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青岛小导航
搜狐首页 搜狐首页 - 新闻 - 评论 - 娱乐-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健康 - 人文 - 消费 - 滚动 - 青岛社区 - 搜狗 

发现青岛:青岛七区五市名字的由来


青岛七区五市名字各有来头:

”西周时代青岛地域属夷国。春秋初期,青岛地域为介国、夷国、莱国等诸侯国的属地,春秋中期均归入齐国。战国时期,青岛地域大部属即墨 。”翻开青岛各区的史志,大都以此来作为介绍建置沿革的开头。


即墨 ,无疑是青岛发展的根源,然而与即墨一样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区域还有平度、胶州、莱西,而“城阳”这个名称,作为地名也早在公元前221年(始皇帝二十六年)就有了。


这些古老的名称是由何而来?如今的各区又是以何命名?翻阅史料,我们找到了一些区域名称背后的故事。 [详细]


相关阅读

[第一代老青岛人姓胡 子路74代后裔住仲家洼]

[青岛站曾经计划设在栈桥附近 因奢侈而被否决]

现在的市北区是老市北区和台东区合成的


  行政区划是城市管理的基础,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由此展开。青岛最近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是在1994年,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青岛市东部大开发以及党政机关的东移,一幅大青岛的蓝图初现端倪。但是,每当青岛市要采取比较大的决策时,就会感觉到束手束脚,原因之一就是9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基本是沿胶济铁路展开,呈南北狭长的“带”状布局 ,严重束缚了城市发展,给市民生活造成很多不便。另外,当时的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五区的面积、人口分布不均,差距过大,相应造成了生产、生活布局不尽合理,区划调整成为必然举措。

  1994年,两区合成新市北

  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偶尔能听到“老台东”“老市北”的提法,不过很多年轻人尤其是从外地来青的,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根据市史志办的资料,青岛市的市区行政区划自1951年划定之后,只有过几次局部性的小调整,而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区划调整,便是1994年,当时调整幅度比较大、人们念叨最多的,便是“撤销台东区,其行政区域并入市北区。将四方区的吴家村、错埠岭2个街道办事处,崂山区李村镇的杨家群、河马石、夹岭沟、曲家庵子4个村和中韩镇7号线以西的区域划归市北区,区人民政府移驻原台东区人民政府驻地。”这段描述也是市志和年鉴上记载的内容。

  “1994年4月正式下文合区,这个我记得非常清楚”,时任新市北区第一任区委办副主任的刘洪先老先生对于这段历史记忆深刻。他说,过去市内的几个区都比较小,也很拥挤,“老市北、老台东更小,面积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两三个办事处”,作为青岛的老城区,“这两个区就是咱们青岛市的居民大院”。

  “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有很多人生活在老市北、老台东,却每天来回奔波到四方、沧口的工厂去上班,每天南北的人流量都很大”,那时的台东三路已经成为典型的商业中心,非常热闹,而老市北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也正是最为火爆的时候。

  “在我小的时候,市南区中山路一带最繁华,商业发达,人们穿戴也时尚,就连说话也感觉要好听一些,市南、市北、台东、四方虽然相隔不远,但光听口音就能听出是哪个区的,过一条马路,口音就立马不一样了”,因此刘洪先对于时代的变化很感慨,“比如浮山后,刚刚合区的时候那里就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这些年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当时不愿来,现在不愿走",房价更是噌噌地涨,你说变化有多大?”

  老台东一平方公里曾住三万人

  1994年任新市北区第一任区委书记的辛毓明,也是老台东区最后一任区委书记,算是身临其境。“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和人口发展,老市北区、老台东区更是地域狭小,人口密度特大,发展空间小”,辛毓明说,当时老台东区一平方公里上生活着三万多人,老市北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别的区原来还有农村,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也能带来一片发展空间,比如市南有浮山所 、辛家庄,一直到青岛大学一带,再加上海岸线,也算是有地方,而老市北和老台东却没有农村,没有地方发展,招来了项目也没地方放”。于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为了城市发展,解决围城困局,青岛市进行了一轮力度较大、范围较广的区划调整。

  市史志办的工作人员介绍,当时老台东区的面积仅有7.48平方公里,人口却达22万人;老市北区面积仅为7.09平方公里,人口却达18.5万人。两区都没有发展余地,很多区属企业不得不建在崂山、四方区域内。“单纯的二合一,人仍然很多,地方仍然不够,所以,才从四方和崂山划过来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正是城区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成效所在”,多位当时的党政负责人表示认同当时的调整方法。

  两套班子合并,人事安排最棘手

  市史志办的工作人员介绍,1992年,市委、市政府开始着手研究行政区划调整的事项,市民政局开始了前期调研。1993年,市民政局组织专人到武汉考察调整行政区划工作,研究调整的可行性,在综合考虑了自然环境、人口结构、生产发展、社会稳定等多项因素之后,最终形成的第七套调整方案于1993年年底在市委常委会上得到了通过。

  1994年2月28日,市政府正式向山东省政府提出了《关于调整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在得到省政府和省民政厅同意之后,将市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上报国务院。4月23日,国务院批复山东省,同意调整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4月29日,省政府批复青岛市,同意调整市区行政区划。跟新市北区有关的区划调整如下:“撤销台东区,其行政区域并入市北区。将四方区的吴家村、错埠岭2个街道办事处,崂山区李村镇的杨家群、河马石、夹岭沟、曲家庵子4个村和中韩镇7号线以西的区域划归市北区,区人民政府移驻原台东区人民政府驻地。”

  老市北区和老台东区原本是两个独立的建制区,领导班子和各个部门原本是完整独立的,合二为一以后,要重新整合成一套班子,人事安排、干部的思想工作和职务确定成为最棘手的问题。

  “要秉公办事、考察推荐,同时还得适当平衡,一定要公开、透明、公道、公正地对待干部,不能搞亲疏关系,厚此薄彼”,一位当时的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老市北区、老台东区每个区都有包括街道办事处在内的三四百名干部,一旦要合起来,“工作规律、人事关系都打乱了,合二为一还意味着将近一半的人要"下岗",这位老同志表示,街道办事处一级暂时不动,先忙区机关,“区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武装部六套班子,两个合一个,各自下边都有些部门,也是两个合一个”。“六大班子的40多个人,当时在新的市北区机关驻地(原老台东区机关)开会,连个能放开这么多人的会议室都找不到”,六套班子的负责同志从自身做起,谁也不许给自己的部下讲情,并研究出了一套“上级给下级打分,下级给上级打分,主管部门拿意见”的遴选方式。

  “两个部门合一个,两个正职中就会有一个一把手变成二把手,我们就研究出了这个办法”,具体操作起来就是,区级领导各自给自己原来区的所有中层干部打分,原来各个部门的一般干部,各自给他们正职领导打分,“难就难在部门的正职上嘛,这样下级给上级打分,上级给下级打分,然后上市里的主管部门去,市北一个,台东一个,让市里给划勾,三张票确定一个名额,工作好坏,能力高低,一目了然”,这位老同志表示,这样的操作方法还真挺管用,“没选上的干部更是一点意见都没有,找自己的老领导也不好使”。记者了解到,干部工作完成了,之后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推开。

  新区成立七年财政收入翻三番

  说起新市北区成立之初的城市面貌,时任新市北区第一任区长的王增元告诉记者,1993年市委市政府确定进行棚户区改造,新区合并以后,工作继续推进,“新市北区的棚户区占到了全市的60%,其中主要在老台东的范围内,比如仲家洼、下板坊都是当时棚户区的典型代表,老市北区也有一部分,主要在泰山路上”。

  说起当时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状况,王增元仍然很感慨,集体用水、集体用厕所、每天都要排长队,还有人家提着家里的马桶往古力里倒,“青海路水淹片,就是因为一下雨就淹而得名”,对于新市北区而言,“棚户区改造量大,难度也大,资金和开发力量都有缺口,当时区里成立了十几个开发公司 ,棚户区改造成为区里主要领导的工作重点,白天晚上连着干”,换来的成效也很大,“棚户区改造在新区合并以后迅速推进,到1999年底就全部完成了。而改造的棚户区,除了就地安置的之外 ,主要是去了浮山后,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浮山后也发展起来了,真正实现了城区协调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区划调整带来的另一个好处,王增元深有体会,两区合并之外 ,四方区的两个街道办事处和崂山区的五个行政村也划过来了,加上这些人口少、面积大的区域,新市北区的面积就达到了28.63平方公里。“区划调整合理配置了资源,拓展了发展空间,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环境改善,有利于群众生活的提高”,王增元说,“当时老城区有很多工厂,但都规模很小,受到地域的限制,发展不起来”,新区成立之后,市北区陆续打造了辽宁路科技街、昌乐路文化街、敦化路家具街、婚纱街、延安三路建筑材料一条街等,“我当时就提出打造商贸一条街,从国货公司 、热河路、辽宁路到威海路、辽源路,同时实行工业改制,退二进三,和工厂外迁等”,到2000年前后 ,市北区为了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还在城阳棘洪滩征地10平方公里,用于引进新项目,后来,就逐渐成为了青岛高新区的前身。

  新区合并以后取得的发展显而易见,“在1993年年底,两个区的财政收入各有两千多万,两区加起来四千多万,到2000年年底,新市北区当年的财政收入就已经达到了3个亿左右,7年翻了近三番,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王增元说。《城市信报》记者 郝春梅(图片由青岛市史志办提供)

1994年青岛市区划调整前的市区区划图。

城阳刚建区时和李沧都在李村办公


  如今的城阳区,经济发达、城区整洁,生活在那里很宜居。很难想象,在建区之前,城阳城区所在地是一片庄稼地,居民绝大多数是农民。一切在1994年发生了改变,城阳区成为青岛7区中最年轻的一个新区。18年的时间过去了,昔日的“白纸”如今已经成为瑰丽的“画卷”。近日,记者采访到了城阳区第一任区委办公室主任刘印伟 ,听他讲述建区之初的那些往事。

  城阳区虽年轻,却有6000多年历史

  说起青岛市最年轻的市辖区非城阳莫属,这个成立于1994年的新区在18年后生产总值已经跃居山东省各县 、市、区前列,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强区 。城阳区虽然刚刚成年,但论起过往历史,那可算得上久远了。

  “城阳的历史很悠久,远在6000多年前,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生息繁衍。夏、商、周时期,这里是莱夷的腹地,春秋时属于齐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以不其山(今铁骑山)为名设立了不其县。到汉武帝时,不其城已经很繁华了,总面积大约2.5平方公里,在那个时代,这个城已经不小了。汉武帝当年曾来过不其城,而且还建了行宫和祠堂。”城阳区史志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其”之名又是什么来历?据城阳区史志办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原始社会末期,不其山周围住着不族和其族,不其山也因这两大族得名。

  然而古代战火时常燃起,繁荣的城池往往容易遭受战乱影响,“南北朝时战乱纷起,不其城的隶属多次变更,人民流离失所。到了隋朝时期,不其县并入即墨县,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不其一直属于即墨。城阳区的命名也与不其城有关,城阳位于不其城以南,为城之阳,所以命名为城阳。”城阳区史志办的工作人员说。

  历史到了清朝末年,德国入侵胶澳,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城阳辖区内的白沙河以南及红岛等地由即墨县划入胶澳租借地,1914年日本入侵后取代了德国的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1935年,夏庄、惜福镇、流亭部分土地划入青岛市,其他部分仍属于即墨县。直到解放后,城阳还是分别归青岛市崂山办事处和即墨县管辖。“1961年,城阳全域划给了崂山县,一直到1994年,崂山划出8个乡镇成立了城阳区 。”

  原崂山区70% 机关事业单位归城阳

  在城阳区史志办,城阳建区前的史料并不多,一切从1994年开始,城阳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这一年城阳区诞生。《城阳区志》中记载,1994年4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 ,新设城阳区 ,辖城阳、流亭、夏庄、惜福镇、棘洪滩、上马、河套、红岛8个镇,区政府驻地设在城阳镇。随后,一系列的调整建设工作开始了。

  在1994年区划调整前,刘印伟曾担任崂山区区委办公室副主任、接待处处长、崂山迎宾馆总经理、政府招待所所长等职务,虽然18年过去了,已经退休多年的刘印伟却依然能准确说出当年崂山区的数字,“当时崂山区面积858平方公里,73万人口,下辖13个乡镇,422个村庄,在1979年区划调整前,崂山县曾有17个乡镇。1994年区划调整后,中韩、沙子口、北宅、王哥庄这四个乡镇成立了新崂山区,李村镇和沧口区合并成立李沧区 ,剩余的八个乡镇成立城阳区 。”

  刘印伟说,1994年5月19日,原崂山区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了调整,“崂山858平方公里中,城阳区分了553平方公里,73万人口中41.2万人变成城阳人,13个乡镇划给城阳8个 。另外,区委办公室等34个机关单位,卫生防疫站等266个事业单位从崂山区划归城阳区,这些机关事业单位直接由崂山区改名为城阳区 。”刘印伟说,这次区划调整从面积、人口到乡镇,有很大一部分都转给了城阳区,原崂山区70%的机关事业单位都划给了城阳区。“在区划调整时,现在的崂山区有6个部门来自原崂山区,其他的政府部门重新组建,李村与沧口合并后的李沧区的各个部门也是重新组建而成。”另外,青岛市区划调整领导小组印发的《原崂山区区属企业隶属关系调整纪要》中,青岛变压器总厂等57家区属企业也划归城阳区。

  区划调整后,时任崂山区委书记的宁经谋在区划调整后,成为城阳区第一任区委书记,李增勇任城阳区第一任区长。刘印伟的职务也随之发生变化,城阳区建区后他成为了城阳区第一任区委办公室主任。

  两个区政府挤在李村办公

  确定成立新区后,首要任务就是选择新的行政中心,刘印伟说,在选择行政中心时,市区两级政府领导曾考察过红岛,后来考虑到交通、经济等因素,最终城阳区的行政中心选在了城阳镇,新区也随之命名为城阳区。“没选择红岛的原因是缺水,而现在的行政中心周边交通发达,同时也是平原,行政中心建设之前,这块地是小寨子、大北曲、小北曲等村庄的农田,除了庄稼什么都没有。不过在当年,城阳镇的经济还算不错,乡镇企业比较发达。”刘印伟说。

  1994年6月18日,城阳区机关办公大楼举行了奠基仪式,城阳区的建设大幕正式拉开。“团结拼搏、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八镇腾飞兴城阳。”采访时刘印伟还记着当时的口号和城阳精神,“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城区建设,这三个担子一肩挑,这都是建区时的任务。”

  建区之初,城阳区的政府大院还没有完工,这段时间里,城阳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在李村办公,“李沧区和城阳区都在一个地方办公,当时也有个形象的说法是两个政府在一个"村",这个村就是李村。”刘印伟至今还有印象,当时要到区里办点事都得去李村,政府工作人员上班也得城阳李村两地跑。

  刘印伟说,除了行政中心建设外,城阳新区的道路、配套设施、绿化、招商引资等工作也同时进行。建区时划拨城阳区的建设资金一共有1000万,但面临如此大规模的建设,仅靠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当时城阳建区的情形可谓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区委区政府采取调度的办法,各部门在李村的房子卖一点,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点,区里给补一点,这才建起了各个单位的办公楼。”刘印伟说,“建区之初,城阳城区到处都是塔吊,在建办公楼的同时,一些企事业单位也在城区建设宿舍楼,不到两年的时间,城阳就建成了上百栋楼。”

  经过第一任城阳区委区政府领导干部的紧抓落实,1995年9月18日,城阳新区行政中心正式对外办公,刘印伟说,那一天城阳区跟过节似的,很多村民也赶过来,看看新建的区政府大楼是什么样。自此,城阳区部分机关单位开始从李村搬到城阳,区政府其他的部门、直属单位及事业单位也在新办公楼建成后陆续搬家,不过这个时间持续到了2000年左右,所有部门才彻底搬到了城阳。

  新区成立改变城阳人生活

  刘印伟说,城阳新城区的一期规划建设共6平方公里,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庄稼地变成了一片新城区 ,虽然城区不大,但对城阳人来说,发生改变的还有居住条件。“建区前,城阳、流亭两镇算经济不错的乡镇,但大多数的村庄还是以农业为主,老百姓过的日子可以这样形容:"一缸咸菜一斗粮,一个草垛三间房,住进房,挤上炕,脏水流得满村淌。"刘印伟说。

  家住吕家庄的吕先生还记得,刚建区时他还在大北曲小学读书,“当时我还小,不了解区划的意义,只是知道我们村的西侧建起了城区,但我们村还是平房,学校的房子很破。到1997年时,我们村盖了新小学,校址搬到了村北侧,当时我们小学共有四层,据说是全区最好的小学。再到后来,城区开始扩大,周边的村子也开始进行旧村改造,村民变成了市民。”吕先生感叹,如果当年没有成立城阳区,生活或许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随着城阳城区的不断扩大,周边越来越多的村庄融进城区 ,村民的主业不再是种地,而是开始上班、经商。“穿新衣 、住楼房,光棍汉娶新娘,村民有钱存银行,这是建区后城阳城区周边居民的生活写照。”刘印伟说,城阳区的经济也是在新区成立后开始腾飞,“区里大力支持民办企业,同时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正因如此,城阳区在18年时间里常住人口翻倍,日韩企业聚集,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记者从城阳区统计局了解到,建区第一年,城阳区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0.91亿元,到了2011年,城阳区实现生产总值812.68亿元,市内七区中仅次于开发区 ,建区18年,城阳区的GDP增长了26倍。随着区划调整,城阳区的发展速度也创造了一个记录。《城市信报》记者纪国亮(图由城阳区史志办提供)

1995年9月18日,城阳区行政中心落成启用,区政府前面还是村庄。

因为胜利油田,才有了黄岛区


  西海岸经济新区要打造一个“新青岛”,而建设的主阵地就定在黄岛和胶南两地。说起两地的历史,两地还颇有渊源,分分合合了好几次。而最后之所以确定要成立黄岛区,还跟胜利油田有关系。为了销售胜利油田多采出的石油 ,国务院决定在黄岛建原有储存库和码头,正是依托于此 ,黄岛一步步发展起来了。而胶南在历史上一直是兵家重地,原属昌潍专区(今潍坊市),划归青岛后又被划出了18年,因为历史的原因 ,其实胶南城市建设大发展只是近十年的事。

  因胜利油田,油库边建起城区

  说起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对于很多青岛的市民来说,较起真来的话,还真不知道究竟该怎么称呼它,是黄岛还是开发区?叫着都行可都不能全部囊括。“这个地方先有的黄岛区,后来又建了开发区,再后来合并了,现在两个称呼还都存在着。”山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同时也是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的徐伦成编了大半辈子史志,因为自己参与编撰史志获奖,他被黄岛区政府邀请去参与了《黄岛区志》的编撰工作,他跟记者介绍说,最先建设的黄岛区其实最开始是靠着“胜利油田”发展起来的。

  怎么还跟油田扯上关系了呢?徐伦成解释说,时间回到1973年,当时石油资源不像现在这么紧缺,胜利油田打出来的油都用不了,当时国务院就决定西起胜利油田孤岛,东至昌潍地区胶南县的黄岛,铺设原油输油管线一条。并在黄岛建设末站原油储存库一处和年吞吐量1000万吨的原油输出码头一座。“国务院6月份正式决定,这可是国家重点项目。为了确保能完成好,原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组建了昌潍地区黄岛建港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政治处、工程处、物资处和财务处,负责全部土地征用、民工组织、工程施工等建港事宜。”

  徐伦成介绍说,该数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于1976年6月相继建成投产使用。而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建设黄岛,原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报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原属胶南县的辛安、薛家岛、黄岛3处人民公社划出,组建昌潍地区黄岛革命委员会,当时为县级建置。同时,中共昌潍地区委员会亦建立中共昌潍地区黄岛工作委员会,为中共昌潍地区委员会的县级派出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和领导黄岛地区的港口城市建设。“当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黄岛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型港口城市,将胜利油田的油通过港口输送出去。”

  说起为什么会称为“黄岛”?徐伦成介绍说,黄岛之所以得名,一是因为位于黄庵山之北,一是因为四面环海,土层薄而含卤高,土石皆呈黄色,以颜色命名,以别于东岸之青岛。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置区级建置,驻地在黄岛,故正式命名为黄岛区。

  开发区成立之初只有15平方公里

  随着港口的建设,黄岛从原先的小渔村慢慢开始了城镇化进程,而真正发展是1984年以后。当时,中共中央和国务院1984年5月4日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之后,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青岛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这些城市放宽政策,扩大地方权限,并允许其中的某些城市可以划定一个有明确地域界线的区域兴办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增强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活力。“就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1985年3月28日,我很清楚地记得这一天,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奠基。”徐伦成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博文,博文中写着: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在胶州湾西海岸黄岛区与胶南县(现为胶南市)之间的区域。具体位置为:准备新建的胶县至古镇铁路线以东,烟崮墩以西,前湾港以南,唐岛湾以北。最初的规划建设面积只有十五平方公里。1989年1月5日,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原黄岛区车家岭、西于家河、东于家河、张宝湾、官厅、焦家庄、孙家沟、红卫、壕南头、壕北头、壕洼、丁家河12个村、胶南县灵山卫镇武家庄1个村划归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直接管辖。

  20年前就提出建“新青岛”

  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建设一个新青岛,而这个规划,徐伦成说,其实在上世纪 80年代末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远景规划”。根据他当时编撰《黄岛区志》所记载的内容,80年代末,青岛市政府制定了《建设黄岛新经济开发区的远景规划》,规划提出,为疏散密集的青岛工业,实现工业区西移,发展以黄岛区为龙头,以环胶州湾为龙身的工业带,把黄岛新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新兴产业发达的现代化国际性新城区。“新城区的建设要分三步走,到2025年在胶州湾西岸全面建成于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新青岛。”徐伦成说,1993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黄岛区合并,虽然在合并的过程中还出现过一些“小摩擦”,但是整个区域的快速发展是从合并以后,现在的大型企业也都是从那时候迅速发展起来的。

  而黄岛最后一次变动是2003年,最后一块“版图”纳入进来。徐伦成说,2003年11月19日,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调整青岛市黄岛区与胶南市行政区划的批复》,将胶南市红石崖镇整建制划归黄岛区管辖。全区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形成6个街道办事处,203个社区居委会。

  胶南划归青岛又被划出

  胶南市史志办陈平业科长跟记者介绍说,胶南的历史非常久远,胶南县境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部落定居生息。然而建置兴废无常,或分而他属,或合而自立,几经变迁。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齐邑、越都之置;秦代设琅琊郡、县之治;汉承秦制,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晋省琅琊,境域分属今诸城、胶州旧置;隋复置琅琊县;唐再裁之,境地仍归胶州、诸城。废置千余年。

  到1943年境内始建人民政权。是年11月,抗日民主政权诸胶边办事处成立,属滨海专署第一行署。“后来撤诸胶边办事处,设藏马县和诸胶边县,又合并为诸胶县,再后来诸胶县并入胶县,直到1946年9月,划胶县洋河以南9个区和青岛办事处的薛家岛区建立胶南县。”陈平业说,1956年3月藏马县并入胶南县,当年的胶州专区撤销,而胶南县属昌潍专区,也就是现在的潍坊。对于当时为什么命名胶南?这个没有明确的历史说法,但是多认为是地处胶州以南,故名胶南。

  原先属于昌潍专区的胶南县在1958年10月的时候改属青岛市,可不到3年的时间,1961年4月份的时候复属昌潍专区,直到1979年1月才再度划归青岛市。为什么归属青岛以后,又被划到昌潍专区18年呢?对于这个问题,陈平业说,具体原因并不清楚,按照最初的区划就归属昌潍专区管辖,当时主要是根据人民政权范围划分的,可能也是为港口城市的发展留足空间。

  陈平业说,1991年1月,胶南撤县设市,正式改名胶南市。而2002年,胶南市共有16个镇 、5个区、2个街道办事处、1008个村(居)民委员会。

  胶南大发展只是近十年的事

  现在的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是从老胶南县划分出去的。陈平业说,与黄岛的划分也是分分合合几次。据史志资料记载,1972年11月胶南县撤黄岛并入辛安人民公社。不过,1975年8月,重新恢复了黄岛人民公社。1976年7月,由大场、张戈庄划出31个村,新建塔山人民公社;由王台、宝山划出41个村,新建薛家庄人民公社,由六汪划出30个村庄,新建柏乡人民公社。10月,胶南县划出黄岛、薛家岛、辛安3处公社,建立黄岛工委,胶南仍辖24处人民公社。

  胶南地处沿海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虽有过繁荣富庶,但更多的是灾难困苦 。不仅在历代王朝的更替中饱受战乱之苦,在抗日战争时期,胶南地区为滨海、胶东两大抗日战略区的接合部,也是山东分局与胶东区之间输送干部、转运武器经费、传递情报的枢纽。“不仅饱受战争之苦,胶南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众多曲折的过程。”陈平业说,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发展较快。但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大跃进”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经济遭受严重挫折 。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工农业生产遭受破坏,但由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坚决抵制,胶南经济在全国动乱的缝隙中仍获得一定发展。

  “真正开始发展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并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县、乡镇工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胶南经济开始持续发展。”陈平业说,2001年底,胶南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2.2亿元,但真正城市化进程加快是近十年的事,作为青岛市西海岸的卫星城市,胶南正向着建设生态旅游海滨城市的目标迈进。《城市信报》记者 尚青龙

西海岸新区规划图。

出品:搜狐青岛 策划:修相科 编辑:袁沛民
版权声明:本期设计、图文归属搜狐青岛频道及相应作者;版权所有,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