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新闻 > 青岛人文

俾斯麦兵营和毛奇兵营一豪华一简陋

2013年09月03日09:32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俾斯麦兵营
俾斯麦兵营
俾斯麦兵营
毛奇兵营
俾斯麦兵营
海大鱼山校区内的营房


  最大的俾斯麦兵营

  我们都听过这个名字—“铁血首相”俾斯麦。这位德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结束了德国的分裂,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被誉为“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俾斯麦的影响力,在1899年占领青岛时就显现出来了。之前我们提到德国人擅长用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城市或建筑,俾斯麦这个名字在当时的利用率最高。他们先将青岛山改名为俾斯麦山,之后便相继建造了俾斯麦兵营、俾斯麦炮台和俾斯麦路(今江苏路)。尤其是俾斯麦兵营特殊的构造和庞大的工程,吸引着喜好历史建筑的青岛文史爱好者王栋一次次探秘:

  “俾斯麦兵营历时7年,花费75万马克,四座"工"字形营房的中间是一个方形的操场,用于士兵日常训练,此外还有士兵活动中心、军官公寓、汽车库、马厩等附属建筑。”俾斯麦兵营的建筑整体为新哥特式造型,四座营房看上去相似,细节却明显不同,怪不得被德国学者约瑟夫·林德评论为“堪称对未来的建筑产生积极影响的典范。”

  现在,俾斯麦兵营的旧址上是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水产馆便是其中一座营房,在碑文上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此楼建于1903年,建筑面积5865平方米,为德国侵占青岛后建设的俾斯麦兵营营房,属德国新哥特式建筑。1914年后,曾为侵华日军兵营……”学校的学生说,水产馆前面这座正在装修的楼房也是俾斯麦兵营,因为和它长得一模一样。建筑已经被蓝色的木板遮挡,记者只能透过茂密的树枝从外观上浏览,不管是从顶楼的样子还是楼梯构造确实和水产馆如出一辙。

  俾斯麦兵营是三大兵营中最大的一座。因主要以步兵、少量轻型炮兵为主,所以走廊的墙壁上还设有专门放置枪支的枪龛。一战研究者衣琳告诉记者:“俾斯麦兵营靠近红岛路的房子里墙面上都有一个隐蔽的门,有一个人的高度,从外面看是扇窗户,当有紧急情况发生时,士兵就可以从这里直接上山,到各个炮点进行战斗。”

  设有先进的抽水马桶

  作为德军在青岛建的第二座军营,起初它也延续了伊尔底斯兵营的豪华奢侈。不仅在构造上煞费苦心,还加入了很多细小的装饰元素,比如优美的拱券,大块花岗石砌筑的墙壁,游廊上小型的罗马柱等等,好像一座座度假旅馆。当然,为预防疾病发生,他们还采用了新的卫生标准,除了宿舍配有与厕所分开的盥洗间,甚至还引入了更为先进的抽水马桶。《青岛被设为德国的卫戍城》一书认为:“青岛是东亚第一座大规模安装这种设施的城市,俾斯麦营兵营是继伊尔底斯兵营之后的第二座。”只是这些投入让俾斯麦兵营的预算远远超支,在接下来的建设中只能摒弃一些无关紧要的元素,整体构造以简单实用为主。

  用了7年时间,分两次建设,俾斯麦兵营终于大功告成,德军还没有享受够这所大营房,便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兵营被日军占领,改为万年兵营。兵营之后的命运和伊尔底斯兵营有点类似。

  先是1923年康有为看中了这座兵营,准备办一所大学,但那时这里是北洋五师的驻地,他的愿望只能化为泡影。一年后,康有为的心愿被高恩洪实现了,他在这里创办了私立青岛大学,聘请了大量知名人士任教。凡到这的人们都对这栋建筑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郑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维汉回忆私立青岛大学时写道:“校舍是德国占领时的万年兵营(应是俾斯麦兵营),有地下室。校内林木葱郁,环境幽静,楼房建筑雄伟坚固,朴而不华,表现了日耳曼民族的英雄气概和崇实精神,也暴露出帝国主义长久占领的野心。然曾日月之几何,德、日侵略之魔王俱化为粪土矣。青岛物归原主,侵略者之兵营,成为我国教育之高等学府,可嘉亦可庆矣。”之后,私立青岛大学又几经变迁,在1932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

  那是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第二次占领青岛,俾斯麦又恢复了兵营的身份,日军还将司令部设在这里。一位80多岁的青岛市民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当日军攻陷新加坡时,他们强迫中小学生进入兵营参观、并上街“庆祝”游行。那时日军强迫他们喊:“日本帝国主义,万岁!”的口号,万岁二字,日文的读音和“半岁”有点类似,这些中小学生也不知哪来的胆子,明目张胆地喊起了“半岁”。

  日本人走了,美国人又来了,俾斯麦又成了美国海军司令部后勤兵营。国民党当局为了讨好美国人,竟然要求中国市民在早晚升降旗时驻足敬礼。直到1949年青岛解放,学校又重新回到这里,一直到现在。

  俾斯麦(青岛山)炮台是俾斯麦兵营的最大附属品,这里还有一条地下通道可以直接通往兵营。等到一战遗址公园建设完工,人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更为完整、全面的一战战场。

  毛奇兵营曾被称为“马房子”

  在青岛市北区西部有座贮水山,原名烽台岭,因在山顶上有明代的烽火台而得名。这座山分为东西两个山峰,从远处看特别像马鞍,所以老百姓也叫它马鞍山。不过自从德军占领青岛后,这个特殊的地方被赋予了新的名字:毛尔提克山,以纪念1891年去世的德军前陆军总参谋长冯·毛尔提克元帅。

  1906年,德军在山下东侧500米处,开始修建毛奇兵营。与另外两个兵营不一样,毛奇兵营主要是骑兵、工兵以及机关枪小队,骑兵小分队每天从这里出发,骑马去青岛周边地区巡逻,主要担负着巡逻、侦察和通信任务。所以不仅建有营房、食堂,还有马厩、驯马场、带有武器修造车间的鞍具锻造车间和办公楼。1907年这些建筑完工后,又建设了火炮库和车辆库,开辟了条新的铁路支线,以便运输军火、后备物资。

  关于德军的骑兵,有这样一件事。根据《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开始修建胶济铁路,修到高密段时,因铁路路基阻断水源,影响了农民种植,引起农民抗争。德军派骑兵去镇压,抗争愈演愈烈,最后在德国传教士卫礼贤斡旋下得以平息。这件事还被作家莫言写进他的长篇小说《檀香刑》中。

  相比较前两个兵营,青岛文史爱好者王栋介绍:“其实这个兵营早在1899年就存在了,不过最初仅为一些简易的活动平房和军用帐篷。毛奇兵营完全摒弃了华丽的装饰,整个工程造价只有50万马克。”

  兵营建成后,人们称这里为“马房子”。之后日本占领青岛,将毛奇兵营改名若鹤兵营,这里成为人们最不敢经过的地方。据说,只要中国人经过兵营,必须向持枪的警卫脱帽鞠躬,否则便会招来一顿打骂,如果骑自行车经过,到这里时必须得下车,否则也得受到皮肉之苦。

  德军骑兵团中队承担着对周边地区的巡逻和侦察任务,有时会到50公里外的即墨或胶州执行任务。而作为距离五大步兵堡垒最近的毛奇兵营来说,战时可以提供最便捷的后勤支援。所以,三大兵营中造价最低的毛奇兵营却在日德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衣琳告诉记者一个细节:“兵营地处台东镇西部,距离德军的前沿较近,战时支援非常方便。所以在日德战争中,这里的德军兵员最多,许多炮兵炮弹打尽便拿起步兵武器来到毛奇兵营继续战斗。他们分批轮换上前沿阵地,回来便在兵营内休整,次日凌晨再去前沿。特别是在战争的最后几天,由于日军的炮兵猛烈轰击,相当部分的建筑遭到炮击毁坏严重,兵营内一片狼藉,混乱不堪,德军官兵身心疲惫已达极限。”

  日德双方在这里谈判分赃

  毛奇兵营因它特殊的位置注定会在历史上留下特殊的印迹。1914年日德战争中,德军在毛尔提克山上修建了多处火炮阵地,以加强前沿的支援火力,但还是没能抵挡住日军的步伐,它坚持着,成为最后一批向日军投降的阵地之一。这里曾发生过主峰阵地的最后一战。

  11月7日战争结束后,这里成为日德双方的临时谈判点,当德国总督迈尔·瓦德克将投降书交到日军指挥官神尾中将手中的那一刻,青岛的命运从这里被改写。之后,日军在兵营后面修建了临时住房,暂时关押德军俘虏。稍后从沙子口将他们一批批送到日本境内,继续关押在战俘收容所,直到一战结束才遣送回国。

  而除了这些战争上的事件,毛奇兵营还让人们想到另外一件事,青岛第一座啤酒屋。德国人喜欢喝啤酒,当登州路附近出现一座兵营时,德国商人看到了商机,在它的附近开设了一家酒吧,专门卖啤酒,既能满足德国兵的需求,还能带来丰厚的利润。1903年,德国商人的生意越做越大,又在酒吧附近创建了一家啤酒厂,这便是“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厂前身)。

  这便是德国在青岛的三大兵营,它们各具特色,最终都逃脱不了战争失败的命运。幸运的是,俾斯麦兵营、伊尔底斯兵营和毛奇兵营的德式建筑基本保存完好,继续在向我们述说着当年的故事。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图片由衣琳、王栋先生提供,感谢他们对本文的帮助。)

  作为德国在青岛建的第一座兵营,伊尔底斯兵营走过了“八国联军”年代,看着会前岬炮台成为青岛第一景观,又让两座学府在这里并存。与它应运而生的另外两座兵营,虽然建造时间不一样、位置也不同,命运却和伊尔底斯兵营紧紧缠绕在一起。
(责任编辑:袁沛民) 原标题:俾斯麦兵营和毛奇兵营一个豪华,一个简陋(组图)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