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断送回家路
令叶世克头疼的,还不止于筑路和北京方面的冲突。在殖民地本身,危机也已显现了。在1900年冬,青岛的各项建设工程几乎完全停歇了。原因是本地劳动力的严重匮乏,而这中间的原因,则很复杂。为了防止工人离散,德国企业主采取了类似强迫寄宿的办法,就是工人必须在受到监视和周围用高墙围圈起来的工地里,进行居住和劳动。劳动时间冬天为12小时,夏天为15小时。
1900年8月7日,叶世克在给海军部蒂尔皮茨的信中认为,企业主对待中国工人的方式方法,是导致后者返回故乡的主要原因,他说:发生在中国北方的战事和山东省内地的骚乱,并没有对工作的继续产生值得一提的干扰。在大企业的车间,尽管有几个来自上海的铁匠走掉了,但并未出现大批中国工人因为上述原因一去不回的问题。相反,在较小的企业中,中国人却多次逃到了内地。他说,这种危机甚至到了有一天有超过职工总数的60%的中国工人放弃工作。叶世克表示,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据他的观察,主要在于对待中国工人的不同方式和方法上。
面对这样的窘迫局面,变化就是必须的了。因为,叶世克已经开始明白,中国工人并不完全听任德国企业主的摆布,原因在于他们对殖民政权的经济和社会依赖性很小,他们在内地大都有谋生的可能性。并且,这些可能性还可以被充分利用。1900年10月,德国企业主开始把中国工人的工资从每天20分提高到25分。但即使这样,仍阻止不住工人继续离开青岛。从1900年10月起,殖民地实际上已经没有人运输建筑材料了。到了1901年1月,建筑工程几乎完全陷入停顿。总督府不得不向中国包工头们商讨运输建筑材料和用舢板运送石料筑坝的工价,并要求企业自己承担这些工作。最终,在工程建设得以继续进行的时候,疲惫不堪并且已经病入膏肓的叶世克,已经没机会知道这些进展了。
在叶世克被迫结束他在青岛的工作前,他领导的殖民政府的秩序化运转模式,正尝试着建立起来。从1900年7月起,一份每周出版的政府公报开始发行,它被用来刊登总督府的全部法令和通告。其中较为重要的和所有涉及华人的内容,除了德文外,还被要求同时用中文刊出。
对叶世克抱有希望的,包括了英国人。1900年11月19日出版的《伦敦和中国电讯增刊》,曾经发表过该报记者撰写的一个关于青岛的报道,在文章中,采访者清楚地表达了对“很少对民间团体施压”的叶世克政府的惊讶,并认为这和“访问这个港口前的想法不一样”。这个电讯增刊的记者在评价“思想开放、诚实,力争把这块年轻殖民地的治理做到最好”的海军上校叶世克时说,看起来他是一个很适于管理这个港口的人。但是,《伦敦和中国电讯增刊》的这个记者却不知道,报道发表出来的时候,叶世克已经就快走到生命的终点了。他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去履行“管理这个港口”的职责了。
早在1900年的3月24日,叶世克已在香港迎娶了他的第二个妻子海伦•沃琳。但是这之后他就进入了最受困扰的时期,并最终在1901年1月27日死于斑疹伤寒症。
德国方面在叶去世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在1900年那段困难时间里,“他不顾健康,全力以赴的工作,才加速了生命的结束”。一份政府文件赞扬说,他给自已树立了一个纪念碑,因为殖民地的繁荣将使他的名字不会被忘记。
1901年3月29日,巡洋舰司令本德曼在呈给德皇有关青岛和胶州湾的报告中建议,在整个殖民地对因长期患病而去世的总督叶世克深感悲痛和哀悼之时显示出,这里需要立即任命一位多年来熟悉情况的合适副手。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