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桃花剧照中山路97号(山东大戏院旧址1930年)红星电影院的前身为福禄寿电影院 |
电影作为典型的西方艺术形式和娱乐方式,在上世纪初,伴随着青岛的开埠传入青岛。青岛不仅是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见证者之一,也是最早感受电影魅力的城市之一。中山路及其周边作为当时青岛时尚的聚集地,早在20世纪初德国租借时期,一些饭店、俱乐部就开始放映无声电影,此时,距离电影问世,不过10年时间。
电影出现在中山路
青岛最早放映电影的场所是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今太平路)和水师饭店礼堂(今湖北路),放映的都是无声的外国片。亨利王子饭店是一座近代化大型商务旅馆,1905年饭店增建音乐厅,后改为影戏院,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能容纳400多人,这是青岛最早的电影放映场地。德占青岛时期,在今湖北路17号修建了一座水兵俱乐部(又名水师饭店),内有大厅,1907年成为专业电影放映厅,是青岛第一家专业影院,也是中国最早的电影院之一。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将亨利王子饭店的音乐厅改名为大饭店影戏院,上映的多是日本影片和美国影片。1922年青岛主权回归,大饭店影戏院更名为青岛大饭店影戏院。自1922年底,大饭店影戏院除放映美国片和英国片外,也开始放映少量的国产片。1923年,天津平安电影公司在青岛设立分公司,地点设在青岛大饭店,青岛人就把青岛大饭店影戏院称为青岛南海沿平安电影公司,亦称大饭店电影公司、青岛第一影戏园,这算是青岛最早的电影公司了。
1924年,平度路上兴建了青岛最大的戏院,名为大舞台(即后来的永安大戏院),开始只上演京剧,以后也开始放映电影,有时白天放电影,晚上演京剧,成为名副其实的影戏院。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青岛社会经济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期,青岛市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对娱乐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看电影成为当时市民的一种主要娱乐休闲方式。据记载,清末军机大臣吴郁生来青岛定居后,就喜欢看电影。“其宅距明星大戏院、福禄寿大戏院、山东大戏院均不甚远,他常由儿子陪同去看电影。福禄寿电影院的服务生都认识了这位白发老者,并且知道是前清的军机大臣,福禄寿的副经理赵星火亲自接待,安排最好的座位,并不收门票”。为满足市民的观影需求,一时间,青岛兴建了一批中小型电影院,如北京路上的青岛电影院,200余座;湖北路上的金城电影院,490座;海泊路上的光明电影院,200余座;沧口路上的平安电影,300余座。根据1949年5月统计,青岛市放映电影的场所共有11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30年,750座的山东大戏院在中山路35号落成,这是青岛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电影院。举行开业典礼时,聘请红极一时的“影后”胡蝶剪彩,并首映胡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红极一时的“福禄寿”
位于中山路61号的“福禄寿”影院是青岛早期比较出名的电影院之一。1921年,一位英籍资本家将中山路上的一座面包房买下来,改建为戏院,取名为“中西影戏院”,当时青岛处于日本的统治之下,开业执照上的日文是“支西影戏院”,条件十分简陋,观众厅只有400个活动坐椅,既演戏也放映电影。1923年,进行了扩建,更名为“大舞台电影馆”,以放映无声电影为主,演出戏剧较少,有时晚上也举行舞会,晚场经常是戏剧与电影合演。当时的影片多是外国片,也有部分中国风景影片和滑稽影片。1927年,“大舞台电影馆”又进行了翻建和改造,扩建为由500个固定座位的观众厅,并更名为Folozu Theatre,中文名为“ 福禄寿大戏院”(简称“ 福禄寿”),名为戏院,但主要放映电影,很少演戏。由于“福禄寿”处在中山路的黄金地段,而且不惜重金引进名贵影片,所以,一直是青岛最有名、最上座的电影院;“福禄寿”每天一般放映两场,时间为下午五点一刻和晚上八点半,星期六、日各增映一场。上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每天放映电影四场,后又增加到五场,并且是连续放映,随时可以购票入场,可以连续观看。上世纪30年代以前放映的都是无声影片,所映外国片一般有中文说明书,还有的加中文字幕;上世纪30年代初开始出现有声电影,一边放映电影,一边播放录音。“福禄寿”自1921年建立以来,一直由英国人经营,1947年转由上海资本家王淮臣接管经营,代理人是赵星火和陈嘉惠。这时的“福禄寿”与美国片商有合同,直接进口好莱坞影片,如《乱世佳人》、《飘》、《魂断蓝桥》、《出水芙蓉》等大片先后上映,青岛观众也由此熟悉了费雯丽、英格丽·褒曼、泰勒等一批当红美国影星。青岛解放后,“福禄寿电影院”以放映国产影片为主。1956年,更名为“ 福禄寿新闻电影院”,专门放映新闻纪录片和科教片。1958年,由公私合营变为国营,并更名为“红星影剧院”,1966年,又改名为“ 红星电影院”,2004年拆除。文/张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