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新闻 > 青岛人文

大珠山现犀象化石 揭秘万年前先祖生活

2013年11月03日01:29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徐杰 刘
考古发掘现场,这里以前是一个废弃的水塘。
考古发掘现场,这里以前是一个废弃的水塘。

现场挖掘出的一根60厘米长的大型动物肋骨化石。
现场挖掘出的一根60厘米长的大型动物肋骨化石。

  “一万年前,大象在这里漫步,披毛犀在这里四处奔跑,潺潺溪流从这里汇入大海,先人在这里边欣赏美景边吃肉。”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原胶南大珠山的旧石器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化石以及人工打制石器。考古学家发现,早在一万年前,远古人已在大珠山打猎生活。11月1日记者探访时,考古人员当天发掘出一根60多厘米长的罕见兽肋骨和一根鹿角。考古专家表示,莱西旧石器时代遗址只是在地表调查,这是青岛首次对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发掘,先后发掘出400斤、500多件动物骨化石等文物,这些文物证明了早在一万多年前青岛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探访怕“伤”古物一天挖十几厘米

  11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原胶南市乔家洼村,在村子西边一处隐秘的山坡上,找到了考古发掘现场。这里位于大珠山脚下,紧靠珠山秀谷景区。

  考古现场已经挖出了一个深4米多、长宽各约七八米的深坑,几名考古队员在坑里小心翼翼地挖着土,每挖一会儿,就将土铲到小推车上运走。“一天也就挖个十几厘米,不能挖快了,万一损坏到古物那就太可惜了。”一名考古队员说。

  在挖掘坑的旁边,一些出土的物件被仔细地分类记录,分别装进透明塑料袋里保存。还有两名考古队员专门清洗挖掘出来的物件。“大部分都是动物的骨头化石,还有一部分人工打制石器和未完全石化的树木残块。”考古队员说。

  “这两个用锡纸包起来的是什么?”地上的一个筐子中 ,两根长长的物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我们今天上午发掘出来的最大的两件骨化石,一个是大型动物的肋骨,虽然已经断了,但还是有60多厘米长;另外一个是鹿角,用锡纸包好是为了避免风化 。”考古队员说完,给记者展示了一根较长的骨化石,这根骨化石通体呈枣红色,十分漂亮。“这根兽肋骨是断的,实际比现在还长,这个动物肯定比牛、马大,具体什么动物不清楚,需要带回去研究才能确定。”考古队员说。

  在挖掘的坑内,墙壁土层纹理清晰,颜色也有明显差异。“最底下黑色的是淤泥,上面是黄粘土层,再往上是黄土层。我们最先发掘出的骨化石就是从黄土层里发现的。”考古队员称,有黑色淤泥出现,说明遗址所在的区域在万年前就是一条河流,而发掘出来的文物相对集中地出现在不同的土层里。就在考古挖掘现场南侧不远处,山体巨石下方仍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河延伸向远方,只是河中没了潺潺流水。在挖掘现场东南方向约100米的位置,新修的公路上还修筑了一座桥横跨这条小河 。

  “从10月19日开始挖掘,已经十多天了,我们收获颇丰。”一位满头大汗的考古队员说。地上一个铁丝编成的器皿中,盛放着黑色的块状物,这是挖掘出来的骨化石。“这些骨头由于长期埋在地下,里面的钙质流失,与淤泥里的物质交换,成了黑色。”而另一个塑料盒中,则放着早期人类使用的打火石。还有一些较大的鹅卵石,很有可能是早期人类狩猎时使用的武器。

  在挖掘坑边的高处,放着一个黄色的三脚架仪器,一名考古队员介绍说,这叫全站仪,是用来测量空间三维坐标的。“文物在出土时要记录三维坐标及产状记录,出土的每一件标本都单独编号,单独包装收取,或用石膏固定,取回进行室内修复。”考古队员说。

  旧石器遗址,岛城首次发掘

  “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一直以来是山东地区考古工作的薄弱环节。有地层依据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青岛考古的空白。”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林玉海告诉记者,此前青岛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是即墨北阡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其年代上限是距今7000年左右的北辛文化时期。

  一般来说,考古有考古调查、考古勘探、考古发掘三种形式,莱西大沽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是考古调查,而这次是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发掘,大珠山遗址的发现让考古队员非常兴奋,该遗址的发现对于丰富青岛旧石器考古学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了解,该遗址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青岛远古人生产、活动、迁徙等具有重要意义,印证了“文化青岛”,是青岛“探源工程”的历史新跨越,对青岛地区乃至山东早期人类居住繁衍生存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此外,据考古专家介绍,目前他们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仍将继续发掘,此外他们还将对发掘的文物整理、分类、并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制定古人类旧石器考古的长远规划。

  链接

  挖井发现该遗址穿越青岛一万年

  “谁能想到这个地方竟然有古人生活的痕迹,俺村里人听说后都跑过来瞧瞧。”乔家洼村的居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尤其是村里一些老头老太太,尽管腿脚不灵便,还是拄着拐棍来到这里,看从土里挖出了什么东西。”

  据了解,大珠山遗址早在1982年就已经被发现,原胶南县乔家洼村村民曾在遗址所在位置挖井取水,发现过动物化石,随后这里成为一个废弃的水塘。2012年4月,考古人员在乔家洼西侧河流北岸发现了动物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器。2012年11月,考古专家们通过对地层堆积的考古勘探及石器、化石标本的鉴定,确定了该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并将该遗址命名为“大珠山遗址”。通过目前的考古挖掘工作,青岛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万年以前。

  同样,在即墨北阡遗址的考古发掘也收获不小,目前共出土可复原器物3000余件。北阡遗址主要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和西周至春秋阶段,最下层为距今7000年的北辛文化晚期,文化遗存丰富。

  在莱西的大沽河流域,2012年3月,青岛市文物考古部门在莱西夏格庄镇以及孙受镇调查时,发现了多处疑似旧石器地点。经专家评鉴,其中有100多件收集到的石器标本属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专家称,此次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在青岛地区乃至胶东地区都属首次,但此次考古调查并没有进行考古挖掘。

  文/本报记者 徐杰 刘鑫 实习生 张欣健 图/本报记者 陆金星(署名除外)

(责任编辑:姜丰华)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