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新闻 > 青岛人文

萝卜会原是玉皇庙庙会

2013年02月21日01:25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原标题 [萝卜会原是玉皇庙庙会后来卖萝卜的多了,改叫萝卜会(图)]
萝卜会原是玉皇庙庙会后来卖萝卜的多了,改叫萝卜会


  老青岛有四大庙会,农历大年初一的天后宫庙会,正月初九的玉皇庙萝卜会,正月十一要去于姑庵庙会,正月十六当然是海云庵的糖球会。既然叫庙会,当然是先有庙后有会,如今,天后宫和于姑庵前已经不再有庙会可赶,但萝卜会和糖球会却一直延续至今。而其中这萝卜会又更为特殊一些,因为在这四座古刹中,唯有玉皇庙(后来也叫清溪庵)早早地消失在了青岛人的视线中,没有了庙,有人说萝卜会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近年来青岛人参与萝卜会的热情却是有增无减,特别是老台东人 ,更是对萝卜会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玉皇庙是崂山太平宫的下庙

  虽然玉皇庙历史悠久,但留存下来的史料却很有限,大多数关于玉皇庙的故事都是从曾经居住在下村(即杨家村,位于道口路附近)的老人口中得来的。

  有一种说法,玉皇庙始建于元代,因崂山道观远在深山,所以在山外往往有“下庙”。如太平路上的天后宫就是崂山太清宫的下庙,玉皇庙则是太平宫的下庙,属道教全真派郝祖华山派。另说玉皇庙建于明朝,因为这玉皇庙的位置就在当年的杨家村,杨家村的杨氏一族跟青岛的大多数外来移民一样,都是明代永乐年间从云南迁徙而来。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了崂山脚下的乌衣巷村,在那里跟着村民们学会了北方人的生活方式。在那里休养了一段时间后,杨氏一族决定开辟属于自己的新家园,于是找到了一片离海较近、广阔的荒野,建立了杨家村,从此以捕鱼、农耕为生。玉皇庙当年的位置就在如今的道口路,正是在杨家村之内,所以有人推断,这座庙宇应为杨氏一族安居于此后为祈求安定生活所建。因杨家村又称为下村,所以很多老人习惯叫这里“下村庙”。在《胶澳志》中,杨家村中的这个明代道观依然被称为杨家村庙。

  玉皇庙的始建年代说法不一,这座古刹的名称也有多种叫法,除了前文中提到的玉皇庙、下村庙,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清溪庵。有人说是因为在庙宇初建时,门前有一条清溪长流,所以以此命名,但如今更多学者认为,清溪庵是民国以后才有的名字。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青岛指南》中这样描述玉皇庙:“在台东镇道口之东面,主祀玉皇,元代创建,每逢阴历元月,有香火大会,到者达数万人。”其中并没有提到清溪庵这个名称。有学者认为,此名来源于民国政府整肃市风,对全国各地的庙宇进行调查,遂将玉皇庙改名清溪庵。也有人认为清溪庵这种叫法,是在玉皇庙1941年集资重修后才有的,因为那时青岛还被日本侵略者占领 ,“清溪”二字也颇具东洋意味。所以提倡市民提及此处时最好不要再用清溪庵的名字,而是改叫故名玉皇庙。

  玉皇庙曾被认为是“淫寺偶像”

  关于玉皇庙当年内部的布置,至今仍没有发现图片资料,我们也只能通过一些文字记述,在脑海中还原那香火盛极一时的景象。

  玉皇庙的大殿虽为坐北朝南,但大门却是朝东开,这源自道教“紫气东来”的说法 。据资料记载,“玉皇庙门外,有两根极高的旗杆,旗杆上挂着黄色旗帜迎风招展,成为远方确定下村的标志。”“进入庙门,即为前院,这里有青龙白虎殿,手持兵器的"青龙""白虎"左右分列,它们脚下是几个扛脚小鬼,墙壁上画的是宗教神话。穿过玉皇庙天井,即是玉皇大帝厅堂大门,两边分列太上老君、关帝圣君殿。”玉皇庙内还有送子娘娘殿和土地庙。此外,庙内东角,还悬有一口直径一米多的大钟,钟鸣时刻,声音浑厚,回荡于榉林山顶。

  玉皇可通天、关帝可求财、观音能送子……玉皇庙内的众多神仙满足了村民们的各种需求,终年香火不断。在这里不得不提一提玉皇庙里一项很有特色的祈福方式拴娃娃。玉皇庙里有个偏殿为送子娘娘殿,里面供奉的是送子观音。下村里想求子的妇女们都会来这里“拴娃娃”,布施香火钱时也会格外大方。那什么是拴娃娃呢?据老一辈人说,在送子娘娘殿里会准备很多用泥巴捏的小泥娃娃,有男有女。来求子的妇女们先到殿里求根红线,看好了哪个娃娃就用这红线拴在泥娃娃身上,嘴里一边念叨着:“孩子,跟娘走吧!”一边小心翼翼地将小泥娃娃带回家。据说用这种方法,下村里的不少妇女都怀上了孩子,十分灵验,以致于其他地方的人也慕名而来,拴个小娃娃带回去。

  在老百姓眼里,这是个祈福求子的大好事儿,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推行的禁毒、禁赌、反迷信的“新生活运动”中,这样的求子活动就变成了封建迷信的典型象征。而庙内供奉的玉皇和火神曾被认为是“淫寺偶像”而被取缔。

  萝卜会来源于玉皇庙庙会

  《道藏》中记载:“正月初九为玉皇诞”。就是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所以各地玉皇庙这一天会有庙会祭祀玉皇大帝,这也是萝卜会的来源。北方民间素有“咬春”一说,因正月初九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咬一口爽脆的萝卜,才会感觉到春天的到来,再加上萝卜有消食的作用,还可以帮助人们消除年节期间饮食的积食。

  “烟台苹果莱阳梨,赶不上潍县的萝卜皮”,这一句谚语深切表达出了山东人对于萝卜的热情。人们都爱在立春前后吃点萝卜,于是玉皇诞辰这天的庙会上就引来了不少卖萝卜的商贩,久而久之这个庙会上卖萝卜的多了,于是就渐渐形成了萝卜会。

  萝卜会的历史是否与玉皇庙一样久远,已经无从考证,但至少在老人们的记忆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萝卜会还是热闹非凡的 。正月初九这天,玉皇庙内香烟缭绕,叩拜进香的人络绎不绝,临近庙前的街巷遍布商贩,特别是卖萝卜的摊子占了大半。据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介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萝卜会的范围遍布道口路、辽宁路、姜沟路和山口路。前两条街是卖小吃、百货,后两条则主攻游艺表演,变戏法 、拉洋片、唱大戏 、耍猴、踩高跷 、扭秧歌,演出项目繁多,让游人流连忘返。那时青岛的交通尚不发达,没有便利的公交系统,人们出行要么步行,要么乘坐马车,当时在大沽路上设有一个马车总站,三条线路中的一条就是通往台东镇,这班马车平日里的终点站设在台东一路,但一到萝卜会期间,去路就会被人潮阻断,所以只能临时将利津路改为终点站。

  而素来有“忙腊月,耍正月”习惯的青岛人,在萝卜会上也十分捧场,不管多穷,正月里出门怎么也要大方一回,所以总会捎上几个萝卜回家。有人嫌萝卜上有泥不好带,便就地取材,在庙前的清溪中洗起了萝卜。据说,当年洗萝卜的游人们一直从道口路延伸到昌乐路,沿着溪流能一直排到大港附近,由此可见当年萝卜会热闹的景象。

  这样的热闹一直维持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即使中间一段时间玉皇庙被封,萝卜会也没有终止过。直到“破四旧”时清溪庵成为一片废墟,后来成了台东半导体零件厂的厂房,至此萝卜会也终止了。1965年,庙宇废除,拆除了前院前殿,建了三层楼的台东文化馆,1966年6月正式使用,后殿是台东少年宫。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的台东区曾拟恢复清溪庵,还找到了当年废玉皇庙、重修清溪庵的几件公文。讨论中几位专家同时建议在重修清溪庵时把道口路作为仿古一条街。但令人惋惜的是,至2005年7月初,清溪庵尚存的厢房也被彻底拆除。

  直到1991年萝卜会才起死回生,1991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一,当时的台东区政府举办了第一届萝卜会,并定于每年正月初九举办萝卜会;1994年青岛市区划调整,台东区与市北区两区合一,更名为市北区萝卜会与市北区原有的元宵山会合在一起,由原来的3天改为7天,于每年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举办;1991年至2012年共举办22届萝卜会,2007年萝卜会被列为青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重生后的萝卜会曾先后在贮水山公园和昌乐路文化街举办,2012年末,原市北区与四方区合并建立新市北区,今年原分布于两区的萝卜元宵会和糖球会也以两会合一的形式与市民见面,主题为“萝卜·元宵·糖球会,欢乐祥和新市北”,一共连办14天,从农历正月初九,一直持续到农历正月廿二。

  链接天后宫庙会

  正月初一到初五是太平路上的天后宫庙会。天后在闽南、台湾省称为“妈祖”。相传她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人,叫林默娘,因为她能保护渔民船员平安,宋代封为夫人,明代封为天妃,清代晋封为天后。

  明代,青岛村开放为海上通商口岸,开始叫青岛口,于是在青岛口建了天后宫(当时叫天妃宫),就是现在太平路上的天后宫。世界各地天后宫在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圣诞有庙会。但青岛天后宫正月初一到初五亦有庙会,这是因为一般城市有“城隍庙”。人世间每个县有县官管理一个地方的行政,阴间有城隍管理一切。明代浮山所是“千户所”,阴间有浮山所城隍庙。青岛市区建立得很晚,只有市长,阴间没有城隍,所以过年的时候一般的城市去到城隍庙,青岛则到天后宫,所以正月初一到初五太平路上的天后宫是青岛新年第一个庙会。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感谢张锡荣先生、鲁海先生对本文的帮助)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