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比帮助更重要

  近日,有朋友说起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救助困难群众的事,对被救助人并“不领情”的反应表示不理解。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被救助人自身因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救助者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帮助与尊重关系。

  一般说来,所谓“帮助”,是指以出钱、出力或出主意的方式相助别人,即替别人解决实际性的、现实性的、具体的、实在的困难;所谓“尊重”,则是指敬重、重视。如果说,帮助别人是出于怜悯或爱心,那么尊重别人则是源于更高的觉悟和境界。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个正常人的内心里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需求五层次理论中,将尊重的需求摆到了较高的层次上。按照马氏理论,在物质匮乏的时候,人类最关注的是生存需求,也就是简单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其后依次而来的则是不被伤害的安全需求、被关心与爱护的社会交往需求、被社会普遍认可与尊重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因此,对别人进行帮助,不仅要从物质上,而且更要从精神上给与支持,让帮助的人从困境中找回自信,找到追求成功的坚强信念。

  帮助往往可以直接给予获助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尊重则更可以唤起获尊重者心底的潜力,激活奋发向上的活力。笔者曾经读过一个故事:有位富商在散步时,遇到一个摆地摊卖旧书的年轻人,正缩着身子在寒风中啃着发霉的面包。他怜悯地掏出几元钱塞到年轻人手中,头也不回地走了。没走多远,富商忽又返回,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说:“对不起,我忘了取书。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两年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慈善募捐会时,一位年轻的书商紧握着他的手,感激地说:“我一直以为我这一辈子只有摆摊乞讨的命,直到你对我说,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这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创造了今天的业绩……”不难设想,假若没有富商那句尊重鼓励的话,当初即使给那位年轻人再多一些钱,年轻人也断不会出现人生的巨变,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对别人进行帮助,应当站在尊重和平等的立场上。没有尊重的帮助往往会失去它原本的好意,就容易成为“施舍”。在中国有个流传甚广的“嗟来之食”的故事,说是有一年,齐国出现了大饥荒,到处都是逃荒要饭的人。富人黔敖好心赈济灾民,在路边摆设了食物。有一逃荒人饿得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黔敖大声冲他吆喝说:“嗟,来食!”没想到那人却瞪视着黔敖,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后来,虽然黔敖赔了礼道了歉,可那人直至饿死也没有吃黔敖施舍的饭食。逃荒人宁愿饿死也不接受黔敖的食物,是因为在逃荒人的眼里,黔敖的帮助不是建立在平等的立场上,仅仅是一种施舍,接受了这样的帮助是对人格和尊严的一种破坏。从逃荒者维护自尊、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很容易令人想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卢梭所说过的名言:“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尊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在心灵上的同等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在现实生活中,时常看见一些领导人在为困难群众送温暖、给予帮助时往往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样,不冷不热、不痛不痒地说几句关怀的官话,很乐于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满足地接受群众的感恩道谢、感激涕零,甚至是顶礼膜拜。每当看到这样的文字和画面,真是令人如梗在喉。还有一些富人、土豪,自恃手里有钱——尽管来路形形色色,以施舍为乐,还自诩为乐于助人。这些救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给群众解决了一些物质上的困难,但他们的心没有与群众在一起,没有把困难群众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人,只把他们看作是工作对象,甚至作为政绩的谈资。说到底,就是他们心中没有“尊重”意识。这或如唐代的文学家韩愈所言,“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实践表明,只有尊重别人,这样的帮助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否则,就会招人唾弃。当年,某地进行慈善助学活动,曾经遇到过某大学生拒绝出席善款发放仪式领取助学款的情况。这其中就涉及到物质帮助与精神尊重的问题。

  实施有效地帮助,既要尊重帮助对象,还要尊重帮助对象自身成长发展的规律。如若不了解帮助对象的需要,但凭施助者的满腔热忱,往往会适得其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然而,正是这位大哲学家曾经由于对蝉的无知而做过一件错事。他为了解蝉的幼虫如何变成蝉,就找到很多蝉的幼虫,放进笼子里进行观察。他看见幼虫变蝉非常艰难,就小心翼翼地从笼中取出一只幼虫,以极其轻柔的动作剥下正在裂开的束缚幼虫的硬壳,帮助幼虫抬头、蜕皮,抽出六条腿。可是,苏格拉底发现,那些凭借自己的力量完成蜕变过程的幼虫,经历了痛苦的煎熬,都变成真正的蝉;而经他帮助过的那只蝉儿,翅膀始终缩成一团,六条腿也是瘸的,爬动起来左摇右晃,极其笨拙。这件事情对他触动很大,后来,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缺乏对帮助对象的理解和尊重意识,实质上也是知识愚昧的一种表现。

  尊重帮助对象,还应注意从细节做起,从形式上与受助者减少距离,让受助者有一种被“瞧得起”的认同心理。笔者参加过一次院长管理论坛,看到一段介绍新加坡养老机构的视频,其中护理人员全都穿着便服,和老年人“生活”在一起。他们“不穿制服,是希望给老人家一个‘家’的感觉,住的地方也都使用花色不同的床单,他们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起床、用餐,可以亲自去做饭,让他们回到一个正常的生活状态中。”这里的前提是与他人“平等相待”。人是有感情的,每个人的神经都是相当敏感的。尤其是那些处于弱势的群众,更在乎别人对他们的认识和感情。他们既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平等,最起码的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为强者呐喊与喝彩是尊重,给弱者以鼓励和掌声同样是尊重。对功成名就者给以赞扬是尊重,对情趣相投的人真诚相待是尊重,对性格不合的人心存宽容同样也是尊重。帮助别人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物质基础,而尊重别人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不需要特别能力的行为。然而,尊重所产生的效果是帮助所远远不能及的。

  说到这些,笔者和朋友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尊重比帮助更为重要!

2014年11月7日 推荐

李庆年

青岛作家,出版《上善若水》《戎马行》等多部散文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