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青岛专栏 > 青岛专栏臧杰

青岛美术笔记1·遗老传习

2013年02月28日15:18
来源:搜狐青岛 作者:臧杰
原标题 [青岛美术笔记1·遗老传习]

  追寻青岛百年美术的历史,不能绕开遗老士绅这个人群。

  无论1891年的渔村“转型”,还是1897年之后由德国人“送”来的现代城市规划,都无法使一个原先极端草根的渔村社会快速向中国传统的上流集群迈进。

  为城市规划实施奔涌而来的那些建设者和市井业态的构织者,尽管也将周边的民俗与文化生机裹挟而来,但这生机也多与诗书画印的文人仕子情趣无关。

 

  1911年辛亥革命生发的炮火,也把遗老士绅这个人群“打”到了青岛——他们既不愿意臣服于中华民国,也没有机会为大清作殊死一搏。

  德国同善会传教士卫理贤在后来著写《中国心灵》一书中说:“在青岛以友好的方式接待了第一位客人以后,其他人接踵而至。过去中国黄海边的一个小渔村,现在成了古老的中华帝国最重要的人物聚首的地方。其中有不少人安居下来,即使他们已经习惯了新的形势,并在年轻的中华民国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角色,他们还是把青岛作为自己避暑的好去处。在当时的青岛,大臣、将军、总督、各种高级官员、学者和实业界人物汇聚一堂。”

  卫理贤所提到的第一人,只是济南府的一名教育专员,当时他已经出任上海一间兵工厂的厂长,他与自己秘书从叛乱的士兵手里逃到了青岛。

  德国人的处置方式是,“只要逃亡过来的各党派人士遵从该地的规则和法律,他们就会得到保护”。

  当时的《申报》,这样报道了1911年10月27日进入青岛的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初寓西洋亨利大饭店,继乃出资自买大洋房一所居住,其家眷则时常往来青沪间。盛在青岛,出入均有德兵保护,异常戒备”。

  逐渐与遗老阶层多有过从的卫理贤,继而写道:“这些在知识界颇有影响的人物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青岛。除了事实上居青岛的人之外,还有些重要人物来此作长期或是短期访问。于是青岛为古老文化最杰出代表的相识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人们聚集在一起聊天、下棋、观赏旧字画,还以比赛的方式即兴作诗。”

  这时候的青岛,显然已经有些不一样了。

  1912年的《胶澳年鉴》描述到:“由于大量富有中国人的移入,保护区的商业及工业生活获得了新动力。内地的好收成刺激了商业,乃至中国商界也经历了一个好年景。官银行(山东官办银行)在青岛开始营业,最大、最有实力的山西钱庄之一——大德通,同样也于1912年春天在这里设立了分号,成为中国大钱庄在青岛的据点。” 与此同时,海外的金融机构纷纷在青岛建立分支——汇丰银行设立青岛支行、俄华银行青岛分行、日本正金银行青岛分行相继开业……

  商业和金融业的繁荣,为文化的流通也带来了可能。

  有资料说,这批遗老的人数约有一百二十多人,绝大多数两榜正途出身,出自翰林院者有五十人左右,官至副大臣(侍郎)级别以上的有二十多人。

  显然,这些人当中,精通诗书画印的,不在少数。

  除影响甚巨的康有为外,学部副大臣刘廷琛、军机大臣吴郁生、工部尚书陆润庠、法部侍郎王垿都算得上官场中的翘楚书家。

  而溥伟的弟弟溥心畲、商衍瀛的弟弟商衍鎏,其画技与天赋也在往来青岛间为人所熟知。

  1914年的日德战争,不仅坏了德国人的远东梦,也扰了遗老们的清梦。

  成为战场的青岛,吸引力迅速消退,遗老们也就四散而去。

  尽管他们带走了诗学和气度,也让雅集和清议的沙龙风光不再,但他们还是把一种气氛和珍重书画及雅玩的氛围留在了青岛。

[1] [2] [下一页]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