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令”惹祸凸显社会治理能力短板
2014年07月29日08:32
来源:青岛新闻网-青岛早报
在引起舆论广泛关注之后,广西涠洲岛“禁止私运建材”的规定施行一周之后被当地取消。不过,这一事件在当地群众中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短时间内仍难以消除。其暴露出的基层政府部门社会治理能力不足的短板,值得更多地方警惕。
“禁止私运建材”入岛,按当地相关部门的说法,是因为涠洲岛存在严重的私搭乱建行为,影响了涠洲岛作为旅游岛的形象。管理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过,在当地刚刚经历了严重台风灾害,仍有人住在简易棚里,而官方救助未到位的情况下,一些人“私运建材进岛”具有灾后自救的成分,一刀切“禁止私运建材”入岛,会影响受灾群众改善居住条件,这也正是受灾群众强烈反对这一规定的重要原因。
这些年来,各地不时发生的一些基层管理部门与群众的矛盾,与这一事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很大程度在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不足,治理思路总是简单化围绕 “禁令”作文章,没有兼顾长期与短期的治理效果。比如,为了维护街道整洁,争创国家卫生城市,有些地方出台规定赶走街头商贩,却无视商贩的生存难题;为了预防火灾保证古城安全,一些地方竟出台规定禁止百姓停电时使用蜡烛。这些一刀切的 “禁令”,忽视了相关群体的民生需求,往往会激起民意强烈反弹。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禁止私运建材”这类“禁令式”社会治理方式明显与这种改革方向背离。
社会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涉及多个部门、多种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条政策的出台,为政者都要全盘考虑,将群众的短期诉求与当地发展长远目标有机结合,不能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同时,应充分尊重民情民意,着眼于维护百姓根本利益,立足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治理施政。
社会治理是一篇大文章,不能依靠简单的“禁令”包治百病。管理者只有多下基层调研,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实现社会治理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责任编辑:袁沛民)
原标题:“禁令”惹祸凸显社会治理能力短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