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搜狐首页 - 新闻 - 评论 - 娱乐- 体育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健康 - 人文 - 消费 - 滚动 - 青岛社区 - 搜狗 

逛大集 找年味


来青岛逛大集 寻找年味 体验“最纯民俗风”

腊月的大集,在许多老青岛眼里,是冬日里的暖阳,是童年的美好记忆,就像大院里的老电影一样,是欢乐、是美丽、是进入春节必掀的红色门帘。


对岛城人来说,赶大集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史前。大集是个社会,里面藏着多元的经济信号,蕴含着浓浓的文化味道。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候,集市是人们互通有无,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经济日益发达的现在,密集的超市和便利店取代大集供给人们需要的东西,但在人们的心目中,那充满着吆喝声、洋溢着快乐的大集文化永远都是无法替代的。


进入腊月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逛逛这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青岛大集,寻找越来越浓郁的年味。体验植根于岛城人们心中的“最纯民俗风”。[详细]


春节时青岛各区市值得一逛的年货淘宝大集


    春节是一年一度的消费旺季,吃穿住行的年货,样样需要购买。钱包难免压力不小。除了逛传统的商场超市外,承载着幼时的花布、年画、窗花的大集是购买年货的好去处,抑扬顿挫的叫卖声充满浓浓的节日气氛,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商品价格很草根很实惠。记者盘点市区、近郊、远郊的十个重量级“大集”,专门排演这部“十集”连播。

       青岛李村大集,在1872年的《即墨县志》中,就有记载。其后一百多年,时代在不断变幻,生活更以令人惊异的方式演进,但每逢农历二、七,这个在李村河的河床上一字排开的庞大集市,却始终商摊密布、人潮汹涌。

    时间并不总是带来改变。它更神奇的力量,是让一些东西留存,积淀为传统。当然,售卖的东西早已不同,曾经负载的复杂的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剥落。但人们可以确信,正是因为这些传统的延续,这座城市才会这样丰富、这样生动。 [详细]

相关链接:青岛李村大集年味浓 饱经400年沧桑今已成非遗

舌尖上的上马大集腥味足 10万人赶集活力足


   虾虎、蛤蜊、海蛎子,鱿鱼、蛏子、老板鱼……如果你是海鲜发烧友,来到这里一定会让你大呼过瘾;如果你喜欢热闹,爱好传统民俗文化,那么10万人同赶一集的景象绝对让你不虚此行。这里就是始于清康熙年间、有着300年悠久历史的城阳区上马大集。海鲜满市的上马大集对上马人来说不只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难以割舍的大集情结。


       驾车顺着上马岙东路自北向南往大集方向行驶,在离大集500米的地方,望了望前方人山人海的景象,吴元珍无奈地告诉记者,因为赶集的人太多,车已经无法再向前了。记者只得下车步行进入大集,站在大集的外围记者发现,在这里不仅车位难寻,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就连一个人的身位也难以寻到。


       上马大集占地百亩,其中最大的一处分市便是海鲜市,除了大集外围的散户外,还有足足3条大街销售海鲜。走在海鲜大街上,记者惊奇地发现有不少商贩正在销售河豚鱼干,众所周知河豚鱼含有致命的河豚毒素,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可在这里河豚鱼的销量却相当可观,每斤20元至30元不等的价格,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详细]

 

从小街市到“大商圈” 麻湾大集烛光四射香飘万里


   “—10℃的低温,迎风走着面如“刀割”;滚滚车流中不断发出嘈杂的声音,掀起的扬尘让人口鼻发麻;崎岖不平的小路让年迈的老人越加步履蹒跚……可在红火的大集面前谁在乎这些呢?从集市响起第一声吆喝的那刻起,整个集市就会如往常一样呈现出热闹红火的景象,这里就是胶州市胶东镇麻湾大集。红烛和黄香是它的标志,火爆的人气让大集久经考验仍屹立不倒。


       麻湾大集的历史到底有多久?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已经困扰了胶东街道办事处宣传科委员季升琪许多年,“每个大集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段历史,可麻湾大集到底存在了多少年,寻遍整个街道也无人能够说出,更没有文字性的记载。”季升琪告诉记者。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对于麻湾大集的历史,就只能从老人们的记忆中了解。在麻湾大集上记者有幸见到了今年已经93岁的徐桂生老人,虽然已年过九旬,但老人的腿脚依旧利索,头脑也很清楚,从刚懂事开始就跟着父母逛大集,除非阴天下雨,要不是逢集必逛,对于大集的变化,老人认为自己是很有发言权的。[详细]

 

青岛红席祖师爷是孙膑 300岁泊里大集还是那个味


   “脆甜的苹果、喷香的烧肉、厚实的棉衣、软糯的年糕……”寒冬的早晨,泊里大集的商贩们用吆喝声驱散冬日的严寒。尽管还不到7点,天也没有完全亮透,但位于黄岛区(原胶南市区域)的泊里大集已是一片红火,商贩们忙着抢占有利位置,拼命吆喝推销自家的货物,村民们则忙着货比三家,买回最物美价廉的货物。还有弯腰驼背的老人拎着长长的烟袋锅在集市上四处闲逛,走进大集让人感觉这里甚至与买卖无关,仅置身其中就能让人兴奋半天。


       顺着大集的四周走一圈,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也要20多分钟,如果从集市中间穿过,需要的时间则更长,泊里大集的规模之大让人惊奇。


       “看着商贩和村民们在集市上乐呵呵地讨价还价,我都感觉真是种享受。”在泊里镇政府宣传办委员彭善亮看来,一个大集之所以延续了300多年还那么热闹,说明了它自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详细]

 

500岁辛安大集搬至黄河路 一年交易额过亿元


    作为青岛西海岸最古老、最大的集市,辛安大集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近百年来,辛安大集经历了多次搬迁,规模不断增加。


       据辛安忠孝寺内石碑载。“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赵宏等人倡导于古历三月初五在辛安起集,集日逢五排十,遇小月顺延一天(遇小月为初一,除夕遇29日不顺延)。每年农历三月初五和冬月初五日为山集”。经历500多年风雨的辛安大集兴盛不衰。2001年春开始,辛安大集除逢五排十为大集日外,又加逢三排八为小集日。虽然现在辛安街道的商场、超市很多,但周边老百姓还是习惯农历逢五、逢十赶赶辛安大集。从针头线脑、面人糖瓜、红白喜事用品到蒜臼子、面板、香炉等都能买到。“目前辛安大集占地60余亩,设有1000多个摊位,市场分类包括了服装、鞋袜、百货、水产、蔬菜、布匹、肉类、副食品等十余种类。”辛安市场事务所的所长姜桂军向记者介绍,1992年的交易额达到1100万元,2000年交易额2300万元,2005年交易额就达8033万元,去年交易额已过亿元。[详细]

相关链接:青岛最老大集已500岁 辛安大集青春依旧(组图)

400年即墨王村大集要申遗 注册商标谋求新跨越


    “王村大集”,是即墨东部历史最为悠久的集市之一,自古就有“通工商业,便渔盐之利”之说。远古时代,当地居民就有将各自生产的农副产品和海产品等聚此交易之习,积习成市,逐渐成为“岛里”最大的集市,延续为农历“三、八”,时“商贾云集,货物相易”,吸引了即墨、海阳、莱阳等外地商贩前来贸易,市场得到迅速繁荣,规模越来越大。至明万历年间“王村大集”为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清朝中期到民国初年,已开建比较上层次的“吉兴”、“福盛店”、“天合昌”等老字号名号店铺40多家,并具有自己的通用货币,十分罕见。


       如今王村大集依然繁荣,集日上市人数2万余人,上市摊位2000多个,日交易额达120余万元,已成为繁荣当地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商业平台。为扩大“王村大集”的影响力,将其打造成为王村的一张名片,该镇党委、政府将“王村大集”申请品牌,并计划投资1100万元,在王村镇中心重新建设占地150亩的“王村大集”, 力图将“王村大集”建设成即墨东部最大的海产品交易集散地、承接外地游客感受沿海乡村风情的旅游点。[详细]

不赶年集没有年味 崂山沙子口大集摆摊见缝插针


   “张大爷是沙子口的老居民,1月3日,他早晨7点就出门赶集了,一直赶到11点,他也没有买什么东西。“现在买年货还早点,再说了,每年也不缺年货,孩子们总是给准备得很充足。”张大爷说,几十年了,每当到了年底,这样的年集他必要赶,“要是不赶年集,就好像没有年味一样 。”张大爷不是个例 ,或许5天一次的沙子口大集,特别是年集,对很多居民来说并不仅仅是一次购物的机会,更多的则是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在琳琅满目的年货中,尽情体味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兴致和劲头。


       也正是各式各样的商品在大集上出现,导致大集被扩容了好几倍,只要能摆开摊的地方都没有被闲置。对于具体扩大了多少,有市民告诉记者,平常的大集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平常的大集,到了中午就基本没人了。”


       “在沙子口大集的头上,有一个停车场。记者在3日上午10点左右赶到的时候,停车场里堵起了车,由于车位旁边的通道上都停满了车,有很多车被堵在里边出不来。也由于停车位已经全部停满,很多车都停不进去。[详细]

 

大锅香油香气四溢 逛水集大集看民俗大戏(组图)


   拇指大小的葫芦上刻着栩栩如生的图画,用黄泥塑造的人物像精细到每一道皱纹,在箱底尘封已久的木偶重新拿了出来……艺人们在大集上尽情展示各自的高超技艺,老少爷们齐聚一堂,逛大集如同看一出岁末大戏。这里是莱西水集大集,也是一处充满民俗氛围的百姓大舞台。


       进入莱西市里,沿着烟台路一直走,穿过冰封如“镜面”的月湖公园,道路两旁的一幢幢高楼,现代化的公共设施等,让人无法相信就在这里至今还“藏”有一个民俗大集。在水集街道办事处宣传科李焕青主任的指引下,穿过一个个安静的现代化居民小区,慢慢地商贩们的吆喝声越来越清楚,终于在水集街道的西面,看到了开市已久的水集大集。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现在,为了满足建设用地需求,大集从水集街道的南面搬到了西面,同行的李焕青表示,原本以为大集会因为搬迁而衰落,但就现在看来,大集并未因为位置的改变而人气衰落,相反,因为搬迁后的规模比之前更大,商品的种类也由之前的30余种扩展到现在的近百种。


       说起大集的历史,李焕青无奈地表示,和其它一些地方的大集类似,水集大集目前并无多少可考究的文字资料,只能从老人们的言语中知晓一二。在大集上走动,记者遇到了年过九旬的崔明德老人,从老人的言语中获悉水集大集有着悠久的历史。“俺今年92岁了,可这个集比俺的岁数都大。”老人告诉记者,关于大集的年龄,他们一帮老人聚集在一起时经常研究,但至今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个确切时间,现在最多的说法是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到上世纪30年代,水集一带商贸十分活跃而被称为胶东四大集市之一。[详细]

 

出品:搜狐青岛 策划/编辑:修相科
版权声明:本期设计、图文归属搜狐青岛频道及相应作者;版权所有,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