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新闻 > 青岛人文

清亡后张勋来青策划复辟住浙江路9号(图)

2014年04月22日16:40
来源:综合 作者:城市信报
位于浙江路9号的张勋故居
位于浙江路9号的张勋故居


  1917年7月1日的北京街头,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滑稽景象:原本早已剪发易帜多年,可变戏法儿似的,满街的人重又晃着大辫子逛街了,旗人举着鸟笼,彼此问安,一家家店铺撤下了民国旗帜,转而悬挂出大清帝国的黄龙旗,据说时间仓促,不少黄龙旗居然是纸糊的……

  这场闹剧就是举世闻名的丁巳复辟(或张勋复辟),凭借此事,退出历史舞台五年之久的清帝国重建江山,而它的始作俑者,即是本文的主角—张勋。“丁巳复辟”不光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也是青岛影响全中国历史的“七件大事”之一,可以和之后的“五四运动”齐名。本期《发现青岛》,我们就和您来品历史、说张勋。

  “一杯茶”改变张勋人生

  张勋原名张和,字绍轩,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人称“辫帅”,江西省奉新县人。关于早年张勋的经历,史家记载并不多,大都称其幼年(12岁)父母双亡,依靠许姓人家生活。倒是近现代著名报人、史学家陶菊隐先生的《政海轶闻》中,简要叙述了张勋的发迹历史。

  陶菊隐先生在文中称“张勋……微时佣于故乡某姓。某有姻亲许振,字仙屏,系奉新望族,曾任河道总督,曾国藩弟子也。”原来张勋起初并没有依附于许姓人家,而是在本乡一处不起眼的人家当一个小书童讨生活,而这个许振乃是这家人的姻亲。陶先生说得明白,许振曾是曾国藩的弟子,全国的河道总督,奉新的名门望族,年幼的张勋正是依靠许振的赏识才改变了人生的际遇。

  张勋能够攀上许振这棵大树,既靠机缘巧合,也靠自己的机灵乖巧。某日,张勋的主人命张采橘一篮赠送给许振,正赶上许振来到府上,而相关的仆从去了别处,许振在堂上叫茶喝,半晌没人理睬,“张(勋)乘机以茗进,许大乐。”许振对眼前这个机灵乖巧的年轻人很是欣赏,于是致信张勋的主人,将张勋留为了自己的佣人。自此之后,张勋凭借着自己的实诚劲儿不断得到许振的栽培,“张(勋)诚悫,善解主人意,遂以佣役而迁采办,且授室矣。”

  从上面这段材料可以看出,张勋并非莽撞的一介武夫,他在少年之时就颇有心计,能察言观色。20岁时,张勋在许家的推荐下参军,开始了他的武夫生涯,最后当到大军阀。值得一提的是,张勋虽然后来拉了历史倒车,但私德却有可圈可点之处,他对许家一生孝敬,不仅每年拜祭许家先人,而且一有机会就会重用许家后人及门生,这在尔虞我诈的北洋时代是不多见的。

  清亡后,来青策划复辟

  张勋正式参军是在1884年(光绪十年),之后随清军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他为人坦白直率,敢做敢当,很快做到了参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也正是在宋庆帐下,张勋开始了他跟青岛的第一段“夙缘”,因为当时首任胶澳总兵恰巧也在宋庆营中做事。

  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称,青岛在建制之初称作胶澳,首任胶澳总兵就是章高元,“虽然两个人品级差距比较大,张勋当时肯定比不上章高元,但两个人同在宋庆营下,肯定或多或少有些联系,张勋应该能从章高元那里多少对青岛有些了解。”鲁海先生认为,这应当是张勋第一次跟青岛发生关系。

  如果说这次跟青岛发生关系太简短的话,18年之后张勋寓居青岛,跟青岛的关系可就十分深厚了。彼时已经是1912年,大清帝国在武昌起义的枪声中土崩瓦解,大批清朝遗老来到青岛居住,而张勋正是其中之一。此时张勋已是袁世凯的一名得力干将,但他对清政府依旧忠心耿耿,辛亥革命时他奉令镇守南京,在全国各省纷纷独立之际,他依然顽抗革命军,让革命军打了辛亥革命中最惨烈的战役。为表示忠于清廷,他本人及所部均留发辫,人称“辫帅”,所部定武军人称“辫子军”。清政府倒台了,他带着辫子跑到了青岛,在浙江路9号购得一处宅子,和不少遗老混在一起。

  张勋在浙江路上的这处住宅,主要由前后独立的两幢建筑物组成,有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虽然细部的装饰略显粗糙,但比例协调,正立面横三竖五地划分,使住宅显得非常庄严气派,这段时期为他以后的复辟打下了伏笔。民间有一种说法,这出住宅是张勋为三姨太王克琴所建,王曾为张勋生了一子。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王克琴是在这里自杀的。

  “当时不少清朝遗老都在青岛居住,像恭亲王溥伟、劳乃宣、周学熙、赵尔巽、刘廷琛等等,张勋手里是有兵的,这些前朝大员很看重他的实力,和他过从甚密,特别是刘廷琛。”因为张勋的老巢在徐州,所以他在青岛小住之后就离开了,但他跟这些遗老的联系不减反增,一遇时局动荡,不少遗老就会赶到徐州和张勋密会。

  据鲁海先生叙述,人们大都知道此后的“丁巳复辟”,却不知张勋此前就曾策划过一次复辟,但是流产了。“那是1913年春天,在青岛避居的前清恭亲王溥伟的策动下,经过刘廷琛、陈诒重等人与张勋联络,曾进行了一次复辟,因泄密而流产,当时是因为有人泄密,袁世凯把铁路线给掐断了。”鲁海先生认为,张勋是个念旧情的人,袁世凯提拔了他,所以他动起手来有所顾忌,“这次是因为张勋碍于袁世凯,袁世凯毕竟是他的恩人,袁世凯一死,张勋就没什么顾忌了,能放开手脚了。”

  尽管我们不知张勋内心的真实想法,但事实确是如此,1916年袁世凯去世,第二年北洋军阀因群龙无首闹起了派系争斗,在青岛的遗老大感高兴,刘廷琛立刻前往张勋的军中,没多久,震惊中外的“丁巳复辟”就上演了。

  张勋哄小溥仪重登大宝

  1917年6月7日,在青岛遗老的鼓动之下,张勋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带着自己的辫子军五千余人,随员148人从徐州坐上火车,以调停“府院之争”(北洋军阀总统府和国务院的权力之争)为名开往北京城,与此同时,他的政治生涯攀上了顶峰,人生也开始发生转折。

  关于张勋为何发动复辟,有人说张勋内心始终忠于朝廷,有人说张勋是受了政客的蒙蔽以为大势所趋,还有人说这是日本人捣的鬼,希望借此搞乱中国政局好渔翁得利,但不管出于哪种解读,始终都绕不开张勋本人的那一份愚忠。据说,当复辟次日满街的辫子重现街头之际,张勋居然真以为自己是得道多助,乐不可支,拍腿掀须说:“我说人心不忘旧主,今日果应其言。”

  6月9日,张勋到达北京之后,首先就走了一步错棋,这在鲁海先生看来是张勋复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是一介武夫,按理说应该联络些有声望、有智慧的人一起干,可他偏偏没有,非要自己单干。”据说张勋曾经邀请徐世昌共同联手,但徐世昌要求自己当摄政王,还要求皇帝娶自己的女儿,张勋被气炸了肺,索性自己单干。

  7月1日凌晨三点,张勋带着一干人员进入清宫,和清廷官员进行了秘密谈话。当天上午9点,张勋和另一位著名遗老康有为再次进宫,将预先写好的皇帝诏书一一盖上玉玺,清政府正式复辟了!

  关于这场复辟细节颇多,在此就不一一说明,值得玩味的是两个版本的溥仪同张勋的谈话,一则见于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一则见于日本黑龙会编《东亚先觉志士记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场复辟实在是荒唐。

  据溥仪描述,他的师父陈宝琛某日告诉他“张勋一早就来了”,溥仪原以为是来请安,谁知不是请安,而是拥戴他复位听政。溥仪回忆称,“我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喜事弄得昏昏然……我回到养心殿,又召见了张勋。这次张勋说的和他的奏请复辟折上写的差不多,只不过不像奏折说的那么斯文就是了。"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的尊荣,让百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情,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听他念叨完了,我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他夸了我一顿,又把康熙皇帝六岁做皇帝的故事念叨一遍……我虽然还不明白,心想反正师傅们必是商议好了,现在我该结束这次召见了,就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于是我就又算是"大清帝国"的皇帝了。”

  另外一则日本史料则说得更为有趣,叙述者是支持张勋的日本黑龙会分子佃信夫,他称年方11岁的宣统皇帝起初并不愿意复辟,张勋大惑不解,问道:“皇上为何不愿复辟?”宣统皇帝天真稚气地回答:“陈师傅每天教我经史诗文,我必须努力学习,没有余力多管闲事。”张勋则说道:“皇上若再即位,必须管理国家大事,不能尽是一味念书。”皇帝惊奇地反问说:“如果我再即位,就真的可以不用读书了吗?”张勋说:“自古皇帝都善骑射,尚未闻有只知读书的皇帝。”幼稚的宣统帝听了这番话分外高兴,就说:“果如是,则按汝之计划行事……”。

  因为可以不读书,哄得小皇帝参加复辟,这样的策略真是闻所未闻。不过复辟筹划得如此敷衍,其迅速破灭也是可想而知,没多久,张勋就跟着他的复辟闹剧一起,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特约撰稿 田野

(责任编辑:姜丰华) 原标题:浙江路9号曾是张勋住宅传说这是他为三姨太建的(图)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