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新闻 > 青岛要闻

忆往昔青岛东部大开发 曾让庄稼地上起高楼(图)

2012年12月03日08:40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原标题 [东部,庄稼地上起高楼(图)]
东海路上以前的烂海滩,如今是不夜城。 本报记者王滨 摄
东海路上以前的烂海滩,如今是不夜城。 本报记者王滨 摄


  区划调整,不只是地域上的合并变迁,百姓看重的更是其背后的分量。

  每次区划调整,最大的受益者也都是百姓:小区环境漂亮了,房子大了,餐桌丰富了,钱挣得多了,孩子接受的教育更好了……

  家住滨海花园的倪先生到现在还不敢相信自己身边的变化是如此之大,以前是一片庄稼地的地方在数年间变成了青岛政治、经济、金融、文化、商业的核心区域,汇聚着全球知名的跨国公司、扎堆矗立着一座座遮天蔽日的现代化写字楼商务楼,这里云集了星级酒店、奢华品牌专营店、顶级公寓海景别墅……而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都缘于青岛市政府搬迁到东部。

  22个月新政府大楼建成

  “别看现在青岛东部这么繁华,20多年前这里都是庄稼地,连市政府都是建在菜地上的。”今年82岁的倪政家住五四广场西侧的滨海花园,他告诉记者,他之前工作于二疗,亲眼见证了青岛东部的崛起。

  倪政说,青岛东部的发展首先是和几条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首先就是市区东西向主干道香港路。据介绍,香港路的前身是修筑于德占时期的“湛山大路”,路段约等同于如今的香港西路,而后逐渐向东延伸至崂山流清河,此路便名为“湛流干路”,是青岛市区通往崂山南麓的主要道路,大致就是现在香港路的雏形,“最早是一条沙土路,而后经过不断拓宽改造,升级为沥青路,在当时算是青岛最好的道路之一。”

  倪政说,在市政府迁移到东部来以前,现在的另一条东西干道东海路甚至都不能称之为路,只是一条坑坑洼洼很窄的泥土路,在上面骑自行车都很费劲,而且这两条道路两侧几乎都没有什么建筑物,一眼望过去全部是庄稼地、菜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既出于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的考量,也是借此机会给建设如火如荼的东部提气鼓劲,所以青岛市把湛流路划成三段并分别更名为香港西、中、东路,东部新城与东部商圈都是围绕着香港中路铺展开来的。之后,市政府东西侧的南京路和山东路也随之建成。

  今年77岁的张勉富也是岛城的老居民,不过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市政府迁到东部来给市民带来的思想震撼。“新政府大楼22个月就建成了,在当时绝对是惊人的速度。”张勉富说。

  之后也果如市民预见的那样,在城市中心东迁的带动下,周边农村早已变成新城区 、新的城市中心和中央商务区,形成了以香港路为中心的行政中心、金融中心、经济中心、旅游景点,使青岛新市府、五四广场成为新青岛城市的标志。

  东部开发让居民住上楼

  “1996年我们刚搬到南通路的时候,周围哪有什么高楼呀,一眼就能看到海。”家住南通路的魏女士告诉记者,在最初市政府周边分布着几个比较大的村庄,比如湛山村、浮山所、辛家庄等,这些原本比较荒凉的城市东部地区居民都在东部开发中得到了实惠。

  家住新贵都小区的王永则对住房变化的印象最为深刻,他说,自己从小就在浮山所长大,房子的变化最能体现社会的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浮山所全村人都住在小平房里,很多人都是三代人挤在一起住,后来随着东部开发,上世纪90年代末,浮山所开始迎来旧村改造,密密麻麻的平房和旧楼房全部拆除,最终建成了现在的现代化小区 ,高楼林立。王永感叹说,“当时的老邻居们都住在高楼里了 ,大家聚在一块儿的时候就经常感慨,浮山所的菜地上怎么就冒出来这么多的高楼大厦!”

  “现在海信广场、佳世客这些地方,以前都是些海滩,我们小时候都在那里捡蛤蜊洗海澡。”金门路街道60岁的居民袁淑芳是个老青岛人,在她的印象里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居住的地方会发展成为青岛市著名的商圈。

  “那个时候每到进了腊月门,爹娘就带着去买新衣服,那个时候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青岛人都涌向了中山路。”袁淑芳说,再看现在还没有出去逛街就已经为去哪里逛街而头疼了。

  记者了解到,香港中路诞生后短短的15年间,进驻此地段的中外商企数量已至两位数,东部商圈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快速度成长并成熟起来。

  文/记者 杨洪星 郝园园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