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新闻 > 青岛人文

青岛旧时的年货大集 热闹非凡买卖兴隆(组图)

2013年01月16日13:35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原标题 [青岛旧时的年货大集]
▲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胶南泊里大集。买张新的泊里席回家铺在炕上,是当时过年的一大特色。孙立治 摄
▲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胶南泊里大集。买张新的泊里席回家铺在炕上,是当时过年的一大特色。孙立治 摄

▲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李村集。当时人们的衣服颜色是单调的蓝色和灰色。 孙立治 摄
▲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李村集。当时人们的衣服颜色是单调的蓝色和灰色。 孙立治 摄

▲祖孙两代人赶年集。老人的穿戴够特别吧?如今,这些衣帽已经很罕见了。盛晓平 摄
▲祖孙两代人赶年集。老人的穿戴够特别吧?如今,这些衣帽已经很罕见了。盛晓平 摄


  青岛是一个港口城市,旧时集市贸易的发展都和码头有联系。唐宋时期,胶州湾一带为南北贸易重镇,也是和朝鲜、日本交通的重要通道。北宋时,在密州板桥镇设市舶司,是我国北方唯一置司之域。到近代,青岛口、女姑口“旅客商人,云集于此”,“百物鳞集,千帆云屯,南北之货即通,农商之利益普。”到过年的时候,青岛的年货大集更是热闹,买卖兴隆。像现在市南区的天后宫、李沧区的沧口码头、沙子口码头,都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现在只遗留沙子口集市还能让我们看到过去的影子。

  沙子口大集农历逢五、逢十是集日,这里是买海货的好地方,干晒鱼、金钩海米、海蜇里子都是十里八乡村民津津乐道的正宗货,松毛球、茅草,木炭建国前也是年货大集交易的主要商品。柴草不但是过年前必须准备的年货,还出口到外地换回粮食等物资呢,直到上世纪70年代煤取代了柴草,柴草才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同样的年货大集还有沧口集。沧口集初期在下街一带,靠近码头,后来搬到上街。据 1928年的《胶澳志》载“沧口集农历逢五逢十为集口,每会时可千余人,少则五六百,陈列物品以工人需用为多。”过年的时候,工人发了工资,先买粮食,再买柴草,有点余钱,买个盖垫,置个碗筷,买点香火爆竹之类。

  建国后,沧口一带成工业区,工人的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腰包鼓了的工人过年敢花钱,沧口集发展规模惊人,只好不断搬家。

  现在的沧口集改在西流庄,年货大集里的蔬菜水果成了人们的主要交易品种,时间也改为每月农历逢三、逢八为集了。

  年货大集最有名的当属李村集了,农历逢二、逢七是李村集,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周围村民把集日当做计时日,见面问起,今日是集,或者明日集,都是心领神会。进入腊月门儿,天天都是集了,每天的爆竹声不绝于耳,从百年前的德国老照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李村集旧时繁荣热闹的影子。在我的记忆中,李村集主要是和吃有关,在这里的年货大集可以买到地瓜干、地瓜叶之类可以填充肚子,在上世纪60年代,吃的是年货大集的主要交易品种。当时有猪市,不准私下买卖,供销社年前买下猪后赶着猪顺干枯的李村河送到沙岭庄宰猪场,路途黄沙迷漫,那时候的猪跑5公里地,照样精神抖擞。

  最后,再来说一说王哥庄大集。该大集大致形成于清朝初期。由于地理、方位等方面的原因,在其鼎盛时期,方圆几百里的人都来此处赶集。据说,远在百里之外的莱阳人都来王哥庄大集交易。当地那些尚且带着泥土气息的土特产品,最受外地人的青睐。比如,崂山蘑菇、拳头菜和崂山参等山野菜,以及各种甜晒鱼和新鲜海货。在当地产的山货和海货被带出去的同时,当地百姓们需要的日用品也可以自此处购买。 颂涛

相关链接:青岛市区周边还有哪些大集

流亭集:阴历初一、初六,在流亭镇白沙河北侧。沿308国道北行,快到流亭立交桥时左转,离流亭机场很近。

夏庄集:阴历初三、初八,在夏庄镇道路两侧,靠近法海寺。沿308国道行到罗圈涧后右拐,沿着宽阔的道路一直向前跑,在路上就看到了。

惜福镇集:阴历初二、初七。在惜福镇办事处附近,开车路线同夏庄集,顺夏庄集再向北走就到。

沙子口集:阴历初五、初十,在沙子口办事处驻地北侧。沿前海滨海大道东行,一直到沙子口。

王哥庄集:阴历初四、初九,地点在王哥庄办事处东面。从滨海大道先到枯桃,再向北穿过仰口隧道到王哥庄。

红岛大集:阴历初五、初十,地点为红岛镇政府所在地。

上马大集:阴历初三、初八。地点为上马镇政府所在地。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