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新闻 > 青岛人文

600年青岛习俗"点面灯" 浮山山会上将复活(图)

2013年02月18日18: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青岛网2月17日电(记者 赵玥博)“萝卜灯,照得清,照过以后虫不生。”正月十五当天,胶东地区的百姓有着点灯的习俗,叫着儿歌,挨家挨户点上用面团、萝卜头等做成的灯烛,放置于一些阴暗角落处,面灯点燃时满院生辉,灯火通明,油香扑鼻,它象征着家家到处油(有),来年生活一定富裕,六畜平安五谷丰登。然而,随着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这有着600年历史的点灯习俗如今在民间十分少见,甚至失传。今天,记者从青岛浮山所山会组办方了解到,将于今年正月十三举行的浮山所山会上,见到这有着600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点面灯活动。据悉,当天主办方将准备500盏面灯等待百姓请回家,每盏面灯仅六元。此外,香油果子也将再次露面,去年每天的500斤面已远远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今年将增加至1000斤。

  正月十五“点灯盏”的民俗,灯盏又叫面灯,用豌豆面制成,和好面捏成酒杯形,也有做成各种属相或其他吉祥物的,上面凹陷,直径约二寸,高一寸,放笼上蒸熟,然后放凉,用棉线蘸上香油置于灯盏上面的窝窝里做灯芯,这样灯盏就做成了。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做灯盏。而点面灯活动源于明洪武年间,倭寇深夜侵犯崂山沿海一带,浮山所马神庙的红马和白马,趁夜色冲向海滩,向来犯的倭寇仰天长啸,战马嘶鸣,令胆战心惊的倭寇闻风丧胆,落荒而逃。浮山所军民万分感谢马神庙的白马和红马显灵,于是每年正月及岁时节令都要隆重地上香摆供,同时点上用豌豆粉制作的各种小灯,内置花生油或豆油,捻上灯芯,向马神上灯祭奠,从此浮山所每逢山会就有了祈福上灯的寓意祈福上灯,感谢马神先民佑护民众之恩,祈福上苍风调雨顺,祈福家和万事兴国泰民安。

  有着600年历史的青岛浮山所山会,由于城中村开发拆迁等原因中断多年。自2011年恢复以来,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尽管身居闹市,但民俗感仍旧存在。据主办方表示,此次文化山会将主推祈福上灯、吃香油果子和浮山所今昔图片展。据介绍,现场将有民间艺术家在山会上表演戏剧、捏泥人、杂耍等活动,市民可以再山会上看到柳腔、茂腔、皮影戏、民间剪纸、胶州大秧歌等民俗文化于一体。既有泥老虎、面人、拨浪鼓等传统地方工艺品,又有剪纸、泥塑、布艺、木雕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这些民间工艺品重回百姓身边,使得中华传统文化长传不衰;有玩游戏。此外,还将举办扇纸牌、拾播谷、打马尾、抽陀螺等青岛民间老游戏,让百姓参与其中,重温过去美好的回忆;有打擂台。将文化街文化大集中选拔出的棋迷高手,与广大市民中的棋迷进行打擂,为年节气氛助兴,提升大家对这项传统文体活动的热爱;有品美食。除了山会上必不可少的香油果子外,还有远近闻名的王哥庄大馒头,以及元宵、糖球、糖炒栗子、川味小吃等等,健康美味的各色风味小吃,让老百姓在品味美食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年节的传统气息。(完)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