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新闻 > 青岛人文

青岛昔日四大家族:刘子山靠卖鸦片成首富

2014年04月24日13:34
来源:青岛新闻网
  提及四大家族,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民国时期蒋宋孔陈(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陈果夫、陈立夫),他们控制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等资源,用权力累积起来的巨额财富、政治资本等影响着民国时期中国的政局。而在青岛也有“四大家族“,与蒋宋孔陈比起来,青岛的四大家族主要体现在财富上,这四个拥有”塔尖上财富“的家族,也在青岛历史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四大家族之一“刘半城”—刘子山

  刘子山,一个曾经多年蝉联青岛首富的掖县籍商人,却从未走上商会的领导岗位,最多也就干个会董。是他不屑、不想,还是不能?后人无从知晓。

  来青岛闯荡的掖县人大都以经营草帽辫为业,刘子山在青岛开埠第二年来青后却进了德语学校,正儿八经地学了两年德语后,去洋行当了翻译。

  研究海关史的青年学者刘逸忱,曾将近代青岛鸦片贸易形象地比作“飘过胶州湾的毒雾”。刘子山就是制造这场弥天毒雾的始作俑者,也是青岛史上最大的暴发户。 1905年,拿到鸦片专卖权的刘子山开起立升官膏局,前柜批发,后院零售。1916年,日本人做后台扶桑官膏局开业,刘子山每天能卖鸦片300箱,一箱就赚300块。

  日进斗金的刘子山最先想到的是置办地产。从太平路漂亮的德国建筑到大鲍岛繁华的华人里院,从台西镇云南路到台东镇工场地再到小鲍岛周边武定路、上海路、吴淞路,到处都有刘子山的房产。甚至有好多街道,整整一条街的房产全在刘子山名下。不只是青岛,刘子山还握有一厚打上海、天津、济南等大城市的房产证。

  1918年,他率先投资开设了本土银行—东莱银行,资本最高达3000千万元,聘请总商会会长成兰圃当经理。他开的炼瓦厂规模超过傅炳昭,为青岛最大,直到今天很多老房子的牛舍瓦上还清楚地留着“刘子山”三个字。因为刘子山财大气粗,曾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甚至想把日本人作价4000千万元的胶济铁路,让他私人收回,改为商办。张宗昌曾想任命他做省财政厅长,他坚辞不就。好事者曾统计,鼎富之时,刘子山每秒净赚利息白银一两。

  他办学校,捐善款,助公益。他捐资捐地创办了私立胶澳中学和东莱中学;平民院要不是靠刘子山捐助的5万大洋,这些青岛最早的廉租房不知何时方能启动;给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的青岛农工银行,资本不足,最后还得找刘子山化缘,才填足15万元的差额;他出资20万,在东莱银行二楼、三楼办起抵制日货的国货公司;他捐资20万元疏浚小清河,又投入50万元修筑烟潍公路路基……

  因长兄曾被绑票,所以晚年刘子山最怕绑票。从1927年起他就不长住青岛,而是往来于青沪之间,行迹飘忽。抗战爆发后,丁敬臣等商界巨头留下来,跟日本人合作赚钱,青岛光复后被送上汉奸法庭。而刘子山避居上海做寓公,深居简出,直到1948年突发心脏病去世。

  四大家族之二“人瑞”—傅炳昭

  章高元驻防胶澳时代,傅炳昭就已在总兵衙门附近经营他的源泰商号。德租借青岛后,他发奋自学德语,把源泰号改为祥泰号,专为德国洋行采购棉纱土产,推销五金洋货。他眼光独到,善于也敢于投资,短短几年时间,从进出口贸易延伸到炼瓦厂、房地产,生意越做越大。从出任中华商务公局董事到创办青岛第一家行会机构齐燕会馆,傅炳昭在华商中影响力日渐增大,德国人有事也得先跟他打个招呼。1910年,傅炳昭当选青岛商务总会首任会长,成为叱咤风云的华商代言人,可谓集名权利于一身。

  傅炳昭带领黄县帮雄踞青岛商界,纱布业大商号如“振昌”、“泰昌”、“裕大”等都是黄县人的买卖,以至于那时人们都知道“搞纱布的离不开黄县人”。他资助同乡张立堂开设了合兴利贸易行,张立堂由此得到英国麦加利银行赏识,被聘为买办。张立堂又相继开办了合兴利油坊和合兴利制杆厂,以雄厚实力和良好资信成为岛上数得着的进出口商。1922年,傅炳昭给来青创业的同乡刘鸣卿、刘书衡兄弟指点迷津,并亲自筹划运作,合资成立山左银行,由刘鸣卿任经理。后又开设利丰银号,刘书衡任经理。两家银行主要吸收黄县帮的商号存款,经常达百万元之巨,成了名副其实的黄县银行。

  日据青岛后,商会改选,傅炳昭鉴于局势动荡隐于幕后,不过续任两届会长的成兰圃依然是黄县人。尽管不当会长,傅炳昭说话依然极有分量,若不是他从中斡旋,华新纱厂收购德华缫丝厂,不知会被百般阻挠的日本人拖到何年何月。

  1946年,82岁的傅炳昭在上海病逝。这位“对社会公益事业多所襄助”的首任商会会长,被尊为青岛一代“人瑞”。

  四大家族之三“活财神”—陈克炼

  陈克炼,字次冶,原籍崂山县仙家寨公社仙家寨村。年轻时,善于赌博且逢赌赢多输少。清光绪末年,陈克炼来青岛经商,在中山路163号开设“复成号”,开业资本所需的5000元皆由其叔陈尚梓提供。陈克炼经营“复成号”时,与丁敬臣勾结包办盐税,垄断了青岛盐业,并因私自提盐价,招致民愤。

  “复成号“主要的经营项目有棉布、棉纱、生油、生米、燃料、盐庄等,并在商河路、青城路、铁山路等多处建有大量仓库。此外,陈克炼在当时的“取引所”(物资交易场所)每天靠买空卖空发巨财,当时盛传陈克炼的资金有200万元之巨,人送外号“活财神”。

  陈克炼有一子一女,其女儿嫁给了傅炳昭之子。1932年,正值青岛第一大高级饭店兼旅社的新新公寓开业,专为陈克炼女儿办婚事大设宴席,结婚之日,陈克炼为女儿准备的嫁妆从中山路163号一直排到中山路前海沿。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陈克炼感觉青岛不是久居之地,与其女儿的公公傅炳昭商量一起迁居上海。据说,陈克炼去上海市曾带走32个铁皮箱,里面尽是黄金美钞及其他珍贵物品。

  1953年,陈克炼死于上海,时年85岁。

  四大家族之四“次帅”—赵尔巽

  赵尔巽,字公骧,号次珊,其父在山东掖县(莱州)做过知县,少时在山东度过。同治十二年,赵尔巽与哥哥赵尔震同举进士,最高官至总督,是清末少数高官之一。

  清朝灭亡后,赵尔巽来到青岛。据1912年3月14日《申报》记载:“赵尔巽潜至青岛,寓在会前旅馆,与鲁抚张广建等时常通密电。”赵尔巽来青后,按清例拜访胶澳总督。随着来青前清官吏越来越多,赵尔巽与陆润庠、劳乃宣组成“十老会”。

  赵尔巽来后住在宁阳路。用大量资金在青岛购置大片房产,他在高密路、天津路、海泊路等建了一大批房子出租或出卖,是当时青岛首屈一指的大富翁。赵家当仁不让的成为青岛四大家族之一。

  1914年3月9日,袁世凯成立清史馆,组织人员编撰《清史》,赵尔巽在名单之中。赵尔巽提出条件,为其弟赵尔丰“昭雪平冤”(赵尔丰在四川保路运动中杀请愿民众,被称为“赵屠夫)。赵尔巽到北京后,宣称“修《清史》是报故君之恩,不算是身仕二朝。”劳乃宣对于赵尔巽进京非常不满,说其是钱谦益、洪承畴之流,并说赵尔巽身为封疆大吏,素以廉洁自称,但在青岛建房子花百万,难道都是朝廷俸禄所得吗?

  赵尔巽去京后,其弟赵尔丰的儿子还在青岛。1927年,赵尔巽病逝,《清史稿》编纂工作由柯劭忞完成了初稿。赵尔巽的后人居于青岛,解放后,曾将部分图书捐献给国家,存于青岛市图书馆。

(责任编辑:姜丰华)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