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新闻 > 青岛民生

探访青岛人过年众生百态 那年、那人、那事(图)

2013年02月22日13:56
来源:青岛广播电视报
 



  农历新年,凝聚了国人太多的祝福和期盼,也凝聚了太多团聚的欢乐和分别的离愁。过年,意味着热腾腾的饺子、美味的年夜饭、火红的灯笼、红红的春联、爆响的鞭炮,意味着说不完的吉祥话、收不住的笑脸。当然,这其中也一定有烦恼的甜蜜,有甜蜜的烦恼……

  那年——

  一起守候的年夜饭

  年,以前是一只怪兽,现在则变成了一场“运动会”。十几亿人口大迁徙,终点都是一个字,家。赶在除夕前,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双手拎着满满当当的年货进家门,图的就是晚上那一顿年夜饭。而在岁月的流逝中,年夜饭也和年一样,历经变迁。

  不可或缺的是饺子

  俗话讲,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年夜饭上的吃食很有些讲究。通常来说,山东地区除夕餐桌上必备的一定有饺子、年糕和大馒头。

  饺子就是“交在子时”。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全家人围聚在一起吃饺子,取其子时来临、新旧交替之意。而春节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年糕胜在寓意吉祥,有年年高升之意。大馒头则一直是餐桌上的主食。

  无论是饺子、年糕还是大馒头,必定都少不了一样食材,那就是面粉。五十年代生人的杨阿姨,清楚地记得六、七十年代家里过年的情景,“那个时候面粉很少,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舍得吃,蒸出来的热气腾腾白面馒头其实是为了好看,只有外面一层是白面粉,里面全是地瓜面,黑乎乎的,当时盼着过年,也是盼着能吃上一口白面馒头。”

  除了面食,年夜晚上还有一样必不可少,那就是鱼。在物资匮乏的时候,鱼也是稀罕物,未必家家都能有,于是一种民间智慧的结晶——木头鱼诞生了,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从初一到初七,天天都端上桌来。虽然只能远观,不能落下肚去,但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不变。

  匮乏年代的年夜饭

  在一切都是凭票供应的八十年代,置办年货仿佛也是一场盛事,其激烈程度不亚于彻夜排队抢票的情景。一家人省吃俭用一年,存下来的布票、粮票和肉票,统统在年前拿出来兑换。但有票还远远不够,还得能买得来。你拿着票,供销社、门市部也不一定有货;有了货,又有可能一眨眼就卖精光。

  所以,当时家里如果有人在商业口上工作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杨阿姨的老伴当时正好在镇上的供销社工作,“可以给孩子挑最好看的布料做新衣,买到糖,全家人吃顿肉馅饺子,亲戚朋友也跟着沾光。”

  吃开始变得不重要

  如今年夜饭的种类已经越来越丰富了,寻常百姓家里也都是山珍海味齐上阵。人口多的家庭干脆到饭店预订年夜饭,甚至还可以网上团购。

  “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一家人能团聚,孩子们常年在外工作,能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顿饭就好。”对于杨阿姨来说,年夜饭就是团聚之后的天伦之乐。年夜饭早已从口腹之欲变成对家人团聚的祈盼。年夜饭之于人们,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情,它温暖在奔波于回家路上的焦急中,它温暖在亲戚朋友的问候中,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希望之意。

  吃的内容不重要了,自然也不被珍惜了。杨阿姨的小孙子不爱吃馒头,随便咬了咬,就要扔掉。她给小孙子讲以前家里吃不上白面馒头,只能吃地瓜面馒头的事情,却被小孙子理解成健康食品,向往的不得了。对此,杨阿姨也哭笑不得。

  除夕夜里,一家人围坐餐桌前,推杯换盏,其乐融融。而此时,窗外是一片漆黑和寒冷,在老家那片田间土地里,饭桌上的面粉还只是小麦,是一堆像杂草一般略带枯黄的植物,静静地沉寂在白雪下面。它在秋天播种,经历漫长寒冷的冬季,成长于春天,又赶在炎热的夏季收割,它用一年的等待,换来一颗颗丰满的果实。

  不管年味浓或淡,年夜饭如何丰盛,作为供给我们食物的植物,自然的生长都是这样的过程,一直未曾改变,正如年复一年的年。 记者 王颖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