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与做事

  近期,新闻媒介几乎每天都在披露一些关于“名人”的新闻:有政坛上不同等级的贪官污吏、腐败分子被频频曝光,也有艺坛上大大小小的明星因吸毒、嫖娼被收监;还有经济领域某些“老总”因行贿贪污受到查处……面对诸多现象,世人反映强烈,拍手叫好者有之,认为其罪有应得;扼腕惋惜者亦有之,可惜其有善始而无善终。由此,笔者想到了一个古老而又常谈常新的话题——做人与做事。

  人自从出世,到回归于零,尽管各自的经历不同,所从事的职业千差万别,但从本质上说无非是两类: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二者互为条件,又互为前提。做人是做事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做事是做人的修养过程和修成正果的体现。“会做人”即要求一个人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能按道德标准去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能做事”即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做好各方面工作并获得社会认可。坊间常常议论到某个人的“品行”如何,这里所谓“品”即道德品德,属于做人的范畴;所谓“行”即行为能力,属于做事的范畴。做人与做事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人品在做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行为则是让人品做得更有价值。

  纵观中国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对做人的要求。儒家经典《大学》里就曾经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写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到了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则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都是强调做人的重要性。历史上,凡成就一番大事者都是以立德为先的。

  做事要先做人,那么究竟应当如何做人呢?古往今来,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主张,譬如,道家追求的成仙说,释家信奉的成佛说,儒家宣传的圣贤说……然而,真正修成正果者,却寥若晨星。究其原因,就在于虽有宏大目标,但却忽略了眼下的努力,不肯从具体事情做起。其实,无论哪种主张,都无一例外地强调要从做事入手,从小事做起。小成者做事,大成者做人。做人要美,做事方精。假若一个不知做人为何物的甚至于连人都做不好的人,岂能达到事业的精益求精?

  从媒体披露的沦为阶下囚的高官、堕落的明星、曾经的商场精英,他们都曾经奋斗拼搏过,也曾为社会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在其所从事的行业中红极一时,实属楚翘。然而,到头来,都成了昙花一现的人物,被人们唾弃,留给世人以深刻的教训。说到底,平都是因为做事不善而酿成恶果的。由此,笔者想起了毛泽东主席的一段名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由做人与做事,分析到一些人失败的原因,尽管其自情况不同,但大致不外乎两类:一曰“才不称岗”,即人们常说的“是好人,但没什么本事”;二曰“德不配位”,即“有能力,但为人太差劲”。前者,做事有心、待人诚恳,但限于能力不够、领悟力不强、执行力太弱,办事没有效率,成功率不高,往往误事;后者,精明强干,做事有执行力,也不乏魄力,但太主观,甚至掺杂着私心杂念。前者,有做成事的动机和诚意,但事情的结局否定了为人;后者,则上升到社会处世原则,直接否定了为人。有位事业有成的领导在总结选人用人时,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品德就像火车的方向、铁轨,才能就像马力。方向正、马力大,就可以尽早地到达目的地;如果方向路轨偏了,马力越大,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诚可谓“南辕北辙”,贻害无穷。如果没有做人的基本原则,恐怕也不可能出什么好事来。

  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决定了做人的优劣和做事的成败;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势和结局。这或许也是人们从媒介所披露的有关“名人”的新闻中所应汲取的教训。

2014年10月1日 推荐

李庆年

青岛作家,出版《上善若水》《戎马行》等多部散文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