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社区广告
> 新闻 > 青岛人文

莱西人任惟灿曾帮顺治修皇宫(图)

2013年12月19日10:55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任惟灿画像
任惟灿画像
任惟灿画像
"古井清泉"是辇止头六景之一


  在莱西市望城街道办辖区内,有一个村子叫辇止头,任氏家族自明朝永乐年间就居住于此。300多年前村里出了一个名人任惟灿(亦称任唯灿,字四光),人送外号“任百万”。他没读过书,却为清顺治皇帝修皇宫帮了大忙;他没当过高官,却能与孝庄皇太后攀上关系。没有人知道“任百万”到底有多少家产,但他的故事能流传至今并不是因为他的财富,而是因为他的善举。

  15岁被清军带出关

  明朝永乐年间,居住在莱阳忠正坊四甲的任江,带着家眷来到了距莱阳城西南70里、大沽河南岸不足一里的地方建村,那时候村子还不叫辇止头,因临近崒岵山,故名崒岵庄。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任氏家族在这里安居乐业。

  崇祯元年(1628年),任惟灿在崒岵庄一户普通的家庭诞生了,但他并没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双亲,只剩下他和弟弟惟馨相依为命。不用说读书,能吃饱饭对小哥俩而言都已经是奢望了,多亏族人接济和照顾才慢慢长大。

  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军从辽东半岛跨海登陆,在山东半岛一带扰民略地。清军到处抓壮丁补充兵力,15岁的任惟灿被带到了山海关外,加入汉军蓝旗籍,从此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异乡漂泊。据《任氏谱书》记载,任惟灿出关后随清兵作战,屡建奇功,不久就被封为千总,官至六品。

  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皇帝采纳多尔衮的建议,由沈阳迁都北京。据莱西市望城街道办史志办负责人刘建大介绍,清朝建都北京,既是出于弹压中原、雄霸九州的胸怀和眼光,也是出于退可出关的战略考虑,“任惟灿就是那时候跟随顺治皇帝从关外来到北京的”。虽然有现成的紫禁城可以住,但这毕竟是明朝留下的皇宫,新帝入住必然要大兴土木,而修皇宫所需的木材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顺治皇帝看中任惟灿精明强干,又精于商事,于是派他出关,为修皇宫置办木材。

  “一个15岁的少年,出关前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而且因为自幼家贫不可能有任何接触商业的机会,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取得皇帝的赏识和信赖,此人一定是有过人之处。”刘建大说,任惟灿的一生从接受这项任务那一刻开始改变了。

  他是孝庄皇太后的义子

  奔波于关外为皇帝挑选修宫殿的木材是个苦差事,回报却也是丰厚的。几年下来,任惟灿因当了木商而成为一代富豪,家资百万。

  “任惟灿最高也只做到六品官,但却一直深得皇室信任,有一种说法他还是孝庄皇太后的义子。”据刘建大介绍,康熙年间任惟灿被敕封为武略骑尉、例赠朝议大夫文林郎,并授“奉天诰命”木匾一块,如今任家仍存有“奉天诰命”牌匾。这块牌匾长43.7厘米,宽18.5厘米,“奉天诰命”四个大字和二龙戏珠的雕刻清晰可见。当年任惟灿所建的竹楼在被捻军烧毁之前,里面还存有康熙皇帝敕封给他的白绫功名圣旨两轴,一个普通的六品官能获得这么多赏赐是很少见的。“任惟灿帮顺治皇帝修建宫殿,得到他的信任,从而有机会接触到太后也是有可能的。辇止头的村名也正是因此而得。”刘建大说,当地传说康熙大帝因巡访孝庄皇太后义子、武略骑尉— 任惟灿,而乘玉辇游幸过崒岵庄,并在这里下榻,于是改名辇止头,意为皇帝玉辇所到之处。

  康熙年间,皇帝大诏天下,凡当年被清军带出关外并入旗者,均可出旗回乡。当时任惟灿年已七旬,思乡深切,于是离开京城,回到了阔别50余载的故乡辇止头。

  衣锦还乡的任惟灿,先是在先祖茔地建了一座祠堂,又花费巨资购置田产百余顷。一时之间,大家都知道辇止头从京城回来了个“任百万”,腰缠万贯、出手阔绰。消息一传开,周围村庄那些穷得过不下去的,全都来到任家,想寻份差事。还有十几户贫民愿意卖身任家,终身为奴。

  看到这样的情景,任惟灿没有得意,反倒因为看到家乡还有这么多人过不下去而感到难过。他把这些穷人聚集起来,不要他们签字画押,也不要他们一文钱租金,每户给都分了几亩地,让他们回去种地养家。这些前来投靠的百姓自然喜出望外,自此“任百万”的善名在当地传播开来。

  他替七个乡的农民缴税粮

  “任惟灿的故事能流传至今,不是因为他是辇止头村历史上最富有的人,而是因为他回来后为家乡做了太多的善事。”据刘建大介绍,如今能找到的关于任惟灿的历史资料并不多,自己多年来研究任惟灿的生平,除了依据《任氏谱书》和《望城镇志》上的记载,全靠走访周边地区收集相关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不与行善有关。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山东一带遭受特大灾荒,民不聊生,但朝廷税粮却是照收不误,逼得许多人背井离乡外出逃荒。见此情景,任惟灿拿出自己的钱财,替当时的义谭、长请、嵯东、嵯西、桃花、芝山、岘古等七个乡(包括现在莱西市的大部分乡镇和莱阳市西南的部分村庄)的农民缴纳税粮。这一义举可谓感天动地,不少农民因此把任惟灿当成救命恩人,逢年过节当作神灵祭拜。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莱阳一带又遭春涝秋旱之灾,庄稼几乎颗粒不收,不少佃户交不起租子,于是来到任家请求宽限,希望等来年一并交纳。当时任惟灿已年近八旬,又大动恻隐之心,把孙子任霖九叫到面前,让他把账房里当年的租金账目和穷人写的借条全部拿出来堆在门口,当着佃户们的面一把火全部烧了。后来任家人清算数目,这把火烧掉了7000多两银子。

  “任惟灿晚年之所以多行善举,一方面是由于他自幼家贫得族人救济,另一方面或许也与他晚年信佛有关。”刘建大分析说。

  “任百万”打井不差钱

  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还是“任百万”出资为村里打井的故事。

  辇止头村位于丘陵地带,地下水源较为缺乏。自明朝洪武年间建村以来,全村百姓就深受缺水之苦,为吃水,不得不到两里地以外的村后大沽河汲水。对此,年少的任惟灿就深有体会,因此自京城回来之后,他就一直打算要给当地百姓打口深井。

  一天,任惟灿特意请来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堪舆大师(就是现在的风水大师),并亲自陪着他围着村庄转来转去,一会儿登上村东小山东张西望,一会又俯下身子,抓起地上的土捻捻看看。最后,堪舆大师指着村内偏东的一块地方说:“从此处下挖五丈,必有甘冽泉水!”

  听说“任百万”要给村里打井,第二天村民们都聚集在堪舆大师看中的那块宝地上看热闹。然而,挖到大师所说的五丈之后,不但滴水未出,井底还全是坚硬无比的大石头。看到这种情况,村民们一个个傻了眼。干活的连忙问任惟灿:“任老爷,咱这井还要不要接着挖?”任惟灿眉头一皱,坚定地说:“挖!接着挖,五丈以下,每挖一斗石渣,我付给你们一斗铜钱!”一听这话,人群中又热闹了起来,打井的也都有了干劲。

  于是又挖了一人多深,结果还是看不见滴水踪影。这时任惟灿也似乎有些急了:“这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他自己想不透,于是转身对下面的人说:“暂且停它一停,我去问一下堪舆大师是怎么回事!”这话音刚落,随着井底“当”的一声响,挖井人大喊:“快拉我上去啊,打出大泉眼来了!”接着就从井底传来了“哗哗”的流水声。

  原来凿到五丈深的地方,打井之人已经听到了井底侧边像有泉水汩汩流响。然而,因为任惟灿“一斗石渣一斗钱”的条件太诱人,打井人起了歪念头,心想:别忙着将这泉眼凿开,稍稍偏离一下方向,多赚他几斗铜钱再说!所以又接着往下挖了足有一人多深。直到听到任唯灿要去找堪舆大师来看个究竟的话,才直起身子扬起头,将那泉眼一下子凿开,接着泉水喷涌而出,水面很快就涨到了离井面不到两尺的地方。

  任惟灿打的这口井解决了周围百姓吃水的大问题,因为他做过千总,所以这口井被称为“千总井”。据刘建大介绍,自清朝康熙年间到现在,虽然几经年代更迭,但是任惟灿所打的这口井一直用清澈的泉水养育着辇止头全村人。直到2005年,辇止头村喝上了自来水,该井才完成了历史使命,被村委会保护起来,井旁立有功德碑。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

(责任编辑:袁沛民) 原标题:莱西人任惟灿曾帮顺治修皇宫他是孝庄皇太后的义子(组图)

搜狐青岛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