说,自己小时候根本没有这么多海鲜可以吃,最多就是吃个蛤蜊,海蛎子,多数情况还是赶海时捞上来的。王女士一直记得30年前自己怀孕的时候,为了补充营养,家人专门花了一元钱给她买了一只大虾吃,“那时候蛤蜊也就5分钱一斤,一元钱够一家人吃好几天饭了,买个大虾吃是很奢侈的事情了。 ”

  在王女士这些老青岛的记忆中,1976年之前,基本都是靠粮票购买海鲜,而且能吃到的都是小海鲜,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海鲜的种类才稍微多一些,农贸市场也开始出现了,可以自己花钱到农贸市场买点海货打牙祭了。那时候,他们最常吃到的还是蛤蜊、小立虾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比较奢侈买一次鲅鱼。每到鲅鱼下来的时候,女婿带鲅鱼上丈母娘家甚至成了一种风俗。而如今,鲅鱼已经不再是稀罕物了,因为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有鱼类、虾类、螃蟹、海螺等等,实在太多了。

  2000年

  以前不愿吃的现在很畅销

  和很多老青岛一样,家住西镇的冯芝兰最爱吃的还是海鲜,“我们青岛人对肉啊什么的不是太感兴趣,就是淡水鱼虾也没兴趣,就爱吃海货。 ”冯芝兰说,每年休渔期之前,她都会买一些海鱼存放在冰箱里,供休渔期间一家人食用。冯芝兰说,很多海货以前是不知道吃的,如今却受到了市民的青睐,有些甚至成为大酒店的“特色菜”,比如海肠子,衍生出了很多种有关海肠子的做法。

  此外,像毛蛤蜊之类的海货,如今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她的感觉里,如今的物价确实高了,连蛤喇都卖到了几元钱一斤,“其实还是老百姓日子过好了,手头的钱多了。 ”

  2014年

  本地海货吃够青睐洋海鲜

  作为80后,今年31岁的小刘是土生土长的青岛姑娘,从小就是吃着海鲜长大的,从她记事起,餐桌上几乎每顿饭都少不了海货。吃了这么多年的海货,从大海鲜到小海鲜,小刘几乎吃遍了,但最青睐的还是鲅鱼、蛤蜊那几种,“现在还是每天都吃到海货,基本上都吃腻了,现在吃海货远没有小时候那么香了。 ”

  如今的年夜饭,会摆上满满一桌子海货,龙虾、鲅鱼、海参、鲍鱼应有尽有,这在小时候是不敢想象的。即使如此,小刘仍觉得不过瘾,如今过年,她都会到超市买一些进口海鲜吃,“虽然价格贵一些,但还是愿意尝尝。 ”

(责任编辑:姜丰华)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