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
于女士:买完以后不知道是真假,所以我在网上查了一个方法,如果它是真的蚕丝被烧的话,它(蚕丝)是呈灰状的,然后没有刺鼻的味道,如果是假的话,它(燃烧后)会有疙瘩状,然后会发黑,然后还会有刺鼻的味道。所以我烧了一下,我觉得这个不是真的。 |
标榜“100% 天然蚕丝,轻柔蓬松、贴身保暖”的蚕丝被,经权威部门检测,蚕丝含量连10%都不到;用短蚕丝冒充长蚕丝,用化纤冒充蚕丝,甚至掺杂着不少回收制品及其再加工产品;商家在销售过程中,有的在蚕丝被的填充成分和含量信息上标注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有的则采取不标注厂家信息的方式逃避责任,使得购买了这些假冒蚕丝被的消费者难以维权……12月23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近日在全国多个城市热卖的蚕丝被生产、加工、销售中的猫腻。报道指出,现在的情况是,消费者花了高价,买到的还可能是质量得不到保证的蚕丝被。而一些调查数据显示,这种假冒或者劣质的蚕丝被在市场上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大,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蒙混过关障眼法只有开口处是少量桑蚕丝
近日,消费者于女士在网上千挑万选,花了200多块钱邮购了一条蚕丝被,但取出部分被子里的填充物用打火机点燃一试,却发现自己花了冤枉钱。
“买完以后不知道是真假,所以我在网上查了一个方法进行检验。”于女士说,她对被子的多个部位进行检验之后,发现整条被子只有被套拉链开口处的少量填充物燃烧后呈灰状,被验证为蚕丝,而其他部位的填充物燃烧后不仅有疙瘩状,还有刺鼻的味道,显然不是蚕丝。
在于女士购买蚕丝被的购物网站,经营蚕丝被的店铺多达21000多家,价格从100元到5000元不等,而绝大多数的蚕丝被网店都宣称自己销售的是“100%桑蚕丝”的蚕丝被。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与部分店铺进行了联系,发现这些店铺经营者大多在浙江桐乡。
日前,记者来到浙江省桐乡市进行调查。当地人告诉记者,蚕丝被的生产加工地主要集中在洲泉镇,有蚕丝被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00多家。当地许多村子里都有生产蚕丝被的企业和家庭作坊。
虽然这些生产者都宣称自己生产销售的都是真正的蚕丝被。但在一个家庭作坊,生产者指着和于女士网购的蚕丝被相差无几的被子透露,除了少量蚕丝外,被子里其他的填充物是一种俗称涤纶的化纤纤维,而这种被子叫做“化纤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